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生固氮菌大多是桿菌或短桿菌,單生或對生。經過兩三天的培養,成對的菌體呈“8”字形排開,並且外面有一層厚厚的
莢膜。自生固氮菌中,人們套用的最多的是
圓褐固氮菌。
類型
固氮生物都屬於個體微小的原核生物,所以,固氮生物又叫做固氮微生物。根據固氮微生物的固氮特點以及與植物的關係,可以將它們分為自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聯合固氮微生物三類。
自生固氮微生物
自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或培養基中生活時,可以自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對植物沒有依存關係。常見的自生固氮微生物包括以圓褐固氮菌為代表的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以梭菌為代表的厭氧性自生固氮菌,以及以魚腥藻、念珠藻和顫藻為代表的具有異形胞的固氮藍藻(異形胞內含有固氮酶,可以進行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
共生固氮微生物只有和植物互利共生時,才能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共生固氮微生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以及與榿木屬、楊梅屬和沙棘屬等非豆科植物共生的弗蘭克氏放線菌;另一類是與紅萍(又叫做滿江紅)等水生蕨類植物或羅漢松等裸子植物共生的藍藻。由藍藻和某些真菌形成的地衣也屬於這一類。
聯合固氮微生物
有些固氮微生物如固氮螺菌、雀稗固氮菌等,能夠生活在玉米、雀稗、水稻和甘蔗等植物根內的皮層細胞之間。這些固氮微生物和共生的植物之間具有一定的專一性,但是不形成根瘤那樣的特殊結構。這些微生物還能夠自行固氮,它們的固氮特點介於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之間,這種固氮形式叫做聯合固氮。
生物固氮原理
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特有的一種生理功能,這種功能是在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固氮酶是一種能夠將分子氮還原成氨的酶。固氮酶是由兩種蛋白質組成的:一種含有鐵,叫做鐵蛋白,另一種含有鐵和鉬,叫做鉬鐵蛋白。只有鐵蛋白和鉬鐵蛋白同時存在,固氮酶才具有固氮的作用。生物固氮過程可以用下面的反應式概括表示。
N2 + 6H+ + nMg-ATP +6e-2NH3+nMg-ADP+nPi
分析上面的反應式可以看出,分子氮的還原過程是在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有三點需要說明:第一,ATP一定要與鎂(Mg)結合,形成Mg-ATP複合物後才能起作用;第二,固氮酶具有底物多樣性的特點,除了能夠催化N2還原成NH3以外,還能催化乙炔還原成乙烯(固氮酶催化乙炔還原成乙烯的化學反應,常被科學家用來測定固氮酶的活性)等;第三,生物固氮過程中實際上還需要黃素氧還蛋白或鐵氧還蛋白參與,這兩種物質作為電子載體能夠起到傳遞電子的作用。
鐵蛋白與Mg-ATP結合以後,被黃素氧還蛋白或鐵氧還蛋白還原,並與鉬鐵蛋白暫時結合以傳遞電子。鐵蛋白每傳遞一個e-給鉬鐵蛋白, 同時伴隨有兩個Mg-ATP的水解。在這一催化反應中,鐵蛋白反覆氧化和還原,只有這樣,e-和H+才能依次通過鐵蛋白和鉬鐵蛋白,最終傳遞給N2和乙炔,使它們分別還原成NH3和乙烯。
氮循環
氮素在自然界中有多種存在形式,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大氣中的氮氣,總量約3.9×1015 t。除了少數原核生物以外,其他所有的生物都不能直接利用氮氣。目前,陸地上生物體內儲存的有機氮的總量達1.1×1010~1.4×1010 t。這部分氮素的數量儘管不算多,但是能夠迅速地再循環,從而可以反覆地供植物吸收利用。存在於土壤中的有機氮總量約為3.0×1011 t,這部分氮素可以逐年分解成無機態氮供植物吸收利用。海洋中的有機氮約為5.0×1011 t,這部分氮素可以被海洋生物循環利用。
構成氮循環的主要環節
生物體內有機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銨鹽和硝酸鹽,進而將這些無機氮同化成植物體內的蛋白質等有機氮。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物,將植物體內的有機氮同化成動物體內的有機氮。這一過程叫做生物體內有機氮的合成。動植物的遺體、排出物和殘落物中的有機氮被微生物分解後形成氨,這一過程叫做氨化作用。在有氧的條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銨鹽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最終氧化成硝酸鹽,這一過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產生的無機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氣不足的條件下,土壤中的硝酸鹽被反硝化細菌等多種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並且進一步還原成分子態氮,分子態氮則返回到大氣中,這一過程叫做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
大氣中的分子態氮被還原成氨,這一過程叫做固氮作用。沒有固氮作用,大氣中的分子態氮就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地球上固氮作用的途徑有三種:生物固氮、工業固氮(用高溫、高壓和化學催化的方法,將氮轉化成氨)和高能固氮(如閃電等高空瞬間放電所產生的高能,可以使空氣中的氮與水中的氫結合,形成氨和硝酸,氨和硝酸則由雨水帶到地面)。據科學家估算,每年生物固氮的總量占地球上固氮總量的90%左右,可見,生物固氮在地球的氮循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套用
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氮素是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一種大量
元素,土壤每年因此要失去大量的氮素。如果土壤每年得不到足夠的氮素以彌補損失,土壤的含氮量就會下降。土壤可以通過兩條途徑獲得氮素:一條是含氮
肥料(包括氮素化肥和各種農家肥料)的施用;另一條是生物固氮。科學家在20世紀80年代推算過,全世界每年施用的氮素化肥中的氮素大約有8*10^7t,而自然界每年通過生物固氮所提供的氮素,則高達4*10^8t。
對豆科作物進行根瘤菌拌種,是提高豆科作物產量的一項有效措施。播種前,將豆科作物的種子沾上與該種豆科作物相適應的根瘤菌,這顯然有利於該種豆科作物結瘤固氮。特別是新開墾的農田和未種植過豆科作物的土壤中,根瘤菌很少,並且常常不能使豆科作物結瘤固氮,更需要進行根瘤菌拌種。對比實驗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經過根瘤菌拌種的豆科作物,可以增產10%~20%。
用豆科值物做綠肥,例如將
田箐、
苜蓿或
紫雲英等的新鮮植物直接耕埋或堆漚後施用到農田中,可以明顯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科學家統計過,一般地說,1hm^2農田使用7500kg綠肥,可以增產糧食750kg。如果用新鮮的豆科植物飼養家畜,再將家畜的糞便還田,則既可以使土壤肥沃,又可以獲得更多的
糧食和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