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

臨夏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一般指本詞條

臨夏縣,隸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黃河南岸,東與臨夏市和政縣東鄉縣為鄰,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西北與積石山縣接壤,北隔劉家峽水庫永靖縣相望,總面積1212.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臨夏縣轄9個鎮、16個鄉。2022年,臨夏縣常住人口32.23萬人。

秦,置枹罕縣。1928年,析出寧河(今和政)、寧定(今廣河)、永靖縣。1950年,析置臨夏市。1980年,析置積石山縣

2022年,臨夏縣地區生產總值56.68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5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81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25.21:13.36:61.4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夏縣
  • 行政區劃代碼:622921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 地理位置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
  • 面積:1212.4 km
  • 下轄地區:9個鎮、16個鄉
  • 政府駐地:韓集鎮
  • 電話區號:0930
  • 郵政編碼:731800
  • 氣候條件:溫帶半濕潤氣候
  • 人口數量:32.23 萬(2022年)
  • 車牌代碼:甘N
  • 地區生產總值:56.68 億元(2022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政治,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名優特產,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境內發現的朱家永懂店墩、楊家河等遺址屬馬廠、半山、齊家文化推斷,早在5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以前,縣境為羌人住地,有罕羌、開羌兩大部落,部落首領罕羌侯在雙城築城一座,屬臨夏地區最早出現的城邑。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國置隴西郡(郡治在臨洮)。後,秦國越祧河,滅罕羌侯,置枹罕縣,枹罕縣屬隴西郡。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縣治未變,仍屬隴西郡。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枹罕縣改屬金城郡。籃笑晚辨後又從枹罕縣析置白石縣(縣治在今夏河縣麻當),枹罕縣治東移至新集古城。東漢初年,沿襲西漢制。建武十二年(36年),枹罕縣復歸隴西郡管轄。
三國,枹罕縣屬隴西郡,隴西郡屬秦州。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廢枹罕縣,立枹罕護軍。東晉十六國,恢復枹罕縣建制。張軌據涼州,建前提束疊涼政權,轄槍罕縣。東晉鹹和五年(330年),張駿置興晉郡,轄枹罕縣。建元二年(344年),分置河州(今臨夏市)。河州轄興晉、金城、大夏等10郡。興晉郡轄枹罕縣,郡治、縣治均在今新集鎮古城村。東晉孝武帝十年(385年),前秦乞伏國仁割據隴西,在勇士城(今甘肅榆中)建都。東晉義熙五年(409年),其弟乞伏乾歸以苑川(今甘肅靖遠)為都,頁旋樂史稱“西秦”。後相繼占領枹罕及赤水(今青海興海縣)等地。
北魏永興四年(412年)二月,乞伏乾歸遷都譚郊(今積石山縣劉集鄉境)。六月,乞伏乾歸子乞伏熾磐遷都枹罕(今新集古城),縣境大部屬河州枹罕縣,雖一度曾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所攻取,實際仍由西秦統治。太武帝四年(431年),西秦被夏赫連定煮槳所滅後,河州全境為吐谷渾占領。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廢河州,置枹罕鎮。太和十六年(492年),復改枹罕鎮為河州,枹罕縣仍舊。西魏大統元年(535年),河州統枹罕郡,槍罕郡轄枹罕縣。大統十二年(546年),置鳳林縣,今縣境北部多屬鳳林縣轄地,南部屬枹罕縣,北周沿之。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存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枹罕縣屬枹煉凶習罕郡,廢鳳林縣,其地併入枹罕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河州,轄枹罕、大夏縣。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10道,河州屬隴右道。貞觀七年(633年),於舊鳳林縣地置烏州,貞觀十一年(637年),廢烏州,置安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河州為安鄉郡,屬隴右道,轄枹罕縣。乾元元年(758年),改安鄉郡為河州。廣德元年(763年),河州為吐蕃占領,吐蕃在河州枹罕設軍,屬東道元帥府統轄,軍有銜史、司台等職。
北宋初,吐蕃王族後裔唃廝囉占據河湟地區,宋真宗封唃廝囉之孫木征為河州刺史。熙寧六年(1073年),王安石以斷“西夏占有”為名,命王韶進兵“收復”河州。河州先後屬熙河路、熙河蘭會路、熙河蘭湟路、熙河蘭廓路等。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破河州城,州城遷至枹罕(新集古城),屬熙河路。
金皇統二年(1142年)置臨洮路,轄河州。貞元二年(1154年),州治、縣治均在縣境內。宋寶慶三年(1227年),蒙古軍攻破河州城,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府治設在河州城內(今臨夏市)。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在陝西行省下置河州路,轄定羌、寧河、安鄉3縣,均隸屬於中央宣政院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縣境為安鄉縣屬地。
明初,沿襲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置河州衛,為軍政一體制,屬西安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府,屬陝西行中書省,衛治軍,府治民。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移西安行都衛於河州,轄河州、朵甘(今青海省南部及四川省北、付欠狼姜西部)、烏斯藏(今西藏自治區南部)3衛。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成化九年(1473年),復置河州,屬陝西臨洮府。
清初,沿用明制。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屬甘肅省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歸入蘭州府,河州直轄於蘭州府,州下無屬縣。
民國二年(1913年),蘭州府廢,河州改名為導河縣,屬蘭山道,縣治在今臨夏市城關鎮。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導河縣更名臨夏縣,並從導河縣析出寧河(今和政縣)、寧定(今廣河縣)、永靖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縣屬之。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縣仍屬之。
臨夏縣
大美太子山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26日,臨夏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治在今臨夏市),隸屬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6月23日,從臨夏縣中析置臨夏市
1958年12月,撤銷臨夏、永靖2縣,併入臨夏市。
1961年12月,恢復臨夏、永靖2縣。
1973年12月,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
1980年6月,從臨夏縣析置臨夏市、積石山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6月23日,臨夏縣轄韓集區、南川區、北塬區、癿藏區、吹麻灘區、尹集區、新集區,後分置紅台區、大河家區、馬集區、居集區。
1953年,全縣轄11個區。
1958年9月,將原11個區改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其中,除原南川改名為南龍外,其餘名未變。
1973年12月,臨夏縣成立吹麻灘、韓集、癿藏3個區和大河家、劉集、石塬、柳溝、關家川、寨子溝、胡林家、安集、癿藏、居集、郭乾、銀川、鋪川、營灘、韓集、馬集、刁祁、麻尼寺溝、漠泥溝、鐵寨、漫路、榆林、尹集、北塬、井溝、橋寺、先鋒、南塬、安家坡、三角、槍罕、新集、折橋、南龍、民主、路盤、黃泥灣、紅台、城關等39個公社及城南、城北、八坊、西關、東關等5個街道。
1980年6月,原屬臨夏縣的癿藏區除營灘公社外轄16個公社劃歸積石山縣。
1983年5月,人民公社改為鄉人民政府,原屬臨夏縣的折橋、城關、南龍、槍罕4鄉和城南、城北、八坊、西關、東關等5個街道劃歸臨夏市。
1985年5月,撤銷韓集鄉,成立韓集鎮。
1989年1月,成立坡頭鄉。9月,成立河西鄉。
1998年6月,成立土橋鎮。
2002年9月,馬集、尹集、新集、蓮花4鄉撤銷鄉,改鎮。
2004年12月,撤銷鐵寨、三角2鄉,分別併入尹集、土橋2鎮。

區劃現狀

截至2023年6月,臨夏縣轄9個鎮、16個鄉:韓集鎮土橋鎮馬集鎮蓮花鎮新集鎮尹集鎮刁祁鎮北塬鎮黃泥灣鎮營灘鄉掌子溝鄉麻尼寺溝鄉漠泥溝鄉漫路鄉榆林鄉井溝東鄉族鄉坡頭鄉橋寺鄉先鋒鄉河西鄉安家坡東鄉族鄉南塬鄉紅台鄉路盤鄉民主鄉。218個行政村,2102個村民小組,7個社區居委會,74個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黃河南岸,介於北緯35°15'~35°48′,東經102°42'~103°18'之間,東與臨夏市和政縣東鄉縣為鄰,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西北與積石山縣接壤,北隔劉家峽水庫永靖縣相望,東西寬53.1千米,南北長59.85千米,總面積1212.4平方千米。

地質

臨夏縣,地質構造屬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弧形西褶帶,南北均屬弧形西褶帶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南部為祁連山褶皺帶的東延部分,北部為臨夏凹陷盆地。臨夏凹陷盆地東接臨祧凹陷,北與官亭凹陷相連,南以大斷裂與太子山、土門關山、蔥花嶺為界,西以黃河至百嶺溝斜斷層與積石山隔離。南部山地由一系列北西一東南走向的擠壓褶皺、沖斷層和北東一西南向的張扭性斷層形成的山地。大的斷層有隆務河一大夏河斜沖斷層、太子山一東灣沖斷層、黃河一百嶺溝斜斷層等。
地層南北差別大,南部山區地層古老,以海相沉積為主,北部地層較新,以陸相沉積為主。南部山區是古祁連地糟的一部分,經歷古生代早期多次海陸交替之後,從石炭紀到中生代的三疊紀,基本上沉沒于海洋之中。堆積上石炭統、下二疊統及三疊系的海相和濱海相的地層。

地形地貌

臨夏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多山溝,兼有塬、川,海拔1735米~4636米。西部、南部和東部山地是青藏高原東北的邊緣隆起部分,屬低山樑峁溝壑區。中部為大夏河河谷盆地,河谷縱貫全境,河谷西南段切穿太子山,形成峽谷,河谷東北端谷地寬闊,地勢平坦。北部為黃土台塬,習慣上稱為北塬,地勢西南向東北傾斜,形成重台塬、北塬、北小塬三級台塬。

氣候

臨夏縣,屬溫帶半濕潤區和高寒濕潤區的過渡氣候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性山地氣候特點,氣候因素隨地勢高度變化十分明顯。春季溫和,夏無酷暑,秋季涼爽濕潤,冬無嚴寒。光能資源較充足,其分布規律是從東向西逐漸減低。縣境屬黃河支流大夏河流域,黃河流經北部邊緣的劉家峽水庫。全縣水能資源較豐富,主要集中於西南部,以大夏河為主。主要河流有大夏河、老鴉關河、多支壩河、槐樹關河、牛津河、紅水河。

水文

臨夏縣,屬黃河支流大夏河流域,黃河流經北部邊緣的劉家峽水庫。全縣水能資源較豐富,主要集中於西南部,以大夏河為主。

土壤

臨夏縣,土地總面積1212.4平方千米,折合181.86萬畝。耕地面積549840.01畝(確權數據),壚土、黑土和紅土占78.21%,是全縣主要三大土類,土壤質地和結構良好。全縣土壤劃分8個土類,13個亞類,29個土屬,51個土種。土壤分布呈明顯的地帶規律,南部太子山和西部積石山區土壤呈垂直地帶性規律;中部和北部,由南向北土壤呈山地棕壤→黑土→壚土→黃麻土過渡規律。部分地方由於母質的影響,出現紅土類土壤。

植被

臨夏縣,受地形、海拔、氣候及生產生活的影響,臨夏縣植被明顯分為山區植被和農區植被兩大類。山區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積石山和太子山區,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規律,主要分為高山寒漠植被、高山草甸亞高山灌叢草甸、針闊葉混交林、闊葉草灌叢等類。農區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1735米至2600米的川源灌區、中部坡梁、低山陰濕地區及大夏河下遊河谷地帶,主要分為農作物一楊柳亞帶、農作物一楊、柳、榆、椿亞帶、農作物一楊樹帶、農作物一瓜果地帶等類。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夏縣,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大夏河及其支流多支壩河、漠泥溝河、老鴉片關河、槐樹關河、紅水河和牛津河等。總水量為11.16億立方米,河流自產水多年均徑流量2.55億立方米,入境客水8.61億立方米。總水量中可供用水量1.9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17%;實際毛用水為1.014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9.05%。

土地資源

臨夏縣,總土地面積1212.4平方公里,折合1824941畝。其中:耕地 59.48萬畝(水澆地 14.92萬畝,占25.08 %;旱地44.56萬畝,占74.92%),占臨夏州耕地總面積的15.50%,人均耕地1.84畝;種植園用地6.46萬畝;林地 36.62萬畝;草地25.70萬畝;濕地0.78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2.85萬畝;交通運輸用地3.57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66萬畝;其他土地5.31萬畝。

生物資源

臨夏縣,植物野生植物8類:1、油脂類,有花椒、山杏等20多種。2、纖維類,有芨芨草、榆樹等20多種。3、澱粉類,有蕨根、面蛋等20多種。4、化工原料類,有曼陀羅、沙棘等10多種。5、食用菜類,有苦苣、灰藿、烏龍頭、蕨菜等。6、藥用類,有大黃、黨參、黃芪、秦艽、鬼臼等84種。7、芳香類,有七里香、玫瑰等10種。8、土農藥類,有烏頭、狼毒、毛茛等14種。野生動物有雞形、雁形、偶蹄形、食肉性等4目11種。其中藍馬雞、雪雞、蘇門羚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馬麝、林麝、石貂、水獺、血雉、山溪鯢等為國家三類保護動物。魚類有黃河鯉魚、鱒魚、蘭州鯰、白鰱、花鰱、草魚、團魴、鯉魚、虹鱒等9種。

礦產資源

臨夏縣,臨夏縣地處西秦嶺與祁連成礦帶的延伸交匯部,礦產以非金屬為主。截至2022年,已發現的礦產共4類10種,主要有:黑色金屬:鐵;冶金輔料礦產:耐火粘土;建材非金屬: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粘土、飾面大理岩、花崗岩、建築用砂石、磚瓦用粘土;水汽礦產:地熱、礦泉水、地下水。石灰石主要分布在三岔溝、麻尼寺溝、漠尼溝等地,探明儲量2066.1萬噸以上;大理石主要產在尹集鎮東西架山,探明地質儲量1081萬噸;鐵礦產在麻泥寺溝八里寺一帶,探明地質儲量29.93萬噸;花崗岩產在臥龍溝一帶,初步探明地質儲量1078.73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臨夏縣,主要有漢、回、東鄉、保全、撒拉、土、藏、蒙古8個民族,是甘肅省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2022年,臨夏縣總人口42.75萬人(戶籍人口),少數民族占48.8%。
2022年,臨夏縣常住人口32.23萬人,比上年增加0.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76萬人,比上年增加0.62萬人;鄉村人口25.47萬人,比上年減少0.61萬人。城鎮人口占全縣常住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20.98%,比上年提高1.92個百分點。在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16.21萬人,女性16.02萬人,人口性別比101.19(以女性為100)。出生人口0.39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10‰;死亡人口0.2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8.3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2‰。

經濟

綜述

2022年,臨夏縣地區生產總值56.68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8億元,比上年增長7.24%;第二產業增加值7.57億元,比上年增長22.28%;第三產業增加值34.81億元,比上年增長5.68%。三次產業比重為25.21:13.36:61.43,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分別提高1.55、1.4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2.97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7589.01元,比上年增長7.85%。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15%。
居民收入消費
2022年,臨夏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51.65元,比上年增長6.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614.50元,比上年淨增913.9元,增長3.7%,其中:工資性收入16618.4元,比上年增長4.14%,占比64.88%;經營淨收入6191.6元,比上年增長2.84%,占比24.17%;財產性收入397.7元,比上年增長3.47%,占比1.55%;轉移性淨收入2406.80元,比上年增長2.95%,占比9.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6元,比上年淨增703.2元,增長7.40%,其中:工資性收入4024.90元,比上年增長7.95%,占比39.44%;家庭經營淨收入4046.70元,比上年增長8.00%,占比39.65%;財產性收入181.40元,比上年增長4.39%,占比1.78%;轉移性收入1953.00元,比上年增長5.37%,占比19.1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51,比上年縮小0.09。
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572.9元,比上年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688.1元,比上年增長6%。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3.36%,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3.24%。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臨夏縣固定資產投資428293萬元,比上年增長32.7%。其中:項目建設投資307959萬元,比上年增長9.47%;房地產投資120334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4%。商品房銷售面積51574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3.75%。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3.5%,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0.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49.9%。按項目構成分,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增長26.6%,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57.4%,其他費用投資增長121.9%,民間投資增長177.2%。
財政
2022年,臨夏縣大口徑財政收入38766萬元,比上年下降12.5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6249萬元,同口徑增長3.7%,其中稅收收入18373萬元,比上年增長4.51%;非稅收入7876萬元,比上年下降8.97%。從主體稅種看,增值稅3193萬元,比上年下降22.73%;企業所得稅767萬元,比上年下降8.91%;個人所得稅173萬元,比上年下降2.81%。一般預算支出438818萬元,比上年下降0.52%。

第一產業

2022年,臨夏縣農業總產值243423.59萬元,比上年增長8.66%;農業增加值148599萬元,比上年增長7.19%。糧食播種面積35.19萬畝,比上年增長0.5%,其中小麥9.22萬畝、玉米16.57萬畝、豆類2.18萬畝、洋芋6.6萬畝、其他作物0.62萬畝。糧食總產量145764.22噸,比上年增長1.73%。蔬菜種植面積7.97萬畝,比上年下降0.46%,蔬菜產量157700噸,比上年增長2.96%。
畜牧業增加值41508.02萬元,比上年增長17.82%。各類造林面積16875畝,比上年下降57.28%,育苗面積7113畝,比上年增長15%。
2022年,臨夏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41979千瓦;發放農業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2405萬元,受益戶80544戶;發放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533萬元,受益戶36666戶;農機購置補貼330萬元,受益戶858戶,購置各類農機具1065台套。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臨夏縣工業總產值143059萬元,比上年增長9.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76531萬元, 比上年增長14.3%。工業增加值24090萬元,比上年增長6.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1428.8萬元,比上年增長34.20%。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48.21%,比上年上升0.5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0.05%,比上年下降1.5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5.35%,比上年上升2.56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為91.77%,比上年下降4.8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為0.86次,比上年下降0.02次;勞動生產率為148235.4元/人,比上年增長42%。
建築業
2022年,臨夏縣建築業增加值51865萬元,比上年增長30.2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12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3.92萬平方米,下降13.5%;竣工面積10.98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0.24萬平方米,下降2.14%。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2022年,臨夏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056.5萬元,比上年下降6.0%,其中:限上4419.4萬元,比上年增長4.1%;限下99637.1萬元,比上年下降8.28%。按行業分,批發業13519.8萬元,比上年下降10.3%;零售業79457萬元,比上年下降4.6%;住宿業341.7萬元,比上年下降33.3%;餐飲業10738萬元,比上年下降9.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零售額77751.4萬元,比上年下降5.9%;鄉村零售額26305.1萬元,比上年下降6.3%。
服務業
2022年,臨夏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1891萬元,比上年增長34.9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4616萬元,比上年下降3.7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0523萬元,比上年下降9.94%;金融業增加值24859萬元,比上年增長0.77%;房地產業增加值19919萬元,比上年增長6.49%。
郵電業務總量1409.13萬元,比上年增長15.38%。電信業務總量 18486.81 萬元,比上年增長4%。共有通信鐵塔546座,其中4G基站319座,5G基站227座。電話用戶達到26.5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24.76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80.2 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6部/百人。固定網際網路光纖寬頻接入用戶6.81萬戶,比上年增加0.7萬戶。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接入流量1.165億GB,比上年增長30.7%。固定寬頻接入用戶普及率24部/百人。
金融和保險
2022年,臨夏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91930萬元,比上年增長6.7%;各項貸款餘額為517449萬元,比上年增長2.9%。保費收入16246.6萬元,其中:壽險保費收入7426.27萬元,財險保費收入8820.33萬元;賠付金額8879.48萬元,其中:壽險賠付金額3618.56萬元,財險賠付金額5260.92萬元。
旅遊
2022年,臨夏縣旅遊接待人數98.44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58%;收入37560.98 萬元,比上年下降26.84%。

交通運輸

213國道、G1816烏海—瑪沁高速公路、雙達高速、臨大高速公路、568國道、310國道、S322省道、S309省道、S106省道、縣道14條、鄉道17條,村道218條。
2022年,臨夏縣貨運周轉量5136.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0.82%;客運周轉量1430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84%。

政治

縣委書記
何存鵬
縣長
馬俊平
截至2023年11月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2年,臨夏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06所,教職工4835人,在校學生70093人。其中:高中2所,教職工516人, 在校學生4722人;初級中學15所,教職工1210人,在校學生13637人;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教職工49人,在校學生418人;國小187所,教職工2572人,在校學生36447人;幼稚園198所,教職工384人, 在校學生14130人;職業技術學校1所,教職工93人,在校學生72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職工11人,在教學生19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95.9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6%,高中毛入學率84.45%。

科學技術

2022年,臨夏縣在全縣範圍內開展“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等科普宣傳培訓活動,受訓人數達3萬多人次,發放宣傳科普資料5萬多份。制定印發《2022年臨夏縣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組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勞動力培訓9期,參訓幹部民眾600多人。接受50名來自甘肅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州畜牧、林業、農業技術推廣站等不同行業的“三區”科技人才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政村開展農村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指導,提升民眾科學文化素質。向鄉村振興集團和62家企業合作社下派科技特派員177名。

文化事業

2022年,臨夏縣擁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各1座;廣播電視轉播台1座;武術協會、籃球俱樂部、釣魚協會、信鴿協會等各1個;圖書館現有圖書28600冊,博物館館藏文物380件,建成農家書屋234 個(其中寺廟書屋16個);3A 級景區4家,三星級飯店1家,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處,國家農業示範區1處,省級旅遊示範村2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1個。

醫療衛生

2022年,臨夏縣共有縣級醫院3個(在建1個),鄉(鎮)衛生院29個。醫院床位數1490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791人,其中:副高及以上129人,中級職稱241人。村衛生所(室)216個,個體診所33個,村級衛生從業人員219人。

社會保障

2022年,臨夏縣城鎮新增就業2416人,比上年增長4.6%,城鎮登記失業率3.74%。勞務輸轉人數11.62萬人;創勞務收入30.15億元。
2022年,臨夏縣重點優撫對象1400人,其中參戰涉核人員207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2002人,發放低保金1406.05萬元;農村居民46195人,發放低保金1147.85萬元。特困供養對象1899人,發放供養資金1865.86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對象11451人,發放補貼資金1226.45萬元;孤兒25人,發放保障金42.66萬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694人,發放保障金671.03萬元。
企業職工養老參保人數2851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參保人數9794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1.16萬人。參加本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03985人,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5508人。

歷史文化

臨夏磚雕
臨夏磚雕,甘肅省臨夏縣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臨夏磚雕源於秦漢,成熟於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繪畫、木雕的藝術特色,使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更加完美。臨夏磚雕的工藝主要分為捏雕和刻雕兩種,刻雕的工藝包括打磨、構圖、雕刻、細磨、過水、編號、拼接安裝、修飾等八道程式。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陰線刻、凹面線刻、凸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式透雕等種類。
2006年5月20日,臨夏磚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38。

風景名勝

臨夏縣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
臨夏縣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位於蓮花鎮蓮城村,為臨夏州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0年7月被省委黨研室命名為“甘肅省第七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接待前來參觀瞻仰的黨員幹部民眾12000多人次,舉辦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以及學黨史教育活動超過了500多場次。
崔家莊遺址
崔家莊遺址,為齊家文化遺址,位於北塬鎮崔家村東北側,距臨夏市2公里。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墓葬和白灰面居址。曾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40餘件。1974年由裴文中先生首次發現,1963年被公布為甘肅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任家崖遺址
任家崖遺址,位於臨夏縣黃泥灣鎮五一村西10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6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白灰面房址1處。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及少量泥質黑、灰陶片。
關灘溝景區
關灘溝景區,地處臨夏縣西南部麻尼寺溝鄉境內,面積225平方公里,水草豐美、環境幽雅、交通便利,是一塊植被茂密的自然風景區。2015年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名優特產

臨夏牛肉麵
臨夏牛肉麵,是湯料和勁道麵條的結合講究“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五大特點: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指牛肉湯清亮鮮香,二白是指白蘿蔔片雪白,三紅是指油潑辣子紅艷艷,四綠是指香菜香蔥韭菜等香料新鮮嫩綠,五黃是指拉出來的麵條白里透著黃澄澄的光澤。紅艷艷的油辣子並不辣口,卻提供了獨有的油香。
漿水面
漿水面,也叫酸菜面、酸湯麵,是用自製的酸菜煮成湯汁拌和麵條,味道酸香開胃。在臨夏州,很多家庭都會製作漿水,選取當季的一些蔬菜如蘿蔔纓、大白菜、白蘿蔔、紅薯藤、芹菜和芥菜等。食用時,在鍋中炒香蔥花,添加漿水和清水煮沸,添加到麵條上,便是酸爽可口的素漿水面了,根據不同口味,還可以加辣椒油、鹹菜等。
臨夏縣
漿水面
河州包子
河州包子,餡的主要餡料是應季蔬菜:一年四季,用得最多的蔬菜是紅蘿蔔,加上羊肉和香蔥作餡料,春夏則用韭菜和韭花加上羊肉作餡料。到了冬季,會用大棚里種植的韭黃。皮薄餡鮮,可蒸可烤配上辣椒、醬油和醋調成的蘸水佐食。
臨夏縣
河州包子

榮譽稱號

2022年3月,臨夏縣入選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縣。
2023年9月,臨夏縣入選2023年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
北宋初,吐蕃王族後裔唃廝囉占據河湟地區,宋真宗封唃廝囉之孫木征為河州刺史。熙寧六年(1073年),王安石以斷“西夏占有”為名,命王韶進兵“收復”河州。河州先後屬熙河路、熙河蘭會路、熙河蘭湟路、熙河蘭廓路等。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破河州城,州城遷至枹罕(新集古城),屬熙河路。
金皇統二年(1142年)置臨洮路,轄河州。貞元二年(1154年),州治、縣治均在縣境內。宋寶慶三年(1227年),蒙古軍攻破河州城,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府治設在河州城內(今臨夏市)。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在陝西行省下置河州路,轄定羌、寧河、安鄉3縣,均隸屬於中央宣政院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縣境為安鄉縣屬地。
明初,沿襲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置河州衛,為軍政一體制,屬西安都衛。洪武六年(1373年),置河州府,屬陝西行中書省,衛治軍,府治民。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移西安行都衛於河州,轄河州、朵甘(今青海省南部及四川省北、西部)、烏斯藏(今西藏自治區南部)3衛。洪武九年(1376年),西安行都衛廢。成化九年(1473年),復置河州,屬陝西臨洮府。
清初,沿用明制。康熙二年(1663年),河州屬甘肅省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歸入蘭州府,河州直轄於蘭州府,州下無屬縣。
民國二年(1913年),蘭州府廢,河州改名為導河縣,屬蘭山道,縣治在今臨夏市城關鎮。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導河縣更名臨夏縣,並從導河縣析出寧河(今和政縣)、寧定(今廣河縣)、永靖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縣屬之。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臨夏縣仍屬之。
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
大美太子山
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26日,臨夏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治在今臨夏市),隸屬臨夏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6月23日,從臨夏縣中析置臨夏市
1958年12月,撤銷臨夏、永靖2縣,併入臨夏市。
1961年12月,恢復臨夏、永靖2縣。
1973年12月,撤銷臨夏市,併入臨夏縣,
1980年6月,從臨夏縣析置臨夏市、積石山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6月23日,臨夏縣轄韓集區、南川區、北塬區、癿藏區、吹麻灘區、尹集區、新集區,後分置紅台區、大河家區、馬集區、居集區。
1953年,全縣轄11個區。
1958年9月,將原11個區改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其中,除原南川改名為南龍外,其餘名未變。
1973年12月,臨夏縣成立吹麻灘、韓集、癿藏3個區和大河家、劉集、石塬、柳溝、關家川、寨子溝、胡林家、安集、癿藏、居集、郭乾、銀川、鋪川、營灘、韓集、馬集、刁祁、麻尼寺溝、漠泥溝、鐵寨、漫路、榆林、尹集、北塬、井溝、橋寺、先鋒、南塬、安家坡、三角、槍罕、新集、折橋、南龍、民主、路盤、黃泥灣、紅台、城關等39個公社及城南、城北、八坊、西關、東關等5個街道。
1980年6月,原屬臨夏縣的癿藏區除營灘公社外轄16個公社劃歸積石山縣。
1983年5月,人民公社改為鄉人民政府,原屬臨夏縣的折橋、城關、南龍、槍罕4鄉和城南、城北、八坊、西關、東關等5個街道劃歸臨夏市。
1985年5月,撤銷韓集鄉,成立韓集鎮。
1989年1月,成立坡頭鄉。9月,成立河西鄉。
1998年6月,成立土橋鎮。
2002年9月,馬集、尹集、新集、蓮花4鄉撤銷鄉,改鎮。
2004年12月,撤銷鐵寨、三角2鄉,分別併入尹集、土橋2鎮。

區劃現狀

截至2023年6月,臨夏縣轄9個鎮、16個鄉:韓集鎮土橋鎮馬集鎮蓮花鎮新集鎮尹集鎮刁祁鎮北塬鎮黃泥灣鎮營灘鄉掌子溝鄉麻尼寺溝鄉漠泥溝鄉漫路鄉榆林鄉井溝東鄉族鄉坡頭鄉橋寺鄉先鋒鄉河西鄉安家坡東鄉族鄉南塬鄉紅台鄉路盤鄉民主鄉。218個行政村,2102個村民小組,7個社區居委會,74個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夏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黃河南岸,介於北緯35°15'~35°48′,東經102°42'~103°18'之間,東與臨夏市和政縣東鄉縣為鄰,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西北與積石山縣接壤,北隔劉家峽水庫永靖縣相望,東西寬53.1千米,南北長59.85千米,總面積1212.4平方千米。

地質

臨夏縣,地質構造屬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弧形西褶帶,南北均屬弧形西褶帶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南部為祁連山褶皺帶的東延部分,北部為臨夏凹陷盆地。臨夏凹陷盆地東接臨祧凹陷,北與官亭凹陷相連,南以大斷裂與太子山、土門關山、蔥花嶺為界,西以黃河至百嶺溝斜斷層與積石山隔離。南部山地由一系列北西一東南走向的擠壓褶皺、沖斷層和北東一西南向的張扭性斷層形成的山地。大的斷層有隆務河一大夏河斜沖斷層、太子山一東灣沖斷層、黃河一百嶺溝斜斷層等。
地層南北差別大,南部山區地層古老,以海相沉積為主,北部地層較新,以陸相沉積為主。南部山區是古祁連地糟的一部分,經歷古生代早期多次海陸交替之後,從石炭紀到中生代的三疊紀,基本上沉沒于海洋之中。堆積上石炭統、下二疊統及三疊系的海相和濱海相的地層。

地形地貌

臨夏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多山溝,兼有塬、川,海拔1735米~4636米。西部、南部和東部山地是青藏高原東北的邊緣隆起部分,屬低山樑峁溝壑區。中部為大夏河河谷盆地,河谷縱貫全境,河谷西南段切穿太子山,形成峽谷,河谷東北端谷地寬闊,地勢平坦。北部為黃土台塬,習慣上稱為北塬,地勢西南向東北傾斜,形成重台塬、北塬、北小塬三級台塬。

氣候

臨夏縣,屬溫帶半濕潤區和高寒濕潤區的過渡氣候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性山地氣候特點,氣候因素隨地勢高度變化十分明顯。春季溫和,夏無酷暑,秋季涼爽濕潤,冬無嚴寒。光能資源較充足,其分布規律是從東向西逐漸減低。縣境屬黃河支流大夏河流域,黃河流經北部邊緣的劉家峽水庫。全縣水能資源較豐富,主要集中於西南部,以大夏河為主。主要河流有大夏河、老鴉關河、多支壩河、槐樹關河、牛津河、紅水河。

水文

臨夏縣,屬黃河支流大夏河流域,黃河流經北部邊緣的劉家峽水庫。全縣水能資源較豐富,主要集中於西南部,以大夏河為主。

土壤

臨夏縣,土地總面積1212.4平方千米,折合181.86萬畝。耕地面積549840.01畝(確權數據),壚土、黑土和紅土占78.21%,是全縣主要三大土類,土壤質地和結構良好。全縣土壤劃分8個土類,13個亞類,29個土屬,51個土種。土壤分布呈明顯的地帶規律,南部太子山和西部積石山區土壤呈垂直地帶性規律;中部和北部,由南向北土壤呈山地棕壤→黑土→壚土→黃麻土過渡規律。部分地方由於母質的影響,出現紅土類土壤。

植被

臨夏縣,受地形、海拔、氣候及生產生活的影響,臨夏縣植被明顯分為山區植被和農區植被兩大類。山區植被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積石山和太子山區,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規律,主要分為高山寒漠植被、高山草甸亞高山灌叢草甸、針闊葉混交林、闊葉草灌叢等類。農區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1735米至2600米的川源灌區、中部坡梁、低山陰濕地區及大夏河下遊河谷地帶,主要分為農作物一楊柳亞帶、農作物一楊、柳、榆、椿亞帶、農作物一楊樹帶、農作物一瓜果地帶等類。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臨夏縣,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大夏河及其支流多支壩河、漠泥溝河、老鴉片關河、槐樹關河、紅水河和牛津河等。總水量為11.16億立方米,河流自產水多年均徑流量2.55億立方米,入境客水8.61億立方米。總水量中可供用水量1.9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17%;實際毛用水為1.014億立方米,占總水量的9.05%。

土地資源

臨夏縣,總土地面積1212.4平方公里,折合1824941畝。其中:耕地 59.48萬畝(水澆地 14.92萬畝,占25.08 %;旱地44.56萬畝,占74.92%),占臨夏州耕地總面積的15.50%,人均耕地1.84畝;種植園用地6.46萬畝;林地 36.62萬畝;草地25.70萬畝;濕地0.78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2.85萬畝;交通運輸用地3.57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66萬畝;其他土地5.31萬畝。

生物資源

臨夏縣,植物野生植物8類:1、油脂類,有花椒、山杏等20多種。2、纖維類,有芨芨草、榆樹等20多種。3、澱粉類,有蕨根、面蛋等20多種。4、化工原料類,有曼陀羅、沙棘等10多種。5、食用菜類,有苦苣、灰藿、烏龍頭、蕨菜等。6、藥用類,有大黃、黨參、黃芪、秦艽、鬼臼等84種。7、芳香類,有七里香、玫瑰等10種。8、土農藥類,有烏頭、狼毒、毛茛等14種。野生動物有雞形、雁形、偶蹄形、食肉性等4目11種。其中藍馬雞、雪雞、蘇門羚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馬麝、林麝、石貂、水獺、血雉、山溪鯢等為國家三類保護動物。魚類有黃河鯉魚、鱒魚、蘭州鯰、白鰱、花鰱、草魚、團魴、鯉魚、虹鱒等9種。

礦產資源

臨夏縣,臨夏縣地處西秦嶺與祁連成礦帶的延伸交匯部,礦產以非金屬為主。截至2022年,已發現的礦產共4類10種,主要有:黑色金屬:鐵;冶金輔料礦產:耐火粘土;建材非金屬: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粘土、飾面大理岩、花崗岩、建築用砂石、磚瓦用粘土;水汽礦產:地熱、礦泉水、地下水。石灰石主要分布在三岔溝、麻尼寺溝、漠尼溝等地,探明儲量2066.1萬噸以上;大理石主要產在尹集鎮東西架山,探明地質儲量1081萬噸;鐵礦產在麻泥寺溝八里寺一帶,探明地質儲量29.93萬噸;花崗岩產在臥龍溝一帶,初步探明地質儲量1078.73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臨夏縣,主要有漢、回、東鄉、保全、撒拉、土、藏、蒙古8個民族,是甘肅省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2022年,臨夏縣總人口42.75萬人(戶籍人口),少數民族占48.8%。
2022年,臨夏縣常住人口32.23萬人,比上年增加0.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76萬人,比上年增加0.62萬人;鄉村人口25.47萬人,比上年減少0.61萬人。城鎮人口占全縣常住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20.98%,比上年提高1.92個百分點。在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16.21萬人,女性16.02萬人,人口性別比101.19(以女性為100)。出生人口0.39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10‰;死亡人口0.2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8.3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2‰。

經濟

綜述

2022年,臨夏縣地區生產總值56.68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8億元,比上年增長7.24%;第二產業增加值7.57億元,比上年增長22.28%;第三產業增加值34.81億元,比上年增長5.68%。三次產業比重為25.21:13.36:61.43,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分別提高1.55、1.4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2.97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7589.01元,比上年增長7.85%。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15%。
居民收入消費
2022年,臨夏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51.65元,比上年增長6.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614.50元,比上年淨增913.9元,增長3.7%,其中:工資性收入16618.4元,比上年增長4.14%,占比64.88%;經營淨收入6191.6元,比上年增長2.84%,占比24.17%;財產性收入397.7元,比上年增長3.47%,占比1.55%;轉移性淨收入2406.80元,比上年增長2.95%,占比9.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6元,比上年淨增703.2元,增長7.40%,其中:工資性收入4024.90元,比上年增長7.95%,占比39.44%;家庭經營淨收入4046.70元,比上年增長8.00%,占比39.65%;財產性收入181.40元,比上年增長4.39%,占比1.78%;轉移性收入1953.00元,比上年增長5.37%,占比19.1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51,比上年縮小0.09。
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572.9元,比上年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688.1元,比上年增長6%。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3.36%,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3.24%。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臨夏縣固定資產投資428293萬元,比上年增長32.7%。其中:項目建設投資307959萬元,比上年增長9.47%;房地產投資120334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4%。商品房銷售面積51574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3.75%。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3.5%,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0.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49.9%。按項目構成分,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增長26.6%,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57.4%,其他費用投資增長121.9%,民間投資增長177.2%。
財政
2022年,臨夏縣大口徑財政收入38766萬元,比上年下降12.5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6249萬元,同口徑增長3.7%,其中稅收收入18373萬元,比上年增長4.51%;非稅收入7876萬元,比上年下降8.97%。從主體稅種看,增值稅3193萬元,比上年下降22.73%;企業所得稅767萬元,比上年下降8.91%;個人所得稅173萬元,比上年下降2.81%。一般預算支出438818萬元,比上年下降0.52%。

第一產業

2022年,臨夏縣農業總產值243423.59萬元,比上年增長8.66%;農業增加值148599萬元,比上年增長7.19%。糧食播種面積35.19萬畝,比上年增長0.5%,其中小麥9.22萬畝、玉米16.57萬畝、豆類2.18萬畝、洋芋6.6萬畝、其他作物0.62萬畝。糧食總產量145764.22噸,比上年增長1.73%。蔬菜種植面積7.97萬畝,比上年下降0.46%,蔬菜產量157700噸,比上年增長2.96%。
畜牧業增加值41508.02萬元,比上年增長17.82%。各類造林面積16875畝,比上年下降57.28%,育苗面積7113畝,比上年增長15%。
2022年,臨夏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41979千瓦;發放農業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2405萬元,受益戶80544戶;發放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533萬元,受益戶36666戶;農機購置補貼330萬元,受益戶858戶,購置各類農機具1065台套。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臨夏縣工業總產值143059萬元,比上年增長9.3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76531萬元, 比上年增長14.3%。工業增加值24090萬元,比上年增長6.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1428.8萬元,比上年增長34.20%。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48.21%,比上年上升0.5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0.05%,比上年下降1.5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5.35%,比上年上升2.56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為91.77%,比上年下降4.8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為0.86次,比上年下降0.02次;勞動生產率為148235.4元/人,比上年增長42%。
建築業
2022年,臨夏縣建築業增加值51865萬元,比上年增長30.2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12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3.92萬平方米,下降13.5%;竣工面積10.98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0.24萬平方米,下降2.14%。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2022年,臨夏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056.5萬元,比上年下降6.0%,其中:限上4419.4萬元,比上年增長4.1%;限下99637.1萬元,比上年下降8.28%。按行業分,批發業13519.8萬元,比上年下降10.3%;零售業79457萬元,比上年下降4.6%;住宿業341.7萬元,比上年下降33.3%;餐飲業10738萬元,比上年下降9.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零售額77751.4萬元,比上年下降5.9%;鄉村零售額26305.1萬元,比上年下降6.3%。
服務業
2022年,臨夏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1891萬元,比上年增長34.9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4616萬元,比上年下降3.7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0523萬元,比上年下降9.94%;金融業增加值24859萬元,比上年增長0.77%;房地產業增加值19919萬元,比上年增長6.49%。
郵電業務總量1409.13萬元,比上年增長15.38%。電信業務總量 18486.81 萬元,比上年增長4%。共有通信鐵塔546座,其中4G基站319座,5G基站227座。電話用戶達到26.5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24.76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80.2 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6部/百人。固定網際網路光纖寬頻接入用戶6.81萬戶,比上年增加0.7萬戶。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接入流量1.165億GB,比上年增長30.7%。固定寬頻接入用戶普及率24部/百人。
金融和保險
2022年,臨夏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91930萬元,比上年增長6.7%;各項貸款餘額為517449萬元,比上年增長2.9%。保費收入16246.6萬元,其中:壽險保費收入7426.27萬元,財險保費收入8820.33萬元;賠付金額8879.48萬元,其中:壽險賠付金額3618.56萬元,財險賠付金額5260.92萬元。
旅遊
2022年,臨夏縣旅遊接待人數98.44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58%;收入37560.98 萬元,比上年下降26.84%。

交通運輸

213國道、G1816烏海—瑪沁高速公路、雙達高速、臨大高速公路、568國道、310國道、S322省道、S309省道、S106省道、縣道14條、鄉道17條,村道218條。
2022年,臨夏縣貨運周轉量5136.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0.82%;客運周轉量1430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84%。

政治

縣委書記
何存鵬
縣長
馬俊平
截至2023年11月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2年,臨夏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06所,教職工4835人,在校學生70093人。其中:高中2所,教職工516人, 在校學生4722人;初級中學15所,教職工1210人,在校學生13637人;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教職工49人,在校學生418人;國小187所,教職工2572人,在校學生36447人;幼稚園198所,教職工384人, 在校學生14130人;職業技術學校1所,教職工93人,在校學生72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職工11人,在教學生19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95.9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6%,高中毛入學率84.45%。

科學技術

2022年,臨夏縣在全縣範圍內開展“科技活動周”、防災減災、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等科普宣傳培訓活動,受訓人數達3萬多人次,發放宣傳科普資料5萬多份。制定印發《2022年臨夏縣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實施方案》,組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勞動力培訓9期,參訓幹部民眾600多人。接受50名來自甘肅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州畜牧、林業、農業技術推廣站等不同行業的“三區”科技人才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政村開展農村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指導,提升民眾科學文化素質。向鄉村振興集團和62家企業合作社下派科技特派員177名。

文化事業

2022年,臨夏縣擁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各1座;廣播電視轉播台1座;武術協會、籃球俱樂部、釣魚協會、信鴿協會等各1個;圖書館現有圖書28600冊,博物館館藏文物380件,建成農家書屋234 個(其中寺廟書屋16個);3A 級景區4家,三星級飯店1家,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處,國家農業示範區1處,省級旅遊示範村2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1個。

醫療衛生

2022年,臨夏縣共有縣級醫院3個(在建1個),鄉(鎮)衛生院29個。醫院床位數1490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791人,其中:副高及以上129人,中級職稱241人。村衛生所(室)216個,個體診所33個,村級衛生從業人員219人。

社會保障

2022年,臨夏縣城鎮新增就業2416人,比上年增長4.6%,城鎮登記失業率3.74%。勞務輸轉人數11.62萬人;創勞務收入30.15億元。
2022年,臨夏縣重點優撫對象1400人,其中參戰涉核人員207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2002人,發放低保金1406.05萬元;農村居民46195人,發放低保金1147.85萬元。特困供養對象1899人,發放供養資金1865.86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對象11451人,發放補貼資金1226.45萬元;孤兒25人,發放保障金42.66萬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694人,發放保障金671.03萬元。
企業職工養老參保人數2851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參保人數9794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1.16萬人。參加本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03985人,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5508人。

歷史文化

臨夏磚雕
臨夏磚雕,甘肅省臨夏縣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臨夏磚雕源於秦漢,成熟於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繪畫、木雕的藝術特色,使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更加完美。臨夏磚雕的工藝主要分為捏雕和刻雕兩種,刻雕的工藝包括打磨、構圖、雕刻、細磨、過水、編號、拼接安裝、修飾等八道程式。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陰線刻、凹面線刻、凸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式透雕等種類。
2006年5月20日,臨夏磚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38。

風景名勝

臨夏縣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
臨夏縣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位於蓮花鎮蓮城村,為臨夏州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0年7月被省委黨研室命名為“甘肅省第七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接待前來參觀瞻仰的黨員幹部民眾12000多人次,舉辦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以及學黨史教育活動超過了500多場次。
崔家莊遺址
崔家莊遺址,為齊家文化遺址,位於北塬鎮崔家村東北側,距臨夏市2公里。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墓葬和白灰面居址。曾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40餘件。1974年由裴文中先生首次發現,1963年被公布為甘肅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任家崖遺址
任家崖遺址,位於臨夏縣黃泥灣鎮五一村西10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6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白灰面房址1處。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及少量泥質黑、灰陶片。
關灘溝景區
關灘溝景區,地處臨夏縣西南部麻尼寺溝鄉境內,面積225平方公里,水草豐美、環境幽雅、交通便利,是一塊植被茂密的自然風景區。2015年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名優特產

臨夏牛肉麵
臨夏牛肉麵,是湯料和勁道麵條的結合講究“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五大特點: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指牛肉湯清亮鮮香,二白是指白蘿蔔片雪白,三紅是指油潑辣子紅艷艷,四綠是指香菜香蔥韭菜等香料新鮮嫩綠,五黃是指拉出來的麵條白里透著黃澄澄的光澤。紅艷艷的油辣子並不辣口,卻提供了獨有的油香。
漿水面
漿水面,也叫酸菜面、酸湯麵,是用自製的酸菜煮成湯汁拌和麵條,味道酸香開胃。在臨夏州,很多家庭都會製作漿水,選取當季的一些蔬菜如蘿蔔纓、大白菜、白蘿蔔、紅薯藤、芹菜和芥菜等。食用時,在鍋中炒香蔥花,添加漿水和清水煮沸,添加到麵條上,便是酸爽可口的素漿水面了,根據不同口味,還可以加辣椒油、鹹菜等。
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
漿水面
河州包子
河州包子,餡的主要餡料是應季蔬菜:一年四季,用得最多的蔬菜是紅蘿蔔,加上羊肉和香蔥作餡料,春夏則用韭菜和韭花加上羊肉作餡料。到了冬季,會用大棚里種植的韭黃。皮薄餡鮮,可蒸可烤配上辣椒、醬油和醋調成的蘸水佐食。
臨夏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
河州包子

榮譽稱號

2022年3月,臨夏縣入選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縣。
2023年9月,臨夏縣入選2023年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