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黃河途中作(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一般指本詞條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是唐代詩人高適從淇上渡過黃河歸至梁宋時創作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描述了作者渡黃河途中的所見所感,抒發了詩人背井離鄉的感慨,蘊含著詩人愛國憂民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自淇涉黃河途中作》
  • 作品別名:《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自淇涉黃河途中十二首》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高適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
【其一】
川上常極目(2),世情今已閒。
去帆帶落日,征路隨長山。
親友若雲霄,可望不可攀。
於茲任所愜,浩蕩風波間。
【其二】
清晨泛中流,羽族滿汀渚(3)。
黃鵠何處來,昂藏寡儔侶(4)。
飛鳴無人見,飲啄豈得所。
雲漢爾固知,胡為不輕舉。
【其三】
野人頭盡白(5),與我忽相訪。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雖老美容色,雖貧亦閒放(6)。
釣魚三十年,中心無所向。
【其四】
南登滑台上(7),卻望河淇間。
竹樹夾流水,孤城對遠山(8)。
念茲川路闊,羨爾沙鷗閒。
長想別離處,猶無音信還(9)。
【其五】
東入黃河水,茫茫泛紆直(10)。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11)。
山河相映帶,深淺未可測。
自昔有賢才,相逢不相識。
【其六】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獨行既未愜,懷土悵無趣。
晉宋何蕭條,羌胡散馳鶩。
當時無戰略,此地即邊戍(12)。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雲固。
乘閒喜臨眺,感物傷游寓(13)。
惆悵落日前,飄颻遠帆處。
北風吹萬里,南雁不知數。
歸意方浩然,雲沙更回互(14)。
【其七】
亂流自茲遠,倚楫時一望。
遙見楚漢城,崔嵬高山上(15)。
天道昔未測,人心無所向(16)。
屠釣稱侯王,龍蛇爭霸王(17)。
緬懷多殺戮,顧此生慘愴(18)。
新地休甲兵(19),吾其得閒放。
【其八】
茲川方悠邈(20),雲沙無前後。
古堰對河壖,長林出淇口(21)。
獨行非吾意,東向日已久(22)。
憂來誰得知,且酌尊中酒(23)。
【其九】
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24)。
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
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25)。
園蔬空寥落,產業不足數(26)。
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27)。
【其十】
茫茫濁河注(28),懷古臨河濱。
禹功本豁達,漢跡方因循(29)。
坎德昔滂沱,馮夷胡不仁(30)。
激潏陵堤防,東郡多悲辛(31)。
天子忽驚悼,從官皆負薪(32)。
畚築豈無謀(33),祈禱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34)。
【其十一】
我行倦風湍,輟棹將問津(35)。
空傳歌瓠子(36),感慨獨愁人。
孟夏桑葉肥,穠陰夾長津(37)。
蠶農有時節,田野無閒人。
臨水狎漁樵(38),望山懷隱淪。
誰能去京洛,憔悴對風塵。
【其十二】
朝景入平川,川長復垂柳。
遙看魏公墓(39),突兀前山後。
憶昔大業時(40),群雄角奔走。
伊人何電邁(41),獨立風塵首。
傳檄舉敖倉(42),擁兵屯洛口。
連營一百萬,六合如可有。
方項終比肩,亂隋將假手。
力爭固難恃,驕戰曷能久。
若使學蕭曹,功名當不朽。
【其十三】
皤皤河濱叟,相遇似有恥(43)。
輟榜聊問之(44),答言盡終始。
一生雖貧賤,九十年未死。
且喜對兒孫,彌慚遠城市。
結廬黃河曲,垂釣長河裡。
漫漫望雲沙,蕭條聽風水。
所思強飯食,永願在鄉里。
萬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作品注釋

(1)題註:題目,揚州詩局本《全唐詩》作《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活字本作《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二首》,四庫本作《自淇涉黃河途中十二首》,均少末首。
(2)川上:指黃河。《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3)汀渚:水邊陸地和水中小島。
(4)昂藏:軒昂,高峻。
(5)野人:田野中的人,平民;詩中所寫的老年釣者,實際上是個隱士。
(6)閒放:閒散疏放。
(7)滑台:在現河南滑縣東北。《元和郡縣誌》:河南道滑州“其城在古滑台,甚險固”。
(8)竹:《英華》、活字本、四庫本均作“行”。城:《英華》作“村”。
(9)長想:《英華》作“遙憶”。猶:《英華》作“獨”;四庫本註:“一作獨”。
(10)紆(yū):彎曲。
(11)峨峨:山高。
(12)此地即邊戍:東晉南北朝劉宋時,經常於黃河南岸滑台一帶交戰。如398年(東晉安帝隆安年二年),慕容德自鄴南徙滑台,號南燕。410年(義熙六年),南燕為劉裕的北伐軍所滅。431年(宋文帝元嘉八年),檀道濟北伐失利,滑台陷於北魏。
(13)游寓:漂泊無定的寄旅生涯。
(14)回互:天地互相連線。下句從天上的雲、河灘的沙著筆,與上句浩然歸意構成強烈對比。倚楫:扶著船槳。
(15)楚漢城:指廣武二城,在滎陽敖倉西三皇山上,兩城相距二百多步,中間隔著深澗,劉邦項羽曾在此對陣相語。崔嵬:高峻的樣子。
(16)天道二句:意為天道難測,民心無所歸順。
(17)屠釣稱侯王:樊噲以屠狗為業,後賜爵列侯;韓信釣於淮陰城下,後被封為齊王。龍蛇:喻劉邦與項羽。
(18)生:活字本、四庫本均作“增”。
(19)新地:指唐朝。
(20)茲(zī)川:茲,這,此;川,河。邈:《英華》作“悠”。邈(miǎo),遙遠。
(21)堰:《英華》作“塔”;壖:即堧(ruán),河邊空地。淇口:淇河入黃河處。
(22)向:《英華》註:“集作南。”
(23)尊:同“樽”。
(24)南河滸:滸,水邊地。“南河”,《英華》作“河南”。
(25)日勤:《英華》作“自劬”。舄鹵(xièlǔ):鹽鹼地 。
(26)空寥落:“空”,《英華》作“定”,註:“《詩選》作空。”產業:土地。
(27)獻芹:向皇帝進獻嘉言,典出《列子·楊朱篇》。無因:沒有辦法。
(28)濁河:即黃河。
(29)豁達:豁然開大的樣子。漢跡方因循:漢朝循禹之道治水。因循,依舊法而不改。
(30)坎德:《易經》有坎卦,坎為水,為溝瀆;滂沱,大雨不斷。馮夷:河伯名。河伯,黃河水神,也叫河神。漢武帝塞瓠子決河,作歌說:“為我謂河伯兮胡不仁?”
(31)激潏陵堤防:潏(yù),大水涌流。陵,侵越。“激”,活字本、四庫本均作“渤”。東郡:漢時河決瓠子,地在東郡,今河南滑縣。
(32)從官皆負薪:武帝令將軍以下砍淇園竹為楗,中塞以草,用土石填決口。
(33)畚:運土工具。
(34)宣房:武帝塞黃河之口後築宮其上,名為宣房宮。“高岸”句註:《英華》、四庫本此句下尚有下一首開頭四句,即“我行倦風湍,輟棹將問津。空傳歌瓠子,感慨獨愁人”。
(35)“我行”句註:《英華》、四庫本均以“孟夏”句為此首開頭。輟棹將問津:意謂詩人要黃河泛舟時間既久有此疲倦,於是停下船來找渡口歇息。
(36)歌瓠子:漢武帝在滑台成塞河大功時曾作《瓠子之歌》。
(37)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農曆四月。穠陰:《英華》作“蒙蒙”。穠(nóng),花木繁盛。
(38)樵:《英華》作“商”。
(39)魏公墓:隋末李密起義,眾推為王,號魏公。其墓在黎陽山南。地在今河南濬縣東南。
(40)大業:隋煬帝年號,605—618年。
(41)伊人何電邁:伊人指李密;電邁,言其迅疾。《宋書·孔凱傳》:“鐵騎連群,風驅電邁。”
(42)傳檄舉敖倉:李密命祖君彥移檄郡縣,指斥煬帝十罪;敖倉,秦朝糧倉,這裡指隋朝的回洛倉,在河南孟津縣東。
(43)皤皤(pópó):老人鬚髮變白。有恥:《論語·子路》:“行 己有恥。”先哲聖賢立身做人一個重要標準和境界。孟子:“人不可以無恥”、“恥之於人大矣”。康有為:“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
(44)榜:通舫;輟榜,即停船。

創作背景

有人認為,這組詩是高適在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夏秋間自淇上渡黃河歸至梁宋時所作。而原西華師範大學校長佘正松教授則認為,高適從淇河南渡黃河的時間在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末年。高適離別縣尉劉子英,準備回梁宋隱居。當時正處唐朝“開元盛世”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聲威遠播四海之外。一般人都沉浸在這表面的欣欣向榮的氣氛中,但在這表面的繁榮局面下,卻掩蓋著極其尖銳的矛盾。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

作品鑑賞

第一首:此詩作為組詩首篇,有“小序”作用。大意是:詩人要從淇水上游的隱居地南渡黃河到梁宋一帶去,雖然在黃河邊放眼遠望的時候很多,但此次一路跋涉,面對長河落日,感慨於背井離鄉,與親友天隔一方,心裡別有一番滋味。他決心繼續漂泊天下。
第二首:作者渡黃河見汀渚滿眼小鳥中,一隻高潔軒昂的黃鵠,它的驚人之飛鳴尚不為人所認識,但它不屑於與眾鳥一起爭食,並不急於展示一飛沖天的資質和才能。托物言志,黃鵠就是尚未發達的詩人自己。
第三首:作者接待一位老年隱士的來訪,這位隱士三十年來在淇河以垂釣謀生,生活清貧但心緒坦然。頭髮全白但容顏美好。
第四首:前四句寫黃河、尤其是淇河兩岸的秀美景色。滿眼是翠竹大樹,水流汩汩,孤城遠山。後四句寫詩人對路途遙遠和與親友久別的憾恨之情。
第五首:作者渡黃河時眺望彼岸山川大勢。首二句寫泛舟黃河。中四句寫黃河北岸太行山聳入雲天,與黃河相映成趣;山之高峻與水之深險形成對比。末二句抒發渴望見到江湖賢才。
第六首:旅途登滑台,既抒發離憂,又觸景懷古,對東晉、劉宋國勢不振,北方異族入侵表示感慨,實際上寄寓著作者對當時唐代邊防的關切。
第七首: 此詩寫逆黃河水流而上在滎陽一帶觀看楚漢相爭舊跡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厭惡戰亂、嚮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第八首:唐代黃河流經滑州,淇水流入黃河。《元和郡縣誌》謂滑州白馬縣“黃河去外城二十步”。此詩寫作者泛舟黃河眺望北岸淇水入河口所見,特寫在平曠的淇濱土地上長滿了高大的樹木。
第九首:此詩分三部分:前四句是作者的自述,寫行程路線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滿目情形大體相似,可見“農夫苦”已成普遍現象;中六句是農民訴苦,具體描述農夫之苦況,除日日劬勞之外,再加天旱、租稅之雙重災難,無所收穫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懷抱,雖有良策拯民,卻無由上達,於無奈中顯出強烈的民胞精神與失志之憤,表達了作者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無門的憤懣心情。高適能於盛世背後發現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樣的題材,在盛唐詩人中大約以此篇為最早。此詩在藝術上全用白描。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語言自然樸素,不加藻飾;真情真景,如在眼前。其次,感情極為深沉凝重。既有“深覺農夫苦”的猛烈迸發,又有敘事中的深沉悲痛,還有報國無門的憤懣不平。總之,詩人憂國憂民之情無不一以貫之。
第十首:作者泛舟黃河經瓠子決口(在今滑縣)時憑弔漢帝治河功績所作,高適以大禹比武帝,謳歌武帝在黃水決口瓠子時,督率軍民斬竹塞口,功成滑台,千古留名。
第十一首:此詩寫初夏時節詩人在滑台泊舟時所見淇水入河口一帶景色:淇水兩岸桑樹成行,蠶農們都在忙著採摘桑葉。詩人在水邊與打魚、砍柴的聊天,懷念先前的隱居生活。
第十二首:此詩寫詩人棄船登岸,在黎陽山一帶徜徉,懷念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李密生前業績。對李密首舉義旗、動搖隋朝根基的功勳給予充分肯定,對他缺乏智謀、未成王侯之業表示惋惜。
第十三首:此詩寫高適在黃河邊結識的一位高齡漁者,讚揚了他自食其力、與世無爭的高尚情操。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後客居梁、宋等地,曾與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任侍御史、諫議大夫。肅宗時,歷任淮南節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節度使、大都督府長史等職。代宗時官居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與岑參並稱“高岑”,同為著名邊塞詩人。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