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軍戰鼓

監軍戰鼓

監軍戰鼓是陝西鹹陽永壽縣地方民間音樂,監軍戰鼓系集體演奏,多則百餘人,少則三四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監軍戰鼓
  • 所屬地區: 陝西 · 鹹陽 · 永壽縣
  • 遺產編號:監軍戰鼓
  •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 申報單位:永壽縣文體事業局
  • 遺產級別:省
基本信息,簡要介紹,表演形式,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器具,傳承譜系,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陝西 · 鹹陽 · 永壽縣
監軍戰鼓
文化遺產名稱:監軍戰鼓
遺產編號:II-14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人/申報單位:永壽縣文體事業局
遺產級別: 省

簡要介紹

每年逢春節及重大節日,配合儀仗隊,在大街進行演奏。聲勢浩大,氣勢雄偉,節奏鮮明,富有樸實的民間色彩。監軍鎮戰鼓內容相當豐富,有:“三環套摘豆角”、“慢八佰”、“緊八佰”、“五樣”、“青白加長青”、“樂”、“緊三環”、“雞上架”、“老鼠嗑牙”、“鴨子拌嘴”、“八佰馬鑼”等曲目。“鴨子拌嘴”、“八佰馬鑼”因搶救失時,曲失人亡。“慢八佰”內容由雙錘齊下、花錘、邊錘、緊墩、雙墩等部分組成。“五樣”由“雞上架”、“老鼠嗑牙”、“慢八佰”、“緊八佰”、“三環”五個部分頭段聯結而成,節奏鮮明,富有色彩變化,表現各異,別有情趣。
監軍戰鼓

表演形式

鼓點變化豐富,鑼鈸緊密配合,敲打起來渾然一體,鏗鏘有力,聽之使人慷慨激昂,精神振奮,是社火、舞獅、上街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儀仗隊又是表演隊,鼓和鐃鈸數量基本對等,銅鑼較少,隊伍陣容可大可小,表演人數十至百人均可,和鹹陽的牛拉鼓相比起來,雖然動作較少,但鼓點豐富、多變。鼓點密集時猶如風捲殘雲,暴雨驟至,稀疏時猶如老鼠嗑牙,公雞上架。
監軍戰鼓

主要價值

一、監軍戰鼓的存存,證明中國古老的戰鼓並沒有完全消失,它以數十個鼓譜延續了戰鼓的鼓點,使人可遙想當相征戰時鼓鼓舞士氣,衝鋒險陣的威武壯觀場面。
二、監軍戰鼓擊打起來鏗鏘有力,體現了黃土地上人們的粗獷、豪放的性格,樂器品種單一,不施裝飾,表現了北方人的淳樸、直率、觀看鑼鼓已成為民眾娛樂活動的重要環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西村獅子舞在震人魂魄的鑼鼓伴奏下,在寶雞專屬表演獲得一等獎。2000年在鹹陽市表演獲得二等獎。歷年春節文化活動中,“監軍戰鼓”多次獲得縣級獎、蒐集、挖掘、整理、繼承以達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歷史淵源

監軍原系武將職官名,此地因唐時魚朝恩在此駐節開府而得名。明清時,地處聯結陝甘官驛大道上的監軍集鎮,商賈雲集,貿易繁盛,口外的食鹽、皮毛、藥材,關內的糧食、布匹、燒酒都經此運往南北,駝隊、馬車絡繹不絕。
1930年永壽縣治由永平遷出至監軍,西蘭公路穿城而過。監軍戰鼓代遠年深,歷史悠久。據民眾口述,監軍戰鼓是隨軍做戰時鳴金擊鼓之戰鼓的鼓點的流傳和演變,故稱“監軍戰鼓”。起源隋唐,盛行於1162年~1227年(成吉思汗時代)。

相關器具

:敲擊樂器,鼓的歷史特別悠久,根據考古發掘的材料看,原始社會時期已有了鼓,土鼓、石鼓等敲樂器。由於歷史的發展,勞動人民不斷的發明創造,其鼓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用途廣泛。流傳於民間社鼓以木框為架,木框中部向外微突,上下兩面蒙以牛皮,用兩根木製鼓錘敲擊而發聲。音樂低沉、深厚、雄壯有力。敲擊技巧多樣,內容豐富。
社鼓:直徑為53厘米,高33厘米,鼓錘長33厘米,直徑為3厘米,鼓錘頭呈圓突形,約占全長的六分之一,內纏棉紗,外裹紅布。這樣敲擊鼓面具有彈性好,音色柔和等優點。
領鼓:現稱指揮鼓。直徑為167厘米,高110厘米,上下兩面蒙以牛皮,雙錘擊,鼓錘長40厘米,直徑6厘米,鼓錘頭呈圓突形,圓周長14厘米,約占全長的六分之一。內纏棉紗,外裹紅布。音色渾厚、莊嚴、音量洪大。總之社鼓擅長製造氣勢磅礴,極為強烈的歡樂氣氛。
:配合社鼓敲擊。銅製,圓形,中間有一突起的碗,形如草帽。直徑約34.5厘米,厚度約0.1厘米,碗徑約18厘米,約占直徑的二分之一。碗中間有一孔,可穿以皮帶或布帶。演奏時,用兩手抓鐃碗互相敲擊而發聲。音色粗獷,擴散,音量強烈。
:配合社鼓敲擊。民間稱社鑼,銅製,圓形,直徑為40厘米,厚度為0.1厘米,圓卷邊約5厘米,一手提之,一手擊之。發音宏大響亮,高亢剛勁。用以加強節奏或表現緊張氣氛。鑼錘長25厘米,直徑3厘米。大頭呈圓形,直徑4.5厘米,內纏棉紗,紅布包裹,敲擊時彈性好,音色純正。

傳承譜系

監軍戰鼓代遠年深,歷史悠久,每年臘月、正月、農閒時節,自冬至過後,各村開始練鼓,故有“臘鼓催春”之說。春節一過,練演結合,元宵節前從不間斷。傳承方法是新老共敲,口援手練,以老帶新,世代延息。
監軍戰鼓演奏藝人頗多,較有名的有城關藝人,南俊彥,1932年生,男,自小熱愛民間音樂,過去擔任永壽村“同樂會”的鼓師,從小拜師於永壽村藝人“瞎老九”,聰明好學,技巧熟練,記憶力強。還有一貫熱愛民間打擊樂藝人夏生榮、丁治和、丁治民、尚源紅、任成玉、李致祥、劉振榮、王開元、李生華、王振忠、任建成、王雙告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