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格線技術在全球大氣、海洋模式中的套用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由陳春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專項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適應格線技術在全球大氣、海洋模式中的套用研究
- 項目類別:專項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春剛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 批准號:10852001
- 申請代碼:A0910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研究期限:2009-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經費:10(萬元)
《自適應格線技術在全球大氣、海洋模式中的套用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由陳春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專項基金項目。
《自適應格線技術在全球大氣、海洋模式中的套用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由陳春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專項基金項目。項目摘要在全球大氣、海洋模式中,套用自適應格線(AMR)技術可以在保證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計算負荷,...
通用地球模擬模式(英文名: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簡稱:CESM)是一個全耦合的全球氣候模式,為用戶提供地球過去、現在和未來氣候狀態的最先進的計算機模擬,是地球系統模擬的先進技術。自NCAR(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於2010年6月發布以來,在地球科學領域廣受關注。CESM結合了新型數值算法,大大增強了模式前身(...
第12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面向2019年中國在校的所有本科生,分設軟體套用與開發、微課與教學輔助、物聯網套用、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可視化設計、數媒普通組、數媒專業組、數媒動漫遊戲、數媒微電影、數媒中華民族元素、計算機音樂創作普通組、計算機音樂創作專業組13個參賽組別。賽事分為校級初賽、省級複賽、國級...
58. 譚娟,沈新勇,李清泉,2009:海洋碳循環與全球氣候變化相互反饋的研究進展,氣象研究與套用,30,1,33—36.59. 吉振明,沈新勇,2009:RegCM3對中國地區氣候的數值模擬,科技信息,418.60. Ming Jie, Ni Yunqi and Shen Xinyong, 2009: The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ave Structure of Typhoon Rananim...
高性能計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縮寫HPC) 是利用超級計算機實現並行計算的理論、方法、技術以及套用的一門技術科學,圍繞利用不斷發展的並行處理單元以及並行體系架構實現高性能並行計算這一核心問題,該領域研究範圍包括並行計算模型、並行編程模型、並行執行模型、並行自適應框架、並行體系結構、並行網路通信以及...
機載雷射雷達(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一種集雷射,全球定位系統和慣性導航系統於一身的對地觀測系統,能直接獲取真實地表的高精度三維信息。我國集中在地表信息的獲取、數據處理、與遙感影象及其它技術的整合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套用。3.航空數位相機的套用技術 數位相機的最大優勢在於不增加飛行成本的大...
TOGA計畫是一個氣象學和海洋學的聯合計畫,即詳細調査熱帶海洋狀況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其主要任務是研究20°N-20°S範圍內的熱帶海洋和全球氣候的逐年變化,從而確定這些變化的機理以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研究建立幾個月至幾年時間尺度的海洋與大氣耦合系統變化預報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厄爾尼諾現象的回響機制...
1.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GRAPES全球模式動力框架更加完善,複雜地形描述和關鍵物理過程參數化得到明顯改善。集合與變分混契約化技術得到套用,衛星資料同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球大氣模式解析度達10公里,預報時限達8.5天,集合預報能力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覆蓋整箇中國區域1-3千米解析度、典型區域1千米解析度的...
衛星導航與智慧型終端、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套用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具備了區域服務能力並穩步向全球推進。攝影測量與遙感方面。資源三號01和02星、高分一號、高分二號、天繪一號、吉林一號等為代表的測繪遙感衛星投入使用,我國衛星遙感數據獲取、處理與套用能力顯著提升,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數字航攝儀、大面陣航空...
回歸分析是流量中長期預報中套用最早、最廣的方法的之一,其套用於徑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降雨徑流相關圖方法,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迅速普及。回歸分析至今仍是流量預報實際工作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逐步回歸、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回歸分析的主要優點在於簡單、易於實現。存在的...
LYNK&CO集歐洲技術、歐洲設計、全球製造、全球銷售為一體,基於由沃爾沃汽車主導,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2021年9月,沃爾沃發布了品牌的全新LOGO,全新LOGO將會在2023年正式套用到品牌旗下的車型上,插電混動版
積極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清華珠三角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廣東實驗室落戶廣州。建設產城融合的科技小鎮。布局未來產業,加強顛覆性、關鍵性技術研發套用和產業化。加強開放合作,促進集成創新,推動高精尖大科技產業發展。落實創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