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江仙⑴·寄嚴蓀友⑵
別後閒情何所寄,初鶯早雁相思⑶。如今憔悴異當時,飄零心事,殘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卻到梁溪⑷。匆匆剛欲話分攜⑸,香消夢冷⑹,窗白一聲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嚴蓀友:即嚴繩孫,字蓀友,號秋水,無錫人。詞人好友。
⑶初鶯早雁:初鶯,借喻春暮之時。早雁,借指秋末之日。此謂春去秋來,無日不相思念友。
⑷“生小”二句:意謂自己生來不知江南之路,卻夢裡到了梁溪。梁溪,原系太湖一支流,此處代指蓀友的家鄉無錫。
⑸分攜:分手攜手,謂聚散,側重指分離。
⑹香消夢冷:謂一夢醒來。香消,形容夢中溫馨的情誼消逝了。夢冷,夢斷、夢醒。
白話譯文
你離去之後,在春去秋來的歲月流轉里,你的閒情雅趣寄托在何處呢?如今因為思念你,我早已形容憔悴、異於當初,那飄零的心事只有殘月和落花懂得。
我從來不曉得去江南的道路,在夢中卻分明來到了你的家鄉,剛要與你訴說離別後的諸般情形,卻被一聲雞叫驚醒。才發覺無已蒙蒙亮,薰香也已燒完,暖意散盡。
創作背景
嚴蓀友是清朝社會名流之一,比納蘭性德年長三十歲,兩人卻無代溝,意趣甚是相投。嚴蓀友參加科舉考試時,康熙皇帝曾從眾多考卷中認出了他的筆跡,特地將他拔擢為探花,此事一時傳為士林佳話,但嚴蓀友對儒家經典並不怎么上心,對功名利祿亦視若浮雲,當不了幾天官便急著回家鄉退隱。
康熙十五年(1676年)初夏,嚴蓀友南歸。據此詞“生小不知江上路”句與嚴蓀友《祭文》中“昨年扈從,兄到吳門,歸與吾言,里俗何喧,前人所夸,舉不足論”句,足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前納蘭足跡未至江南。故此詞當作於嚴氏南歸後二年里,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秋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冬之前。再根據“如今憔悴”、“飄零”、“殘月落花”等句,可知此詞作於盧氏亡故後。張草紉《納蘭詞箋注》:“此詞可能作於康熙十六年盧氏去世後,故曰‘如今憔悴異當時’。”這就可進一步定此詞作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秋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之間。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篇為寄贈之作,表達了對摯友深切的懷念。上片寫春去秋來,他沒有一天不在思念好友嚴繩孫,以至於形容憔悴,與以前判若兩人。但他心中這種孤獨寂寞之感,除了零落的殘花落絮,再無人能知曉。下片寫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夢幻,竟夢到了自己不知路途的蓀友的家鄉,如此虛擬之筆很浪漫,很感人。但好夢難留,他剛要與好友傾訴別後的相思之意,卻突然從美夢中醒來,只聽得窗外傳來一聲雄雞的鳴叫聲,天邊已經顯出了魚肚白,令人不勝悵惋。詞人與好友不得相見,便想借美夢與好友傾訴心跡,對好友的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其深摯的友情,深切的懷念,在詞中表達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