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作曲(automated composition),或稱算法作曲(algorithmic composition),是試圖使用某個形式化的過程,以使人(或作曲家)在利用計算機進行音樂創作時的介入程度達到最小的研究。
產生背景,主要問題,技術套用,
產生背景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音樂均由其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基礎。有關旋律創作的形式化技術可以追溯到11世紀。當時,有一位名叫Guido d’Arezzo的人構造了一種可為一本宗教書籍中的每個元音設計不同音高的模型。15世紀的時候,節奏模式就被系統地使用在具有均勻節奏的聖歌中。在文藝復興時期及巴洛克(Baroque)時代,作曲家為旋律的對位發展了嚴格的規則。例如:復調音樂的創作幾乎完全可以通過諸如對給定的主題動機(一個音樂小片段)實施倒影、主題延長、縮減這樣系統化的過程來演繹。
探索算法作曲的問題一方面可以讓我們了解和模擬作曲家在從事音樂創作這一特定過程中他(她)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基於算法作曲的研究技術而開發的作曲程式所創作出的不同形式的音樂作品同樣可以娛樂於人。
主要問題
技術套用
自動作曲領域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有:即馬爾克夫(Markov)轉換表(或稱馬爾克夫鏈)、隨機過程、分層技術、知識庫系統、音樂文法、人工神經網路技術和遺傳算法。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利用MIDI技術的自動作曲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