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位於甘肅省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市區南部,範圍包括市郊南龍鎮的四家咀、南川、尕楊家、單子莊、高鄧家5個行政村的部分區域。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3°08′55″—103°13′43″,北緯35°31′54″—35°34′31″之間。東起南龍鄉四家咀,西至臨夏縣榆林鄉陳家台,南以山脊與臨夏縣接壤,北至山麓以南乾渠為界。公園東西長9千米,南北平均寬1.2千米,規劃總面積為333.33公頃。
地質地貌
●地質
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地處大夏河下游臨夏盆地東端,地質構造處於祁連山與秦嶺褶皺帶之間,屬祁連山褶皺帶(秦祁地軸)臨夏—臨洮向斜盆地內,南跨秦嶺褶皺帶,北接祁連山褶皺帶。公園內岩性出露不全,主要有新生界第三繫上新統,第四系全新統岩性表露。其岩性下部為褐紅色砂礫岩、砂岩、粉砂岩及砂質泥岩,上部為紫紅色、淡褐紅色泥岩、砂質泥岩、夾鈣質團塊及綠色泥灰岩、礫岩等。岩性下部粗,上部細,膠潔疏鬆,層理不清,按其岩性成分屬內陸湖相沉積岩。地表層母質屬西北黃土高原西隅的一部分,地表覆蓋有較厚的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其母質主要為紅泥岩、紅砂岩風化物母質、局部地區在第四繫上更新統岩性的地表面尚有少量黃土母質分布。
●地貌
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主要地貌類型為梁峁、台塬、溝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漸次傾斜,海拔 1820—2100米之間,相對高差280米,坡度在10°—35°之間。公園內土壤屬於黃土母質上發育起來的灰褐土(壚土)類型。
氣候條件
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年均溫度8.1—9.1℃,最熱月平均氣溫19.9—21.4°C,最冷月平均氣溫-6.4—-5.5℃;≥0℃積溫最高達3800℃,持續日數260—270天;≥5℃積溫3200—3500℃,≥10℃積溫2800—3200℃,持續日數160—180天;≥15°C積溫2000℃左右;無霜凍期170天以上;年日照時數2600—2700小時;年降水量250—300毫米。乾旱、冰雹、大暴雨、霜凍為主要氣象災害。
水文特徵
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緊鄰黃河一級支流
大夏河。南乾渠引大夏河水沿山麓而過,徑流量達0.6立方米/秒,公園內飲用水主要來自地下水,即井水、泉水。園內泉眼零星分布於溝坡上,主要有藥水泉、神泉、龍泉、藥王泉、高鄧家泉等。單泉湧水量一般在1升/秒以上。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植被多為人工闊葉林和針葉林,植物主要有雪松、雲杉、圓柏、油松、水杉、落葉松、華山松、白樺、楊樹、火炬樹、槭樹、柳樹、五角楓、榆樹、白榆、刺槐、核桃、梨、山杏、山桃、李子、桑樹、四季丁香、檸條、連翹、珍珠梅、丁香、薔薇、錦帶花、沙棘、金銀木、花椒、
山櫻桃等。
動物資源
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內動物有黃鸝、杜鵑、啄木鳥、戴勝、雉雞、喜鵲、麻雀、百靈、蒼鷹、野兔、松鼠、黃鼬、青蛙等。
主要景點
修仙洞
修仙洞位於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楊家大溝懸崖峭壁上,洞穴天然形成,洞深數米,洞內供觀音菩薩。該洞絕壁凌空,背靠太上老君殿,面對華山寺。
藥水殿
藥水殿位於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藥水泉邊。泉上建有簡易佛殿,內供藥王爺和十世班禪大師畫像。
馬家窯文化遺址
馬家窯文化遺址是臨夏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存。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內四家咀就是馬家窯文化的古遺址之一,被列為市級檔案保護單位。文化層厚達七米,出土的石制、骨制生產工具和以陶器為主的生活用具。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1996年,甘肅臨夏政府在公園內建設了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大門及部分遊樂設施。
所獲榮譽
1994年,經原甘肅省林業廳批准,成立南山森林公園(省級),經營面積1萬畝,批准文號為甘林造字(1994)91號。
1995年,經原甘肅省林業廳批准,公園更名為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省級),總面積改為5000畝(333.33公頃),批准文號為甘林造字(1995)008號。
交通路線
交通
臨夏市南龍山森林公園境內道路全長約15千米,道路寬度在2.0—6.0米,路面性質有水泥、砂石、土路3種,大部分道路為土路或砂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