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與社會易損性

自然災害與社會易損性

《自然災害與社會易損性》是從地理學與社會學結合的視角,重新審視自然災害和社會易損關係的新專著。《自然災害與社會易損性》回顧和介紹了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研究背景,災害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國外災害易損性評估的主流評價指標和災害的社會易損性分析的案例;在理論上,論述了災害系統的組成,自然災害的社會學性質、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活動的關係。災害易損性的相關概念和若干理論問題。建立了區域自然災害的社會易損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工作流程和評估方法,提出了基於社會易損性視角的社會減災防災對策和措施;展望了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災害發展及其社會易損性新的趨勢。在實踐上,探索了國家尺度和省域尺度的區域自然災害易損性評價和災害易損性的空間分析。《自然災害與社會易損性》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和套用價值,可為從事減災防災工作的各級決策者和管理者,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和高等院校的師生提供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自然災害與社會易損性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363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郭躍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13204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自然災害與社會易損性》以社區矯正信息化為主線,詳細分析了社區矯正信息化的需求、架構、現狀和建設思路,論述了數字司法到智慧司法的轉型之路,探索了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智慧司法的整體架構,重點表述了基於大數據的“司法雲”和政法互聯體系的構建。《自然災害與社會易損性》是以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6XSH017)“自然災害的社會易損性研究:以重慶為例”為基礎撰寫的。該項目已通過國家社科規劃辦評審,結論為:良好。

作者簡介

郭躍,男,1958年6月生,漢族,江蘇豐縣人,碩士研究生畢業,地理學教授。現任重慶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院長。主要從事資源環境和災害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5部、完成科研項目20餘項,代表性的學術論文有:“非線性動力系統理論與地貌學研究”,“自然災害的風險特徵及其風險管理模式的探討”、“自然災害的社會學分析”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一 自然災害及其社會易損性研究的由來
(一)自然災害
(二)災害的社會易損性研究的由來
二 災害的社會易損性研究現狀
(一)國外自然災害易損性研究的現狀
(二)國內自然災害易損性研究的現狀
三 災害社會易損性的研究意義
第二章災害社會易損性的研究方法
一社會調查與描述
二點與面相結合的評估分析
三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
(二)因子分析法
四層次分析法
五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與套用
(一)3S技術簡介
(二)3S技術的結合
六社會綜合評判的數學方法
(一)人工神經網路
(二)模糊綜合評判法
(三)灰色模型分析法
第三章災害研究的起源與發展
一環境決定論與或然論
二人類生態學派
三災害行為學派
四區域災害系統學說
(一)致災因子論
(二)孕災環境論
(三)承災體論
(四)區域災害系統論
五人地關係失衡論
第四章災害系統的組成
一災害系統概述
二自然環境系統
(一)大氣圈:氣象氣候災害子系統
(二)水圈:水文災害子系統
(三)岩石圈:地質災害子系統
(四)生物圈:生物災害子系統
三人為環境系統
(一)基礎設施
(二)房屋建築
四人類社會系統
(一)人口
(二)文化
(三)政治
(四)經濟
(五)信息交流
第五章自然災害的社會學審視
一自然災害的屬性
(一)自然災害的自然屬性
(二)自然災害的社會屬性
二自然災害的社會學視野
(一)功能主義視角的自然災害
(二)衝突論視角的自然災害
三自然災害的社會學性質
(一)災害最終結果的社會性
(二)災害過程的社會性
(三)災害原因的社會性
(四)災害和社會的雙向互動性
第六章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活動
一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基本關係
二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活動的歷史動態
三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活動造成的破壞
(一)自然災害造成社會人員傷亡
(二)自然災害造成社會經濟損失
四自然災害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相互作用
(一)自然災害與區域資源開發
(二)自然災害與生命線系統工程
(三)自然災害與公共醫療和緊急救援隊伍建設
(四)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秩序
五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活動的耦合分析
(一)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評價:區域社會經濟活動強度
(二)區域自然災害評價:區域災害損毀模數
(三)重慶市區域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災害的耦合分析
第七章災害易損性的概念與性質
一自然災害與易損性
二易損性的含義
三社會易損性概念模型及框架
(一)作為風險成分的易損性模型
(二)BBC易損性框架
(三)壓力和減輕模型(PAR)
(四)地方易損模型
(五)災害社會易損性概念模型
四風險、脆弱性與易損性
(一)風險
(二)脆弱性
五災害易損性的性質
(一)易損性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二)易損性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三)易損性的強弱是動態變化的
(四)易損性的形態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
六易損性的識別
第八章影響災害易損性的主要社會因素
一人口特徵
二社會結構
(一)社會經濟活動
(二)社會組織結構和社會資本
(三)社會保障制度
(四)社會衝突的協調能力
三社會文化
第九章區域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
一區域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流程
二區域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
(一)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
(二)災害社會易損性指標體系的設計
(三)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三社會易損性評價的模型和計算
第十章國外災害易損性評估及易損性分析案例
一災害通用易損性指數
二災害風險指數系統(DRI)中的易損性指標
三美國社會易損性指數(SoVI)
四斯里蘭卡颶風易損性分析
(一)21號熱帶氣旋
(二)災害的房屋損失
(三)斯里蘭卡案例的社會易損性分析
(四)易損性分析的結論
五關於災害易損性評價的評述
第十一章中國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
一中國自然災害的基本特徵
(一)自然災害類型多樣、強度大、頻率高、損失嚴重
(二)自然災害災害鏈、災害群多發
二中國自然災害發生的自然背景
(一)地質地貌環境成災因子
(二)氣象氣候環境成災因子
(三)水文環境成災因子
三中國自然災害發生的社會背景
(一)人口驅動因子
(二)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驅動因子
(三)災害文化驅動因子
四中國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
(一)中國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指標的篩選
(二)數據基礎與處理
(三)指標權重的確定
(四)社會易損度的計算及等級劃分
五中國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
(一)中國社會人口易損性評價
(二)中國社會結構易損性評價
(三)中國災害社會文化易損性評價
(四)中國災害社會易損性的綜合評價
六中國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區域分析
(一)東部經濟地帶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區域分析
(二)中部經濟地帶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區域分析
(三)西部經濟地帶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區域分析
(四)結果分析
第十二章重慶市自然災害及其社會驅動因子分析
一重慶市自然災害概況
(一)災害種類多,影響範圍廣,並以旱災、暴雨洪災和地質災害為主
(二)氣象災害出現頻繁、呈明顯的時空差異
(三)地質災害類型多、數量多,且常與其他自然災害相伴發生,形成破壞嚴重的災害鏈
(四)自然災害呈現周期縮短、損失加重的趨勢
二重慶市自然災害的自然地理背景
(一)地形地貌因素
(二)氣象氣候因素
三重慶市自然災害的社會驅動因子分析
(一)重慶市災害的人文地理背景
(二)自然災害的社會驅動因子分析
第十三章重慶市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
一重慶市區域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二重慶市自然災害社會易損的系統評價
(一)基礎數據採集與處理
(二)重慶市區域人口易損系統評價
(三)重慶市區域社會結構易損系統評價
(四)重慶市區域社會文化易損系統評價
(五)重慶市區域自然災害易損系統評價
三重慶市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綜合評價
四評價結論
五重慶市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評價結果驗證
(一)建立驗證模型
(二)擬合結果分析
第十四章災害易損性分析在防災減災中的套用
一社會易損性分析為災害政策制定開闢了新的理解範式
(一)人類應當承擔災害的主要責任
(二)從更為廣闊的視角認識災害及其後果
(三)放棄導致短期行為的思維模式
(四)減災行為不是固定的而是動態的
(五)維繫自然環境和修復生態平衡才是減災的最高境界
二社會易損性分析是制定減災防災規劃和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
(一)自然災害形成的社會因素的分析依據
(二)自然災害重點防禦區域確定的前提
(三)自然災害的區域防禦及救濟能力評價的依據
(四)災害應急管理的一個重要支撐
(五)正確選擇防災救災對策的科學依據
三重慶市防災減災的社會對策與措施
(一)重點關注和保護弱勢群體,減少災害對人們的傷害
(二)推進易損職業減災進程和科技投入,提升災害的抵禦能力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結構,增強社會的抗災能力
(四)加強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社會的承災能力
(五)加強城市地區的志願者隊伍建設,增強社區災害自救的能力
(六)加強災害危機管理隊伍的建設,增強社會抗災的駕馭能力
(七)保證社會安全穩定,減輕災害損失
(八)利用制度創新,降低社會的易損性
(九)積極推進災害保險,提高社會的救災保障和恢復能力
(十)提高社會文化素養,增強社會防災減災意識
第十五章全球化與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
一全球化及其本質特徵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然災害發展新特點
三全球化引起災害社會風險的增加
四全球化對災害社會易損性的雙重影響
(一)全球化發展對自然災害的社會易損性緩衝
(二)全球化發展對自然災害的社會易損性加劇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防災減災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六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災害社會易損性研究的趨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