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霸王鞭

臨澤霸王鞭,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傳統舞蹈,甘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臨澤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澤霸王鞭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保護單位:臨澤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霸王鞭是流傳於臨澤大地上的一種傳統舞蹈,臨澤的霸王鞭,在民間至少有三種說法:一種是說,秦末楚漢相爭,項羽與劉邦擊掌相約,先入鹹陽者為王。後項羽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項羽王便站在馬上,揮舞馬鞭,高歌競舞,舞至酣時,命士卒折木為鞭再舞,共同歡慶勝利。其歌舞的歡快之情,吸引和感染了當地的百姓,人們便紛紛仿效。結果這種歡慶勝利的即興舞蹈形式,就由軍營傳播到民間,逐漸演變為一種傳統舞蹈節目。因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霸王鞭便由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霸王鞭源於後趙石勒。說是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中的後趙王石勒,不滿西晉王朝的壓迫,率眾反抗,百姓紛紛回響,石勒的勢力不斷壯大。此時,石勒立志稱霸中原,他在打仗獲勝後,兵將們的喜悅之情難以自抑,便自發地持槍械手舞足蹈起來,以表趙王稱霸中原之意。這種舞蹈形式,流傳到民間,一步步發展成了彩鞭形式,於是人民就將這種舞蹈稱為“霸王鞭”。臨澤霸王鞭是解放初期由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或是陝北一帶來此地工作的外籍幹部傳入臨澤地區的。在剛流入臨澤以前,它還保留著原來的傳統面目,隸屬於故事戲,人員由老生、老旦、青衣、兩個小旦、醜、和尚等七八人組成,一般戲曲化裝,和尚穿黃馬褂、鼻子上畫白蟬,負責打鞭,一個小旦耍盤,所有人物均腳踩高蹺。1958年後,隨著形勢的需要,去掉了高蹺,走上了舞台,脫離了故事戲,發展成為一人耍盤,四五人打鞭的台上表演舞蹈,但形式仍很簡單,沒有組合程式,僅是跟著大起板的節奏各打各的。

社會影響

經過半個世紀的演變,再加之臨澤地方民間藝人的不斷改進,組合所有動作,表演上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並融合了其他民間舞蹈的動作、步伐、畫面,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現已形成了具有臨澤地方特色的民間地方舞蹈,它具有節奏明快、粗獷豪放等特點,它主要以健康輕鬆活潑的表演給人以歡樂的享受,同時增加了節日的氣氛,深受人民民眾的熱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