【至正十一年】元代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紀年款。全文為:“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北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
至正,是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的年號。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長子,元武宗的長孫,他的生母是聖裔邁來迪公主。...
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中國瓷器最有名的是至正十一年 (1351) 青花龍紋大瓶。此瓶成對,器型複雜,形體又大;九層紋飾(耳飾算一層) ,幾乎囊括元青花繪畫內容的全部...
至正造火銃,熱兵器之一。蒙古軍隊使用的火銃。銃部刻有“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和“天山”等銘文。火銃長43.5厘米,銃口直徑3厘米,重4.75公斤。這...
至正辛卯手銃,元代單兵手持火銃。至正十一年(1351年)製成。銃身用銅製造, 口徑30毫米,全長435毫米,重4.75千克,銃身有6道箍,各在銃口、銃尾、藥室前後、...
元歐陽玄著。水利著作。總結了至正十一年(1351 年) 賈魯堵塞自至正四年(1344 年)來黃河決口的施工方法和經驗,系統地反映 了十四世紀我國水工技術的高度水平。...
中國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制銅手銃。因銃鐫“神飛”而得名。1957年由山東省博物館發現,現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至正八年款青花繪花卉紋式帶六方雙耳瓶,瓶外壁自上而下依次繪仰蓮紋,連續錢紋、八寶紋、纏枝菊紋,如意開光紋、變形蓬辨紋,其在如意開光紋中繪花草和十分...
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宋完成統一。大明洪武元年(大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徐達率明軍北伐,元順帝不戰而北走上...
建炎四年(1130年),李婆備趁金兵南下與南宋交戰時發動反宋起義,年號太平,數月後被南宋剿滅。徐壽輝至正十一年(1351年),商販徐壽輝、麻城鐵匠鄒普勝、宜春和尚...
韓林兒(?-1366年),欒城(今河北欒城西)人,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父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民眾起義。韓山童犧牲後,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原名瑞,字玉珍,湖廣隨州隨州(今湖北省隨州)人,元末義軍領袖。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農民戰爭爆發,明玉珍集鄉兵...
紅巾軍起義是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於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潁州。因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又因其燒香聚眾,亦稱“...
胥門,也稱老胥門,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城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胥門與盤門同為蘇州倖存的古城門。 [1] ...
歷史紀年公元1351年,辛卯年,元朝至正十一年;徐壽輝治平元年;越南紹豐十一年;日本南朝正平六年,北朝觀應二年...
至正十一年,朝廷大臣商議,認為中原之地租稅之數不實,準備丈量田畝制定稅率,李稷到朝廷進見說:“方今紅巾亂黨都在隱秘舉事,百姓流離失所,這個政令一行,是驅趕...
元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末農民起義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武昌之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江州之戰...
元至正十一年(1353),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參加紅巾軍,任元帥。十七年春,由巫峽引兵入蜀,克重慶,被授為隴蜀右丞。二十二年三月,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建都重慶,...
大維德花瓶(英語:David Vases),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象耳大瓶,共兩件,來自中國江西省景德鎮,於元代至正年間,即公元1351年燒造。這對花瓶是...
元末農民起義戰爭,元代末年,推翻元朝統治的農民起義戰爭。當時,以腐敗的蒙古貴族...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韓山童與其徒劉福通等利用白蓮教,以紅巾為號,聚眾起義。不...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強征15萬民工修築黃河堤壩。韓山童、劉福通認為時機已到,編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四處傳播,韓、劉乘機在潁州潁上...
由該圖自題:“至正辛卯歲三月十又六日,武塘盛懋子昭為鹵鹵作秋江待渡”可知,該圖作於卒卯年,卒卯為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 [3] [4] 可以推斷,這...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7] ,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部與農民軍戰,“兩戰皆敗之,斬首萬餘級”[8] ,至正十八年十一...
元十一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三人及第。 朵列圖、文允中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朱夢炎等賜進士及第。元十二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廷試...
至正十一年,潁州以賊反告,時車駕在上都,朝堂皆猶豫未決,欲驛奏以待命。福壽獨以謂“比使得請還,則事有弗及矣”。於是決議調兵五百,遣衛官哈剌章、忻都、...
遷至黃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韓福通以紅巾倡亂,蘄黃等處盡為屠陷。兄弟星散,萬一、萬二、萬七遂居於黃岡。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蹤。此為萬一子孫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