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米歇爾·維勒貝克著長篇小說)

臣服(米歇爾·維勒貝克著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臣服》是法國作家米歇爾·維勒貝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15年1月7日。

《臣服》作為一部政治預言,將2022年的法國被伊斯蘭化整個過程描寫得淋漓盡致,小說通過一名大學文學教師在總統大選前後的個人經歷,構想了法國社會的未來走向,並刻畫了知識分子的真實心態。小說以總統大選作為貫穿全文的主線,虛構了2022年的法國社會;以第一人稱為主語,刻畫了知識分子在政治變革下的心理和情感。“臣服”既指主人公最終皈依真主、臣服於宗教,也指女性重回傳統、臣服於男權,同時也意味著現代人渴望家庭不得而臣服於孤獨。

2015年,《臣服》被《紐約時報》評為“2015年最值得關注的100本書”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臣服
  • 外文名:Soumission(法語)
  • 作品別名:屈服(中國台灣譯名)
  • 作者:米歇爾·維勒貝克(法國)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字數:107千字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臣服》開篇引用法國19世紀末作家於斯曼的小說《路上》的片段,那篇小說是於斯曼皈依天主教的開端,暗示了《臣服》的內容跟宗教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繫。小說中,“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方向正是於斯曼,憑藉這篇論文,“我”畢業後得以在巴黎三大執教。故事就在“我”的敘述中一點點展開,“我”口中的巴黎街區、公眾人物、生活細節,甚至是“我”的夾敘夾議都是那樣地貼近真實生活。而當讀者不免思忖這是一部寫實小說之時,作品中又出現了一些令人疑惑的情節:法國的大學正準備終止與以色列學校的交流項目;某石油大國要把索邦大學牛津大學開到他們國家;學生可以攜帶武器;猶太學生會已經從巴黎的校園消失,而穆斯林兄弟會的青年分支則在法國校園遍地開花。此後不久,答案揭曉,故事的時間坐標出現:從“我”和同事的對話中可知,2017年的法國總統大選早已塵埃落定,那次大選中,極右政黨國民陣線進入第二輪,但最後還是左派社會黨獲勝,奧朗德連任總統。小說敘事的時間距離最新的總統大選還有三個星期,法國大選五年一次,所以可以推斷出小說故事的時間為2022年,這也在之後的文字中得到證實。在這樣的時間點——既是未來又距現在不遠——許許多多現實中的端倪在作者筆下朝向極端方向發展,並以已發生事實的面貌出現,從未來的角度來解釋現在的人物、事件,讓讀者感到既順理成章又荒謬無比,無疑會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之後故事的發展愈發出人意料:第一輪選舉勝出的為極右政黨國民陣線和另一個政黨穆斯林兄弟會,右派和左派政黨只好與後者聯合,最終穆斯林兄弟會候選人贏得大選勝利,成為法國總統。法國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穆斯林化,而對“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只有皈依伊斯蘭教才可以繼續教書,而“我”最終也選擇了皈依。

創作背景

法國和穆斯林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曾經的殖民帝國高度集中在阿拉伯和非洲的伊斯蘭世界。直到今天,法國仍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百多年間的融合衝突,在作家們目光下折射出不同的景象。在擁有600萬穆斯林人口的法國社會,對極端穆斯林的反思要限制在政治正確的框架下。維勒貝克早在2001年就發表過攻擊伊斯蘭教的言論,被扣上“種族主義”“排外”的帽子。他卻依然我行我素,在2015年年初推出的《臣服》一書中,為法國不遠的未來描繪出一幅令人深憂的全景式畫面。

人物介紹

弗朗索瓦(“我”)
弗朗索瓦原本是個遠離政治、宗教的知識分子,當年憑藉一篇關於法國作家於斯曼的博士論文,得以在新索邦大學任教。單身,跟女學生們發生難以持久的戀愛關係。他的故事適於2022年大選前,第一輪選舉顯然將法國的未來推向了極右(FN)和穆斯林博愛黨的兩難選擇之間,他從此刻開始慌亂,這時他的猶太女友聽從父母安排,不等結果揭曉就舉家移民至以色列。弗朗索瓦隨即逃離巴黎,在外省短暫逗留,回來時發現自己被退休,大學接受沙烏地阿拉伯的大筆贊助變成穆斯林大學,女生都帶起了頭巾。他陷入迷茫,無法接受四十多歲就結束職業生涯的現實,日子過得寂寞潦倒。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見大學的新校長,後者熱情地邀請他來家中喝茶,這個邀請使他迎來了第二次人生。最後,弗朗索瓦在校長的利誘及精神影響下,欣然皈依伊斯蘭教,重返講台。主人公弗朗索瓦和維勒貝克其他作品的主人公如出一轍:有著一份正常的小工作和不確定的性關係,沒什麼愛好,沒什麼想法和欲望,在極端虛無主義、對世界的冷眼旁觀與刻薄嘲諷中虛度時光。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臣服》對於關注其政治隱喻的讀者來說,是一部天才的寓言小說,但拋開政治外殼,則可體會到作者對西方社會當下的宗教信仰、情感狀態、家庭模式都抱有疑問,並幻想了一個極端的歸宿:法國最終有了一位傑出的穆斯林總統,“我”通過皈依伊斯蘭教而感到“了無遺憾”。在宗教、政治的花哨幌子下,作者其實是描繪了西方現代人內心的乾枯、空虛、信仰的脆弱、情感的荒蕪,但與此同時又嚮往著家庭的溫暖。

藝術特點

從維勒貝克的整體創作來看,該書延續了他慣常的思考:病態社會裡人的孤獨、悲慘的性、一代人的幻滅感等等。小說《臣服》採用第一人稱敘事,使作者可以隨時隨地加入自己的觀察議論和內心感受,因而,作品的分析評論、心理剖析乃至意識聯想都非常豐富,淡淡的嘲諷與深深的無奈躍然紙上,而讀者在閱讀時不再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夠分享角色的痛苦與快樂。可以說,政治和宗教方面的隱喻讓該小說備受關注,虛擬時空的設定增加了故事的可讀性和荒誕性,為作者表達政治和宗教立場提供了方便,但讓《臣服》在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大放異彩、得到無數擁躉的關鍵,恐怕還是因為它“直擊西方人的焦慮”,正是那些沒有政治性、沒有時間性的心理分析和情感描寫令人感同身受,引發共鳴,構成了作品的核心。

作品影響

  • 銷量
《臣服》五天售出12萬冊,登上開售當周法國暢銷書籍榜首,出版一個月後,僅在法國本土銷量就超過30萬冊;在德國上市三天,銷量突破10萬;在義大利一上市便居於銷量榜首。

作品評價

“《臣服》在思想史的年表上標誌著極右翼擠進了高雅文學的殿堂。”(《解放報》評)
“這本書可以被當做是患有伊斯蘭恐懼症的西方極右翼常做的又一場噩夢。”(《華盛頓郵報》評)
“維勒貝克的新作描述了一個可惡的反面英雄人生選擇。這個虛構的政治格局讓讀者會出一身冷汗,令人感到既噁心,又鬱悶。”(《巴黎人報》評)

出版信息

2015年1月7日,《臣服》首次出版;2017年,在中國台灣出版繁體中文譯本。《臣服》為中國大陸媒體、期刊論文譯名,暫無簡體中文譯本,中國台灣繁體中文譯本譯名為《屈服》。
出版時間
譯名
譯者
出版地
出版社
ISBN
2017年
屈服
嚴慧瑩
台北
麥田出版社
978-986-344-488-6

作者簡介

米歇爾·維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法國小說家、詩人、電影導演,1958年2月26日生於法屬留尼旺島,六歲時到法國本土與祖母生活。二十歲時以詩歌創作開始文學生涯,1991年開始出版作品,包括詩集、小說、評論等,作品多次引發法國知識界論戰,被稱為“繼加繆之後,唯一一個將法國文學重新放到世界文學版圖上的作家”。他是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繼加繆之後最重要的法國作家,也是最誠實質問生存意義的思想家。他的作品“獨一無二地反映了時代精神”,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於全球發行。
臣服(米歇爾·維勒貝克著長篇小說)
米歇爾·維勒貝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