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澧黃花魚

臨澧黃花魚

臨澧黃花魚,湖南省臨澧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臨澧黃花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富含硒、DHA、牛磺酸、鈣等,因其悠久的歷史、美麗的外表和獨特的品質聞名省內外,被人譽為“水中瑰寶”。

2014年04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臨澧黃花魚”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澧黃花魚
  • 產地名稱:湖南省臨澧縣
  • 品質特點:肉質細嫩、清香味美、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4年第41號
  • 批准時間:2014年04月09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臨澧黃花魚體態勻稱,頭小肉多,色澤黃艷,背鰭淺灰色,臀鰭淡黃色,尾鰭桔黃色,具有肉質細嫩、清香味美、營養豐富的品質特徵,尤其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硒、牛磺酸、DHA、鈣等重要元素,被當地民眾視作“水中瑰寶”。
臨澧黃花魚適應大小各類水域,主要攝食各種有機碎屑、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固著藻類、底棲藻類等水生物,具有清潔水質、減少污染、健康生態等優點,屬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發展前途的自然增殖優良魚類。
臨澧黃花魚臨澧黃花魚

產地環境

臨澧地湘北,澧水中下游,屬武陵山余脈與洞庭盆地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以微丘、平原為主,間有山嶽。臨澧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氣候溫和。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了地域特徵明顯、品質獨特的臨澧黃花魚。
臨澧縣境內山水相連,河網密布,水土豐腴。119條大小河流呈樹枝狀分布,中、小型水庫遍及各個鄉鎮,澧水幹流修建有亞洲最大的青山水輪泵站,為臨澧黃花魚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條件。臨澧庫塘水質優良,中、小型水庫蓄水深度平均在12米以上,最深處達18米。因較大的蓄水深度,水體交換率高,溶氧充足,形成了適宜的水層溫差,為臨澧黃花魚體內牛磺酸、DHA的有機合成創造了優越的環境條件。
臨澧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42%,年均降雨量1253毫米,常年空氣優良,水土無污染,是國家商品糧棉油基地縣和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示範縣、湖南省綠色食品基地示範縣。土壤以第四紀紅色粘土為主,土層深厚、通透性好、土質肥沃。土壤中富含硒、鐵、鉀、磷、鈣等多種微量元素,是硒元素的富聚區。臨澧肥沃的山林田土,經雨水滲透,又隨著庫塘蓄積,為魚類生長提供了有機養份豐富的天然餌料,造就了臨澧黃花魚富含硒、鈣等微量元素的獨特品質。
臨澧地理臨澧地理

歷史淵源

關於“臨澧黃花魚”名稱的來歷,大體分為“黃花魚”和“臨澧黃花魚”兩個階段。首先,“黃花魚”的來歷已久。臨澧民間傳說和記載統一的說法是源於紀念宋玉。據傳,戰國末年,楚大夫宋玉居住於雲夢之田(今臨澧縣)期間,特別喜食浴溪河裡一種黃色的魚。宋玉仙逝後,葬於浴溪河畔,其居住地被後人命名為宋玉城,現為臨澧縣望城鄉宋玉村。相傳每年四月油菜花開時節,雨水頻繁,浴溪河水陡漲,這種黃色的魚便成群結隊匯集至宋玉墓前,黃色魚尾翹出水面(實為此魚生物習性,喜歡在水流衝擊下集群產卵,俗稱“斗水”),波光粼粼,漣漪圈圈,猶如朵朵黃花水中盛開,與油菜花海相輝映,場面蔚為壯觀,神似朝拜宋玉。臨澧先賢為紀念和緬懷這位文學先祖,將此魚命名為“黃花魚”。據《湖南通志》、《湖南地方志》和《安福縣誌》記載的《黃花魚兒歌》描述:“年年四月菜花黃,黃花魚兒朝宋王。花開魚兒來,花謝魚兒去。只道朝宋王,誰知朝宋玉。”此歌為六朝時民間創作,是中國最早的一首漁歌,一直流傳至今。以此為證,細鱗鯝以“黃花魚”作為名稱在臨澧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其次,“臨澧黃花魚”的來歷還來源於臨澧對黃花魚的規模養殖。很早以前,臨澧先民就發現了黃花魚這種珍貴的野生資源,將黃花魚苗捕撈後放入堰塘自行飼養,經過千百年的傳播和推廣,養殖規模日漸擴大,黃花魚遍布了臨澧縣大小水域。因為黃花魚獨特的品質特性,臨澧人民特別喜愛養殖和食用黃花魚,官亭、同歡等水庫的黃花魚,因口感獨特,肉味鮮美,受到民眾的喜愛。本地老百姓遇家中來客,常將黃花魚作為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逢婚嫁喜事,更把黃花魚列為置辦酒席的主菜之一。外地遊客來臨澧遊玩時,也能在臨澧大小餐館品嘗到黃花魚這道美味的特色菜。隨著黃花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日益擴大,“臨澧黃花魚”這一名稱逐漸在臨澧民間傳播開來。
由於黃花魚優良品質,臨澧先民將其從河流中捕撈後,放入堰塘進行餵養,這就是早期人工養殖的雛形。解放後,農業生產活動得到了較好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開始,全縣大建水庫,廣泛開展臨澧黃花魚養殖,特別是1971年青山水輪泵站建成後,通過提水,澧水中的黃花魚苗隨著渠道流入全縣大部分水庫和池塘自然繁殖生長,形成了種群規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臨澧黃花魚進入深度養殖階段,在全縣各大小水庫、河流、堰塘大量投放黃花魚苗,據《臨澧縣農業區劃報告》記載:“1980年雨季,僅在佘市的向陽水庫,一次就起水臨澧黃花魚1800斤,官亭水庫年產臨澧黃花魚5萬斤以上。”隨著產量的增加和知名度的不斷提升,臨澧縣也因盛產黃花魚而聞名省內外,“臨澧黃花魚”因此而得名。

生產情況

20世紀80年代以後,臨澧縣建立了以官廳水庫、同歡水庫、群英水庫等40座水庫為主的養殖基地,養殖規模達到10多萬畝,年產量一度達到300萬斤以上。
1984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農產品展銷會上,臨澧黃花魚因綠色環保、口感清香、營養豐富被一搶而空,引起了國家水利部領導的高度關注,並要求在全國大力推介。
1985年,為破解魚苗緊缺這一難題,湖南省水利廳和省科委委託省水產科研所水產專家在臨澧縣官亭水庫進行全國首次黃花魚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1986年,在省水利廳的支持下,臨澧縣修建了同歡水庫黃花魚天然產卵場。
1987年,同歡水庫天然產卵場項目和官亭水庫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項目,經省科委組織中科院水庫漁業研究所與省水產科研所專家鑑定,天然產卵場項目榮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四等獎,人工繁殖技術項目榮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90年9月,省水利廳在臨澧縣舉辦了四期培訓班,面向全省推廣臨澧黃花魚養殖技術;同年10月,國家水利部在臨澧舉辦鯝科養魚技術專題研討會,大力推介臨澧黃花魚。
2012年,為紀念中國文學先祖和楚文化代表人宋玉,在臨澧縣宋玉學會的提議下,臨澧縣在望城鄉宋玉村建成了年產1億尾黃花魚苗的孵化基地,每年可生產魚苗1億尾以上,培育夏花魚種2000萬尾以上,冬春片魚種1000萬尾以上。
截至2012年統計數據,臨澧黃花魚養殖遍及全縣18個鄉鎮(區),養殖水面達到11.2萬畝以上,年產量達250多萬斤,年創產值5000多萬元,養殖戶達到1200戶,5600人。
臨澧黃花魚臨澧黃花魚

產品榮譽

2014年04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臨澧黃花魚”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臨澧黃花魚產地範圍為湖南省臨澧縣合口鎮、官亭鄉、九里鄉、新安鎮、安福鎮、望城鄉、楊板鄉、文家鄉、烽火鄉、修梅鎮、杉板鄉、太浮鎮、陳二鄉、柏枝鄉、四新崗鎮、佘市橋鎮、停弦渡鎮、經濟開發區共18個鄉鎮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二、生長環境
水質符合有關國家漁業水質標準,底質符合有關國家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水深≥1.5米,透明度≥30厘米,pH值7.0至8.5,溶解氧≥5.0毫克/升。
三、增養殖管理
1.魚種來源:選自產地範圍內的細鱗鯝良種場,跟蹤選購,確保苗種來源品系正宗。
2.增養殖方式:
(1)產地範圍內池塘套養。
(2)產地範圍內小型水庫、湖泊套養。
(3)產地範圍內人工放流自然生長。
3.魚种放養:
(1)池塘套養: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放養,規格為10厘米至15厘米的冬片魚種,每畝放養80尾至150尾。
(2)小型水庫、湖泊套養:5月下旬至6月下旬放養,規格為3厘米至5厘米的夏花魚種,每畝放養200尾至300尾。
(3)人工放流放養:3月下旬至4月下旬放養,規格為10厘米至15厘米的冬片魚種,每畝放養10尾至20尾。
4.餌餵:產地範圍內放養不投喂,主要食用自然水體中的天然餌料。
5.生長保護:每年3月15日至6月30日為自然水域禁漁期,禁漁期間禁止一切捕撈作業;嚴禁電魚毒魚、炸魚和密網目圍網等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捕撈行為;嚴禁底拖網作業、水下采砂和圍庫造田行為,保護漁業生態環境。
6.環境、安全要求:飼養環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捕撈
9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起捕規格為每尾≥250g。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體側扁,體態勻稱,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背鰭淺灰色,臀鰭淡黃色,尾鰭桔黃色,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2.理化指標:粗蛋白≥15.5%,粗脂肪≤2.9%。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臨澧黃花魚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南省臨澧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臨澧黃花魚的檢測機構由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