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寺鄉成立於一九六一年五月,位於甘肅省臨夏縣縣城北塬北部,以境內土橋、周家寺二地尾字得名,橋寺鄉地處二溝(大、小澮水溝)、一山(朱墩山)之間,由於二溝切割,將整個塬面分為三大塊。瀕臨劉家峽水庫,總面積27.04平方公里。轄大劉、大梁、江川、朱墩、周家寺、馮唐、尕金、新莊窠8個行政村,102個合作社,2680戶,1.3萬人,耕地面積1233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橋寺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江家川村,馮唐村,尕金村等
- 政府駐地:大劉家村
- 電話區號:0930
- 郵政區碼:731801
- 面積:27.04平方公里
- 人口:1.3萬人
- 方言:臨夏話
- 著名景點:楊家河遺址
- 車牌代碼:甘N
- 戶數:2680戶
概況,沿革,基本情況,文化古蹟,特色經濟,
概況
位於臨夏縣東北部。地處北塬西北部,平均海拔1945米。2008年末,面積25.53平方千米,農業人口2823戶12286人。轄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大劉村,距縣城35千米。臨(夏)蓮(花)公路穿境而過。景點有龍泉寺。古蹟有楊家河文化遺址、朱家墩文化遺址及明代朱家墩烽火台。
沿革
1949年設橋寺鄉,1958年併入北塬公社,1961年析置橋寺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大劉家、侯段家、大梁家、江家川、朱家墩、馮唐家、新莊窠、周家寺、尕金9個行政村。
基本情況
橋寺鄉成立於一九六一年五月,位於縣城東北的北塬北部,東接先鋒鄉,南連土橋鎮,西北鄰南塬鄉,東北一隅瀕臨劉家峽水庫與東鄉河灘隔水相望。南北長11.2公里,東南寬4.7公里,總面積27.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330畝。現轄大劉、大梁、江川、朱墩、周家寺、馮唐、尕金、新莊窠8個行政村,102個合作社,2680戶,1.3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01畝,人口密度為456人/平方公里,為純漢民區。鄉政府駐地大劉村。現有鄉鎮企業5個。2009年底,全鄉完成農業總產值2541.3萬元,工業總產值1462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0045萬元,完成糧食總產量4477噸,人均純收入達到2640元。海拔高度1900—1990米,年降水量480毫米。
文化古蹟
楊家河遺址,在朱墩楊家河社,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該地出土的文物對研究臨夏馬家窯文化具有重要價值。朱家墩遺址,在朱家墩村,屬馬家窯文化馬廣類型和齊家文化。一九七六年發掘出土,主要文物有雙大耳罐、垂腹罐等,特別是一件折肩雙耳罐,為研究齊家文化的淵流提供了實物證據。朱家墩烽火台,《河州志》稱“小黑水山墩”,系軍事報警通訊設施,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一四五八年),距今已有五百三十年的歷史。現墩台基本完好,可供軍事歷史研究。
特色經濟
特色養殖:現已建成大梁村尕磨溝梅花鹿、珍珠雞養殖場各一處,養殖梅花鹿30多隻、珍珠雞500多隻。截止2006年底,全鄉農業生產總值達到 1570.27萬元,工業總產值1475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075萬元,農民純收入達到1925元,7個村已鋪通油路,自來水、電話覆蓋率達到100%。
該鄉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和人文優勢,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發展畜牧產業、高效日光溫室建設、葫蘆雕刻產業、鄉鎮企業、花椒產業為主導,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目前,總投資420萬元,硬化農村道路15.8公里,拓寬4.5公里,改造路基2.8公里;建設完成了大劉村郭五奶牛養殖小區、大劉村肉牛養殖小區、大梁村尕高家奶牛養殖小區等3個畜牧養殖小區;在新莊窠村窯會和大劉村尕馬家集中建設完成高效日光溫室59座,增加民眾收入80萬元;葫蘆雕刻產業穩步發展,截止目前,全鄉共有100多戶近200人從事葫蘆雕刻工作,每年增加民眾收入150萬元; 民營企業蓬勃發展,通過積極招商引資,建設完成了江川村江川磚廠、周家寺中遠建材廠、江川溝遙鑫磚廠等3座磚廠和大劉村自彪養雞廠、大梁村先鋒兔業養殖場等; 花椒產業形成規模,2009年底,全鄉花椒種植面積達到5500畝,掛果面積達到2500畝,年可增加民眾收入200多萬元。通過全鄉幹部民眾共同努力,使全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為構建全鄉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