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鼓

臘鼓,因於每年臘月祭儺驅疫時敲奏,故稱。在民間有兩種形制,南北朝時,多為細腰型鼓。此風俗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至宋代,臘鼓也成為乞錢者用鼓。

《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高誘註:“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東京夢華錄》:“自入此月(臘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夥,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
古代有臘月擊鼓催春的風俗古諺云:“臘鼓動,農人奮。”臘冬期,農事最要緊的是施臘肥。臘肥可以提高土溫,保暖防寒,是爭取來年豐收的重要保證。因此,臘鼓一響,農民們就忙著往地里送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