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年號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於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未建年號。直至1260年五月忽必烈才正式建年號中統。中統五年八月改元至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占南宋首都臨安,十六年(1279年)崖山海戰滅宋統一全國。

1368年明朝建立後北伐,元順帝棄大都北遁,元朝在內地的統治結束。1388年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爾所殺後,北元不再使用年號。

本文列舉1206年至1388年期間元朝(含北元)的年號以及同期在中國存在的其他政權、勢力的年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朝年號
  • 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
  • 元朝:1271年——1368年
  • 北元:1368年——1634年
蒙元年號,大蒙古國,大元,北元,元朝大事記,蒙古四汗時期,忽必烈時期,元朝中期,元順帝時期,北元時期,元朝紀年表(1264年—1368年),同期其他年號,

蒙元年號

大蒙古國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未建年號。元史中在記錄成吉思汗建國之前以乾支紀年,之後以汗號紀年。之後太宗、定宗、憲宗年間的事亦是如此。1260年忽必烈開始仿照漢法建立年號,在開平稱皇帝,追謚先祖。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帝王年號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
22年
丙寅
1206——1227
睿宗孛兒只斤拖雷
1年
戊子
1228——1229
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
13年
己丑
1229——1241
5年
壬寅
1242——1246
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3年
丙午(七月)
1246——1248
3年
己酉(三月)
1249——1251
憲宗孛兒只斤蒙哥
9年
辛亥(六月)
1251——1259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5年
庚申(五月)
1260——1264
至元
元年—八年
甲子(八月)
1264——1271

大元

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宋完成統一。
大明洪武元年(大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徐達率明軍北伐,元順帝不戰而北走上都,之後的元朝史稱北元。
皇帝年號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至元
八年—三十一年
辛未
1271——1294
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3年
乙未
1295——1297
11年
丁酉(二月)
1297——1307
武宗孛兒只斤海山
4年
戊申
1308——1311
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2年
壬子
1312——1313
7年
甲寅
1314——1320
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3年
辛酉
1321——1323
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5年
甲子
1324——1328
1年
戊辰(二月)
1328
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1月
戊辰(九月)
1328九月
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元年九月—二年正月
戊辰(九月)
1328
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瓎
天曆
二年正月—八月
己巳
1329(184天)
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天曆
二年八月—三年五月
己巳(八月)
1329——1330
元年五月—三年八月
庚午(五月)
1330——1332
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至順
三年十月—十一月
壬申(十月)
1332(52天)
惠宗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
至順
四年六月—十一月
癸酉(六月)
1333
3年
癸酉(十月)
1333——1335
至元
6年
乙亥(十一月)
1335——1340
至正
元年—二十八年
辛巳
1341——1368
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庚午,帝崩於上都。時泰定帝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亦在上都。但把持朝政的倒剌沙“專權自用,逾月不立君,朝野疑懼”。九月,在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欲立武宗之子周王和世瓎為帝,但因周王遠在塞外,便立已經到達的周王之弟懷王圖帖睦爾為帝,年號天曆,是為文宗。同月,倒剌沙也在上都立阿速吉八為帝,年號天順。大都與上都的軍隊互相攻伐,十月辛丑,倒剌沙獻城降。文宗廢除天順年號。
天曆二年(1329年)正月丙戌,周王和世瓎在和林即皇帝位,是為元明宗。明宗繼位後未改元。文宗即位前曾表示一旦其兄到達京師,便退位與之。但已經過了皇帝癮的文宗怎甘心就此捨棄皇帝寶座,於是在是年八月,文宗將明宗毒殺,再次繼位。天曆三年五月,文宗改元至順。
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己酉,文宗崩。遺詔讓其兄明宗之子繼位。時明宗長子妥歡帖木兒遠在廣西,便在十月立其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未改元。十一月壬辰,寧宗崩,在位不足兩月。
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己巳,妥歡帖睦爾在上都即皇帝位,是為元順帝。十月,始改元元統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庚午,明軍占領大都。

北元

北元時期始於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順帝北遁,止於1402年(明建文四年)鬼力赤篡國去大元國號,但這個記載有爭議,因為蒙古人編寫的史料《蒙古源流》和《黃金史綱》並沒記載有廢除大元國號的事。北元在脫古思帖木兒之後便不再使用年號。
皇帝年號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
至正
二十八年—三十年
戊申
1368——1370
昭宗孛兒只斤愛猷識理達臘
宣光
9年
辛亥
1371——1379
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
天元
10年
己未(六月)
1379——1388
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昭宗崩。脫古思帖木兒繼位,次年六月,改元天元(有人認為沒有天元這個年號,僅是大元的誤寫)。天元十年(1388年)十月,脫古思帖木兒為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所殺,或以此為北元之終結。天元帝之後,尚有也速迭爾、額勒伯克坤帖木兒,皆無年號。
關於宣光年號具體存在時長,至今尚有爭議。鍾淵映《歷代建元考》認為宣光有十一年。梁玉繩《元號略》云:“昭宗以洪武三年即位,十一年殂,宣光止九年,不得有十一年。”今從《新元史》,以昭宗即位逾年改元,在位九年。後主也是即位次年改元,宣光有九年。

元朝大事記

蒙古四汗時期

1206年(太祖元年/金泰和六年):春,鐵木真即大汗位,稱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
1207年(太祖二年/金泰和七年):秋,蒙古再伐西夏。
1209年(太祖四年/金大安元年):1、三月至十二月,蒙古軍第三次伐西夏。2、蒙金決裂。
1211年(太祖六年/金大安三年):1、二月,蒙古軍大舉伐金,年底直逼中都,不克乃去。2、七月,西夏神宗即位,國策由附金抗蒙轉變而為附蒙攻金。3、八月,蒙金野狐嶺之戰,金軍大敗。4、是年,屈出律篡奪西遼政權,奉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
1212年(太祖七年/金崇慶元年):1、正月,耶律留哥在隆安反金自立。2、年底,蒙古軍破金東京城(今遼陽)。
1213年(太祖八年/金至寧元年):1、八月,金宣宗即位,改元貞祐。2、秋,蒙古大軍分三路伐金。
1214年(太祖九年/金貞祐二年):1、三月,金獻岐國公主請和。2、五月,金遷都南京(開封)。
1215年(太祖十年/金貞祐三年):五月,蒙古占領中都。
1217年(太祖十二年/金貞祐五年):蒙古第四次伐西夏。
1218年(太祖十三年/金興定二年):1、遣長子朮赤征討林木中百姓。2、哲別滅西遼。
1219年(太祖十四年/金興定三年):六月,成吉思汗統軍西征花剌子模(蒙古第一次西征)。
1223年(太祖十八年/金元光二年):1、十二月,金宣宗崩,完顏守緒繼位。2、十二月,西夏獻宗即位。
1224年(太祖十九年/金正大元年):1、西夏再次聯金抗蒙,並於次年九月達成和議約為兄弟之國。2、成吉思汗平定西域,西徵結束。
1226年(太祖二十一年/金正大三年):正月,成吉思汗率軍攻西夏;七月,夏獻宗病死,李睍即位。
1227年(太祖二十二年/金正大四年):1、七月,成吉思汗病逝六盤山。2、西夏降,國亡。
1229年(太宗元年/金正大六年):1、八月,窩闊台即蒙古大汗位。2、遣搠里蠻攻打扎蘭丁重建的花剌子模國,逾二年滅之。
1232年(太宗四年/金天興元年):三月,蒙古圍汴京,不克,乃議和。十二月,哀宗棄汴京奔蔡州。
1233年(太宗五年/金天興二年):九月,貴由領軍滅東真國,俘蒲鮮萬奴,至此遼東盡入蒙古版圖。
1234年(太宗六年/金天興三年):1、正月,宋蒙聯軍克蔡州,金哀宗自縊,金亡。2、南宋收復失地失敗,蒙、宋開始正面交鋒。
1235年(太宗七年/宋端平二年):1、六月,窩闊台大舉興兵伐宋。2、八年至十四年,窩闊台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西征(蒙古第二次西征)。
1240年(太宗十二年/宋嘉熙四年):拔都征服翰羅思大部分地區。
1241年(太宗十三年/宋淳祐元年):1、西征軍侵入孛烈兒、馬札兒等地。2、十一月,窩闊台死,乃馬真後稱制。
1243年(宋淳祐三年):春,拔都以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為都城,建立欽察汗國。
1247年(定宗二年/宋淳祐七年):吐蕃諸部歸附蒙古。
1248年(定宗三年/宋淳祐八年):定宗貴由死,海迷失後攝政。
1251年(憲宗元年/宋淳祐十一年):蒙哥即汗位。
1252年(憲宗二年/宋淳祐十二年):蒙古軍第三次西征開始。
1254年(憲宗四年/宋寶祐二年):蒙古軍滅大理。
1256年(憲宗六年/宋寶祐四年):旭烈兀的西征軍攻滅盤踞裏海以南諸山城的木剌夷國。
1258年(憲宗八年/宋寶祐六年):1、西征軍滅黑衣大食。2、蒙哥統兵入蜀。
1259年(憲宗九年/宋開慶元年):1、蒙宋釣魚城之戰,蒙哥戰死。2、西征軍進攻敘利亞。3、忽必烈在鄂州與宋權臣賈似道私下達成和議。

忽必烈時期

1260年(中統元年/宋景定元年):1、三月,忽必烈即汗位於開平;五月仿漢制建元中統。2、四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3、十二月,封八思巴為國師。
1264年(至元元年/宋景定五年):1、七月,阿里不哥勢窮而降。2、十月,宋理宗崩,度宗即位。
1268年(至元五年/宋鹹淳四年):宋蒙襄樊之戰打響。
1269年(至元六年/宋鹹淳五年):1、塔剌思大會,八剌、海都等聯合對抗忽必烈。2、蒙古推行八思巴創製的文字。
1271年(至元八年/宋鹹淳七年):十一月,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並頒布《建國號詔》。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把“大”字加入國號的朝代,之前的大漢、大唐、大宋等“大”字皆是尊稱。
1273年(至元十年/宋鹹淳九年):正月,元軍克樊城;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自此,南宋門戶大開。
1274年(至元十一年/宋鹹淳十年):1、正月,忽必烈在大都正殿接受百官朝賀,元朝從此定都於此,以上都為夏都。2、七月,宋度宗崩,趙㬎即位,由謝太后聽政。3、十月,元軍自高麗第一次進攻日本。
1275年(至元十二年/宋德祐元年):1、正月,賈似道再遣使伯顏議和,伯顏不允。2、二月,丁家洲之戰,宋軍主力盡失,賈似道因此被貶。後為押解官員鄭虎臣所殺。3、三月,元軍占領建康(今南京),臨安告急,宋廷下詔勤王。
1276年(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二月,謝太后攜帝投降,元軍入據臨安,伯顏。五月初一,趙昰在福州被擁立為帝,改元景炎。此時閩廣仍為宋控制,東川張珏、淮東李庭芝仍在為宋堅守,江西、湖廣的爭奪也未結束。
1277年(至元十四年/宋景炎二年):二月,宋廣東諸郡降元。四月,宋軍收復廣州。十一月,廣州降元。
1278年(至元十五年/宋景炎三年):1、二月,重慶失陷,元軍至此平定東川。2、四月,趙昰病逝,群臣擁立趙昺,改元祥興。3、文天祥兵敗海豐被俘。
1279年(至元十六年/宋祥興二年):1、正月,釣魚城降,元軍至此平定巴蜀。2、崖山海戰,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負帝投海,宋朝至此終結。
1281年(至元十八年):1、元世祖再派大軍分別從高麗、浙江出發進攻日本,因遇颶風,加之日本頑強抵抗,最終大敗而還。2、頒行《授時曆》。
1282年(至元十九年):1、元軍攻占城。2、文天祥在大都就義。
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1、詔修《大元大一統志》,大德七年正式定稿。2、太子真金(元裕宗)因禪位風波憂懼成疾而死。
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乃顏叛亂,五月,世祖扶病親征。
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1、改總制院為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務。2、元軍從安南撤兵。3、遣宋帝瀛國公趙㬎赴藏學習佛法。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1、元代第一部法典《至元新格》頒布。2、確定行省制,改行尚書省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3、馬可波羅返國。先是,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抵達上都,自此客居中國十七年。
1293年(至元三十年):1、京杭大運河全線通航。2、遠征爪哇大軍失敗返國。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世祖崩;四月,鐵穆耳即位於上都,是為成宗。

元朝中期

1301年(大德五年):1、興兵八百媳婦。2、貴州彝族土司之妻蛇節起兵反元,烏撒、烏蒙、東川、芒部等地少數民族紛起回響。元將也速鋰兒、劉國傑率兵前往鎮壓。3、叛王海都、都哇大舉攻北邊,海山在和林與塔米爾迎戰,海都退走,旋死。
1307年(大德十一年):四月,成宗崩。愛育黎拔力八達發動政變殺阿難答,迎立海山即位,是為武宗。
1311年(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崩。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於三月即皇帝位,是為仁宗。
1314年(延祐元年):恢復科舉制(延祐復科)。
1320年(延祐七年):正月,仁宗崩。三月,其子碩德八剌即位,是為英宗。
1322年(至治二年):英宗在右丞相拜住輔佐下推行新政(至治新政)。
1323年(至治三年):八月五日,以鐵失、也先帖木兒等為首的保守勢力刺殺英宗及拜住於南坡,史稱南坡之變。九月四日,也孫鐵木兒即皇帝位於龍居河。
1328年(泰定五年/致和元年/天順元年/天曆元年):七月,泰定帝崩於上都。九月,左丞相倒刺沙等在上都立皇太子阿速吉八為帝,改元天順。同月,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迎立武宗次子懷王圖帖睦爾於大都即位,改元天曆。兩都之戰爆發。十月,大都軍圍上都,倒刺沙降,天順帝被殺。
1329年(天曆二年):正月,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瓎在和林即皇帝位,是為明宗。文宗遣使迎之。八月六日,明宗暴死,十五日,文宗再即皇帝位於上都。
1332年(至順三年):八月,文宗病死上都。十月,遵文宗遺命立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即位,是為寧宗。十一月,寧宗病逝,在位52日。

元順帝時期

1333年(至順四年):六月,明宗長子妥懽帖睦爾即位於上都,是為惠宗,同年十月改年號元統。
1335年(至元元年):十一月,廢除科舉制。
1337年(至元六年):1、三月,脫脫逐權相伯顏。先是,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允。2、十月,脫脫任中書右丞相,大興文治,史稱“脫脫更化”。3、十二月,恢復科舉制。
1343年(至正三年):三月,詔修遼、金、宋三史,以脫脫為都總裁官。至正四年三月,《遼史》成;十一月,《金史》成。至正五年十月,《宋史》成。
1348年(至正八年):浙東方國珍反元,後又時降時叛。吳元年降朱元璋。
1351年(至正十一年):是年,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五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爆發。十月,徐壽輝在蘄水稱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
1352年(至正十二年):郭子興在濠州起兵反元。同年,二十五歲的朱元璋投奔郭子興。
1353年(至正十三年):泰州張士誠起義。
1354年(至正十四年):1、正月,張士誠在高郵稱王,國號大周,年號天祐。2、年底,丞相脫脫討張士誠高郵之戰,將克,帝罷脫脫,遂敗。
1355年(至正十五年):1、二月,劉福通等立韓山童子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年號龍鳳。2、三月,脫脫被流放雲南,十二月,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派人毒死。
1356年(至正十六年):1、元相哈麻謀廢順帝,事泄被黜,後被杖死。2、是年,中原大宋紅巾軍與元軍激戰。3、三月,朱元璋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小明王封朱元璋為江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1357年(至正十七年):1、夏,大宋丞相劉福通派三路紅巾軍北伐。2、八月,張士誠降元。
1358年(至正十八年):五月,劉福通克汴梁,宋政權遷都於此。十二月,關先生所率中路北伐軍破上都。
1359年(至正十九年):八月,察罕帖木兒破汴梁,劉福通攜韓林兒走安豐
1360年(至正二十年):1、五月,陳友諒殺其主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曰“大漢”,改元大義。閏五月,陳友諒東討朱元璋,兵敗龍灣(今南京西北)。2、是年,中書平章政事孛羅帖木兒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兒在山西爭戰不息,此後,兩軍衝突不休。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吳國公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1、察罕帖木兒在進攻山東益都時被降將田豐、王士誠刺殺,元廷“自此無人矣“。2、擴廓貼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兩軍持續衝突。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1、正月,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年號天統。2、三月,張士誠攻安豐,劉福通戰死,朱元璋迎韓林兒至滁州。3、七月,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大敗;八月,陳友諒突圍不成中矢身亡。4、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5、十月,擴廓帖木兒破孛羅帖木兒於石嶺關,孛羅漸弱。
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1、正月,朱元璋稱吳王。二月,朱元璋督師武昌,武昌陷,陳理投降,漢亡。2、帝與太子爭權,各結外援。時奇皇后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欲謀內禪,終未果。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順帝密遣人刺死孛羅帖木兒。
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1、夏太祖明玉珍去世,子明升即位,改元開熙。2、十二月,朱元璋遣廖永忠自滁州迎小明王歸應天,至瓜步沉之於江中。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1、九月,平定”東吳“張士誠勢力。2、十月,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3、十二月,方國珍向朱元璋投降。4、是年,元關中諸將推李思齊為盟主,共拒擴廓帖木兒。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2、八月初二,明軍攻克大都。自此元朝勢力退居塞外,史稱北元。

北元時期

1370年(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1、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派兵北伐。2、四月,帝崩於應昌,元臣上上廟號惠宗。明太祖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謚曰“順帝”。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是為昭宗。
1372年(宣光二年/明洪武五年):是年正月至十一月,明軍發起第二次北伐。
1375年(宣光五年/明洪武八年):北元太尉擴廓帖木兒病世。
1378年(宣光八年/明洪武十一年):四月,帝崩於金山,脫古思帖木兒即位,次年六月改元天元。
1380年(天元二年/明洪武十三年):二月至三月,明軍發起第三次北伐。
1381年(天元三年/明洪武十四年):1、正月至八月,明軍發起第四次北伐。2、傅友德沐英平雲南,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自殺。
1387年(天元九年/明洪武二十年):1、正月至閏六月,明軍發起第五次北伐。北元太尉納哈出兵敗勢窮而降(金山之役)。2、九月至二十一年四月,明軍發起第六次北伐。明將藍玉在捕魚兒海大敗元軍(捕魚兒海戰役);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逃跑途中被也速迭兒所殺,隨後也速迭兒自立為帝,元朝不再立年號。

元朝紀年表(1264年—1368年)

皇帝年號公元日期乾支日期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元年
公元1264年
甲子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年
公元1265年
乙丑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三年
公元1266年
丙寅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四年
公元1267年
丁卯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五年
公元1268年
戊辰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六年
公元1269年
己巳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七年
公元1270年
庚午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
辛未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九年
公元1272年
壬申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年
公元1273年
癸酉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一年
公元1274年
甲戌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二年
公元1275年
乙亥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三年
公元1276年
丙子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四年
公元1277年
丁丑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五年
公元1278年
戊寅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六年
公元1279年
己卯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七年
公元1280年
庚辰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八年
公元1281年
辛巳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九年
公元1282年
壬午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年
公元1283年
癸未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
甲申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二年
公元1285年
乙酉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三年
公元1286年
丙戌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四年
公元1287年
丁亥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五年
公元1288年
戊子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六年
公元1289年
己丑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七年
公元1290年
庚寅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291年
辛卯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九年
公元1292年
壬辰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三十年
公元1293年
癸巳年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三十一年
公元1294年
甲午年
元成宗鐵穆耳
元貞元年
公元1295年
乙未年
元成宗鐵穆耳
元貞二年
公元1296年
丙申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元年
公元1297年
丁酉年
元成宗鐵穆耳
元貞三年
公元1297年
丁酉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二年
公元1298年
戊戌年
元成宗鐵穆耳
元貞四年
公元1298年
戊戌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三年
公元1299年
己亥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四年
公元1300年
庚子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五年
公元1301年
辛丑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六年
公元1302年
壬寅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七年
公元1303年
癸卯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八年
公元1304年
甲辰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九年
公元1305年
乙巳年
元成宗鐵穆耳
大德十一年
公元1307年
丁未年
元武宗海山
至大元年
公元1308年
戊申年
元武宗海山
至大二年
公元1309年
己酉年
元武宗海山
至大三年
公元1310年
庚戌年
元武宗海山
至大四年
公元1311年
辛亥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皇慶元年
公元1312年
壬子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皇慶二年
公元1313年
癸丑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延佑元年
公元1314年
甲寅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延佑二年
公元1315年
乙卯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延佑三年
公元1316年
丙辰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延佑四年
公元1317年
丁巳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延佑五年
公元1318年
戊午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延佑六年
公元1319年
己未年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延佑七年
公元1320年
庚申年
元英宗碩德八刺
至治元年
公元1321年
辛酉年
元英宗碩德八刺
至治二年
公元1322年
壬戌年
元英宗碩德八刺
至治三年
公元1323年
癸亥年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泰定元年
公元1324年
甲子年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泰定二年
公元1325年
乙丑年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泰定三年
公元1326年
丙寅年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泰定四年
公元1327年
丁卯年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泰定五年
公元1328年
戊辰年
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致和元年
公元1328年
戊辰年
元文宗圖貼睦爾
天曆元年
公元1328年
戊辰年
元幼主阿速吉八
天順元年
公元1328年
戊辰年
元文宗圖貼睦爾
天曆二年
公元1329年
己巳年
元文宗圖貼睦爾
天曆三年
公元1330年
庚午年
元文宗圖帖睦爾
至順元年
公元1330年
庚午年
元文宗圖帖睦爾
至順二年
公元1331年
辛未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元統元年
公元1333年
癸酉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元統二年
公元1334年
甲戌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元統三年
公元1335年
乙亥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元元年
公元1335年
乙亥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元二年
公元1336年
丙子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元三年
公元1337年
丁丑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元四年
公元1338年
戊寅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元五年
公元1339年
己卯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元六年
公元1340年
庚辰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元年
公元1341年
辛巳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年
公元1342年
壬午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三年
公元1343年
癸未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四年
公元1344年
甲申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五年
公元1345年
乙酉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六年
公元1346年
丙戌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七年
公元1347年
丁亥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八年
公元1348年
戊子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九年
公元1349年
己丑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年
公元1350年
庚寅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
辛卯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二年
公元1352年
壬辰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三年
公元1353年
癸巳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四年
公元1354年
甲午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五年
公元1355年
乙未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六年
公元1356年
丙申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七年
公元1357年
丁酉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八年
公元1358年
戊戌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十九年
公元1359年
己亥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年
公元1360年
庚子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一年
公元1361年
辛丑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二年
公元1362年
壬寅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三年
公元1363年
癸卯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四年
公元1364年
甲辰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五年
公元1365年
乙巳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六年
公元1366年
丙午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七年
公元1367年
丁未年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至正二十八年
公元1368年
戊申年

同期其他年號

本表列舉1206年至1388年間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勢力年號。使用時長為所跨年數,西夏、西遼、南宋、理、東夏、後遼、金、明有專門介紹,不列入。
國號稱號君主年號時間時長對應元朝紀年
天王
1280四月
1月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鎮閩開國大王
1281——1282
2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羅平
林桂芳、趙良鈐
1283三月
1月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
大興
安定
1289年三月—十月
7月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337年正月—七月
6月
元惠宗至元三年
1354——1357
4年
元惠宗至正十四年——十七年
小明王
1355——1367
13年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二十七年
太祖(廟號)
1363——1366
4年
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二十六年
明昇
開熙
1367——1371
5年
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元昭宗宣光元年
註:徐壽輝曾於1351年稱帝,國號天完,先後用過治平、太平、天啟、天定4個年號,但據出土文物證實徐壽輝的國號是宋,沒有治平和天定的年號,陳友諒的年號是天定,被誤寫成大定,這些因記載有爭議不列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