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自噬過程啟動過慢還是過快,或者出現功能障礙,都將導致可怕的後果。數百萬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一種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患病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自噬系統出現缺陷,無法抑制腸道微生物的過度生長;大腦神經細胞自噬系統的崩潰,則與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和細胞衰老有關。即使自噬系統運作良好,它仍可能對人體不利。當癌症病人接受了放療及化療後,自噬系統可能救活奄奄一息的癌細胞,使癌症無法根治。有時,自噬系統會為了生物體的整體利益,將病變細胞去除,但它偶爾又會熱心過度,去除一些重要細胞,完全不理會這樣做是否符合生物體的整體利益。
研究歷史
自噬(autophagy)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詞語auto(自我)以及Phagein(吃)。所以,自噬表示“將自己吃掉”。1963年,比利時科學家克里斯蒂安·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1974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發明了“自噬”一詞。當時研究人員發現細胞能夠將自身成分用膜包起來,形成袋狀囊泡並運送到溶酶體降解掉。
大隅良典教授在1992年發現,在缺乏營養的情況下,酵母細胞出現了大量的自噬現象,這也是人類首次在酵母中看到自噬現象。大隅良典教授決定進行突變株的篩選,他篩選了上千個酵母的突變株,並在1993年找到了一批和自噬有關的酵母突變體,鑑定了15個和自噬有關的基因。4年後,大隅良典教授的團隊成功克隆出了ATG1基因(即autophagy related gene)。之後,又有30多個ATG基因被人類找到。之後,和自噬有關的信號通路才得以被闡明。大隅良典的研究集中在囊泡內蛋白質的降解。這種囊泡與人類細胞的溶酶體相類似。相比人類的細胞,酵母細胞更容易研究,因此常被用做研究人類細胞的模型。特別是在鑑定參與複雜細胞通路的基因上,酵母細胞尤其有用。但是大隅良典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由於酵母細胞非常小,它們內部的結構在顯微鏡下很難被識別。他並不能確定酵母內是否發生了自噬。大隅良典認為如果他打斷這個過程,自噬小體應在囊泡內累積並在顯微鏡下可見。他在突變的酵母菌株中發現了充滿沒有被降解的自噬小體的囊泡,結果十分驚人。他的實驗證明自噬在酵母中確實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一種可以發現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