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

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

《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是由(美國)A·班杜拉編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
  • 作者:(美國)A·班杜拉
  • ISBN: 7561734646
  • 頁數:918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A·班杜拉 譯者:繆小春 李凌 井世潔 張小林

內容簡介

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A·班杜拉最早於1977年提出的一個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在班杜拉的論著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和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自我效能知覺(perceived self-efficacy)和效能信念(efficacy beliefs)等術語交替使用的,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具有組織和執行達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它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創建的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這一理論中,班杜拉特彆強調人是行動的動因(agent),特彆強調人所具有的動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動性。因此,他認為個體與環境,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互動的,人既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又影響、形成他的社會環境。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對自己作為動因的能力信念,它控制著人們自身的思想和行動,並通過它控制著人們所處的環境條件。所以,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統中起核心作用的動力因素。在本書中,班杜拉對這一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論述,並根據這一思想對自我效能的性質、結構、來源、自我效能感在個體一生中的發展、自我效能感起作用的途徑和過程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同時,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思想擴展到集體,分析了集體效能感在學校、社區、各種社會機構的成就,以至國家政治活動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它和人類實踐的各個領域都有密切關係。班杜拉除了對自我效能的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外,還非常關注自我效能感的套用研究。《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的近一半內容是有關這方面研究的總結,闡述自我效能感在學校教育、提高健康水平、臨床治療、職業活動、管理和體育運動等領域的功能。
不論是理論探討,還是套用問題,作者都以實證研究的結果作為論證的基礎。書中介紹了大量實驗研究的材料。這些實驗在方法上也具有特色,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都相當嚴格,研究結果可確切地分離出自我效能和其他相關因素在行為成就中的作用。建議讀者對此也加以注意。
該書是一本自我效能感的專著,但它涉及歸因、動機、目標、期望等許多有關人的。心理特性和行為的理論問題。因此該書可供所有對人的心理特性與行為問題感興趣的心理學工作者和其他專業的學者閱讀。在書的套用部分,作者不僅闡述了自我效能在各個實踐領域的作用,而且廣泛地闡述了如何解決各實踐領域中的問題。這部分內容對各部門的實際工作者,如教師、教練、社區工作者、臨床工作者、管理人員、各級領導等等如何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參考價值。

媒體評論

序言
當代社會正在經歷著非凡的信息、社會和技術變革。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社會變革本身並非新生事物,新的是變革的強度和不斷加快的速度。巨大變革的快速周期需要連續的個人和社會更新。這些挑戰性的現實促進了人們塑造自己未來的效能感。當代的許多理論將人們描述為由環境事件協調的內部機制的旁觀者。人被剝奪了任何主體感。而實際上,人是自發的、具有抱負的有機體,他們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並能影響組織、引導和調節社會事件的社會制度。
本書探討了人們通過自己的行動產生所期待結果的能力信念實施人類動因作用的問題。它相當詳細地回顧了效能信念的起源、結構,其影響人類健康和成功的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發展起來並有助於人的改善。自我效能知覺在多側面的社會認知理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並不是行動的唯一決定因素。本書證明了效能信念與其他社會認知因素共同起作用以調節人類的適應和改變的許多途徑。
社會中發生的劇烈變革正在形成新的自相矛盾。一方面,人們具有更多的知識、方法和社會權利對自身的發展和影響他們生活的條件實施個人和集體性的控制。另一方面,隨著國家間相互依賴的不斷增加,當今社會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主要受來自遠方的事件的影響。人們相互之間聯繫的全球化為人們對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生活進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些跨國的現實正在創造一種新的世界文化,它對影響生活質量和社會未來的集體效能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
在本書所提到的人類動因概念中,自我效能知覺在社會結構影響的寬泛網路中發揮作用。然而,這種分析超越了情境主義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人們將其行動適應於他們從中發現自己的社會情境。人既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也是其生產者。簡言之,他們有能力選擇和形成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較之情境主義觀點,互動觀點能更好地解釋人的特徵與所處環境之間的互動式因果關係。在這一觀點中,社會結構影響主要通過自我系統起作用而不是表現關於人類行為的相互競爭的概念。由於影響是雙向的,社會認知理論不接受自我和社會之間以及社會結構與個人動因之間關係的二元論觀點。
人類的生活是高度相互依賴的。人們的個人行為會對他人的幸福產生影響,同樣,他人的行為也會影響自己的幸福。人們必須協同工作以便使自己能生活得更好。因此,社會認知理論將對人類動因的分析延伸到集體動因的運用。它通過家庭、社區、組織、社會機構甚至國家的共同效能信念和志向起作用,於是人們能夠解決面臨的問題,並通過一致的努力改善生活。本書考察了當前破壞集體效能發展的生活條件,以及人們努力重新獲得一些對生活進行控制的方法的新的社會條件。
理論根據解釋力和預測力進行判斷。在最後的分析中,心理學理論的價值也必須通過它改善人們生活的能力進行評判。自我效能理論為在各種生活條件下進行社會套用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套用的範圍和種類證明了這一觀點的解釋和作用的普遍性。我希望對個人和集體能力的更好理解能有助於指引人類發展和變化的理想進程。
……

目錄

總序
譯者前言
中文版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理論觀點
人類動因的性質
三元互動因果關係中的人類動因
決定論和自我影響的實施
個人效能的相關觀點
第二章 自我效能的性質與結構
自我效能知覺是一種生成能力
行為的積極產生者和消極預言者
對個人因果作用的自我效能觀點
自我效能信念系統的多維性
自我效能的因果關係
效能判斷和行動間不一致的原因
第三章 自我效能的來源
動作性掌握經驗
替代經驗
言語說服
生理和情感狀態
效能信息的整合
第四章 調節過程
認知過程
動機過程
情感過程
選擇過程
第五章 自我效能的發展分析
個體動因感的起源
自我效能的家庭來源
同伴及自我效能的擴展和證實
學校是自我效能培養的主體
青少年的轉折經驗帶來的自我效能增長
成年人的自我效能
隨年齡增長的自我效能再評價
第六章 認知功能
學生的認知自我效能
教師的效能知覺
集體學校效能
第七章 健康功能
自我效能知覺的生物學效應
健康促進行為中的自我效能知覺
預後判斷和自我效能知覺
第八章 臨床功能
焦慮和恐怖性障礙
抑鬱
飲食失調
酒精和藥物濫用
第九章 運動功能
運動技能的發展
運動行為的自我調節
集體團隊效能
身體鍛鍊的心理生物效果
第十章 組織功能
職業發展和追求
職業角色的掌握
組織決策中的自我效能
職業角色扮演中的自我效能
集體組織效能
第十一章 集體效能
集體效能的測量
政治效能
媒體影響方式的使能作用
為社會文化變革提供條件
集體效能的破壞因素
參考文獻
仁題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