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出入杭州的
東大門,也是捍衛杭州的軍事要地。
滬杭鐵路、杭申公路,穿境南北,
上塘河橫貫其中,西通杭州,東至
海寧,並經和睦港與
錢塘江相聯,經禾豐港與
大運河溝通。
歷史沿革
總面積7.5平方公里,1985年總人口36308人。臨平之名,在東漢時已見諸史冊,漢朝時
劉信封地設定臨平郡,晉時已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始建鎮。臨平得名於臨平湖。
行政區劃
臨平是杭州市三大副城之一,
臨平新城的規劃充分顯示出臨平的區位優勢,是杭州接軌上海和“長三角”的門戶。
臨平新城規劃中,新城西以09省道為界,西南以區界和
滬杭高鐵為界,北跨
古運河一直延伸至
德清縣、桐鄉市和
海寧市交界處,東也至海寧市,南以城區為界,新城規劃面積為133.94平方公里,是原來得九倍。其中,城市建設用地111.5平方公里。
新城區
區位:臨平副城南部,包括捷運
臨平站、中央商務區、大
東安社區。
臨平新城將引入“緊湊城市、宜居城市、文化城市、智慧型城市、休閒城市”的國際先進理念,建設現代化
新城區。其中臨平副城捷運經濟綜合體依託捷運站點的人氣集聚和輻射帶動效應,著力打造集娛樂、休閒、居住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區域
公共活動中心;臨平副城中央商務區將成為未來臨平城市的金融貿易、商務辦公、會議展覽及大型購物、休閒、娛樂中心區域;大東安社區改造區塊將成為以人民廣場為中心,以文化為精髓,以河道、建築等景觀為特色,融生活居住、文化藝術、休閒娛樂、商務辦公於一體的臨平副城
文化綜合區塊。
高速鐵路、捷運、高速公路穿城過。
從規劃中,可見臨平新城未來發展趨勢:臨平山、超山、黃鶴山如
珍珠相串,運河、上塘河、丁山湖水域相連。最突出的是,新城交通發達,滬杭高鐵、捷運(輕軌)及多條高速公路穿城而過。
全長約175公里,工程總概算約350億元,據悉,已獲國務院批准建設的高鐵滬杭線項目將通過臨平境內,在2010年建成。高鐵將由東沿著滬甬高速公路以北,直通至
杭州火車東站。
杭州捷運1號線餘杭段穿過臨平新城,在2012年建成。沿正在改造中的臨平迎賓路,由北往南至九堡客運中心。目前已全面完工。
此外,滬杭、杭浦等多條高速公路,將讓新城與外界的溝通更加快捷。
臨平沃爾瑪項目已完工。沃爾瑪購物廣場位於臨平迎賓路和藕花洲大街交叉處西南角,總投資1.6億。購物中心內入駐有肯德基、一席地、影院、KTV、酒吧等餐飲和娛樂場所。
臨平新城樓市發展迅速,目前有樓盤幾十餘座,地理位置位於高鐵站和捷運站的附近,出行便利。
基礎設施
文化體育設施有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劇院、新華書店、電視台、廣播站、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室、游泳館、田徑運動場等。學校有公辦中學2所、公辦國小5所,在校學生幾萬餘人;幼稚園10所,入園幼兒一千餘人。還有餘杭區委黨校、教師進修學校、廣播電視大學、職業高中、普通高中等學校。醫療衛生設施有
餘杭區第一人民醫院、餘杭區第五人民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區地方病防治站、區防疫站、街道辦衛生院、疾病控制中心等。有病床幾百餘張,醫務人員一千餘人。為方便當地百姓的生活。搭建了當地入口網站臨平網,旨在服務新城百姓。大型購物商場由2005年的2家,到2012年一躍增加到6家。另外,各種連鎖加盟店的入駐,使得城區設施更加發達。
經濟建設
1985年,全街道有絲綢、針織、服裝、食品、釀造、機械、化工、製藥、建築、電子等行業的工廠125家。有企業36家,職工2105人,年產值1017萬元。有各類商店360家,個體商業298戶。有
百貨大樓、迎賓樓、二輕展銷樓等綜合商場,農貿市場和小商品市場購銷興旺。
旅遊景點
臨平山,在臨平北,孤獨無依。山前古有臨平湖,山因湖名。宋時臨平為杭州水路東向北行第一站,山上原有塔,山和塔均為行旅接近杭州之標誌。唐時,臨平已為遊覽勝境,有景點14處。山頂有細礪洞,又稱龍洞。山上下有錢鏐磨劍石、
白龍潭、藕花洲等數景。山西麓有安隱寺,
唐宣宗時建,有名泉曰"安平"。蘇軾曾有詩詠泉。寺前有
唐經幢(已毀)、古羅漢松、古黃楊樹、
唐梅等。臨平依山傍湖,舊有"臨平十景"。(《餘杭縣誌》第十四編第732頁)
超山,位於臨平、
塘棲間,與蘇州
鄧尉、無錫梅園同為江南三大觀梅勝地。超山梅花以"古、奇、廣"三絕聞名,抗戰前,繞山遍植梅樹,故有"十里香雪梅"之稱。現有唐梅、
宋梅各一枝,品種有萼綠、
鐵骨紅梅等奇種,登超峰絕頂雲梅樓,數十里梅海盡收眼底。超山原有古剎報慈寺,大明堂內原供唐
吳道子畫觀音像刻石。堂西側有
吳昌碩墓及吳全身石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1985年增建
吳昌碩紀念館。超山多奇石,岩洞以海雲洞最佳。(《餘杭縣誌》第十四編文化第729頁)
上塘河,自杭州市區艮山門起至海寧市
鹽官鎮注入錢塘江,全長48公里,從江乾區
丁橋鎮赤岸流入該區星橋,貫串臨平鎮進入海寧市。在我區境內流程11.4公里。主要支流有和睦港、喬司港、
赭山港,它們之間由方家港、羊頭壩港互相串通。和睦港過七堡船閘溝通錢塘江,喬司港經過外喬司船閘與
下沙地區的諸多河渠相連。上塘河北岸還有白洋澗、龍興閘、賀家堰、施家堰等小港支流,建有雙林船閘經禾豐港和大運河溝通。河港堰閘,羅織成一張125平方公里範圍的灌溉體系和運輸網路。
上塘河原是
秦始皇開掘的古陵水道的一段,後為
西湖的泄水道,西湖、城河之水合流經上塘河灌溉沿河農田。但因濱海沖積平原地勢較高,沙壤土容易沖刷淤積,加之集雨面積小,容易乾涸斷流,唐宋以來,歷代多有疏浚和整治。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大力疏浚河道和整修排澇閘堰,重點建設水源補給機電提水灌溉工程。使上塘河水能保證我區臨平、喬司、星橋三個街道的78000畝農田(地)的灌溉需要,滋養著在這125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的12萬人。
錢塘江畔曾是大片鹽田,正是有了上塘河水的沖刷,把大片的
鹽鹼地改造成為肥田沃地。北宋大文豪蘇軾曾在喬司督
開河道夜宿水陸寺,寫下《湯村(今喬司)開運鹽河雨中督役》一詩,他寫道:“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線路不容足,又與牛馬行。……”這么艱苦的開河引水,所以他最後說:“寄語故山友,慎毋壓藜羹”。汩汩的生命水使上塘河流域富饒繁榮,成為歷史以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上塘河歷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元末明初張士誠開浚
新開河以前,上塘河是連線大運河進入杭州的唯一通道,南來北往的船舶如過江之鯽,臨平自然就成了杭州城北的一個熱鬧繁榮的市鎮、商埠。尤其是南宋,杭州成為南宋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上塘河自然就是南北紐帶。靖康之變中被金國拘禁的
宋高宗生母韋太后南歸就是由大運河轉入上塘河,駐蹕在臨平東上塘河畔的妙華庵。宋使北上,金使南下都走的上塘河水道。
上塘河穿行在田園阡陌、城鎮村落之間,象一條逶迤的玉帶,飄逸瀟灑,清粼粼的河水緩緩流淌,把沿河堤岸上成排的綠樹芳草,鮮艷的繁花倒映在水中,偶爾划過一艘木船,水波泛起微微的園紋,在陽光下閃爍出點點波光。唐詩人
張佑的《過臨
平湖》詩曰:“三月平湖草欲齊,綠楊分影入長堤。田家起處烏猶吠,酒客醒時
謝豹啼。山檻正當連葉渚,水塍新築稻秧畦。人間漫說多歧路,咫尺神仙路欲迷”如此清純淡雅的自然風光,難怪詩人誤認為進了仙境了。
班荊館遺址。班荊館,南宋王朝接待金國使者的國賓館。
安隱寺遺址,遺址上有蘇軾題詩“當時陸羽空收拾,遺卻安平一片泉”的安平泉,泉水大旱不涸,清澈甘冽;
桂芳橋,南宋時為里人徐氏兄弟同登進士而修築,經過整舊還舊,橋亭高聳,仍屹立在上塘河上;
韋太后駐蹕的
龍興寺(太后離開後,“妙華庵”改名為“龍興寺”),雖然改建為學校,但門口河上的龍興古橋依然老態龍鐘地守衛著這一方天地;
臨平山塔,臨平山頂上那支被蘇軾感嘆:“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的寶塔雖然已經湮沒,但2005年開始興建的“東來第一閣”將以更加挺拔靚麗的雄姿屹立在臨平山巔,迎來送往滬杭線上的人們。
名勝古蹟
臨平勝跡甚多,
桂芳橋,建於宋末,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有安平泉、安隱寺,現井泉尚存。北有被歷代名人學者推崇題詠的
臨平山(蘇軾,南鄉子,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2。誰似臨平山上塔3,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註:臨平山,在杭州東北。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
雲夢澤南州。"臨平塔時為送別的標誌。”),山東部新辟臨平公園,占地164畝。
相關詩詞
臨平道中
宋--釋道潛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