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製作,吃法,
製作
韓城的餛飩與眾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蓋那么大(針尖餛飩,下文介紹)。大概一百斤麵粉,能夠包3-5萬個這樣的小餛飩。做工細緻,有模有樣,有稜有角,好吃好看。餛飩的製作較為繁雜,一般是年前家人捏餛飩,或邀請鄰居幫忙,抽出一天時間捏餛飩。一般需要:白蘿蔔做餡(洗淨--切絲--滾水中除去暴味--撈出後擠乾水分--剁碎成餡--調之以十三香、鹽拌勻--待用);麵粉(清水和面,稍軟,用擀好後,切成2-3厘米正方小塊)。捏時整齊擺放在篦子上,上籠屜蒸,大概30-40分鐘即熟。然後從篦子上剝落,晾乾後存放。
任何東西到了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味,韓城的小吃也一樣,韓城餛飩在韓城就有不同的叫法,分為好多種。
臊子餛飩,就是將事先捏好蒸熟的餛飩用開水泡軟,再澆上精心調製的豬肉臊子湯。這種臊子餛飩與外地的餛飩比較,明顯不同。 外地的餛飩麵皮薄而較大,用竹籤在麵皮上抹點肉泥、對角捲起,然後將另外兩端捏合,煮熟,帶麵湯,調上調料即可。韓城餛飩的麵皮僅一寸見方,以白蘿蔔末作餡。製作時,在麵皮上放上少許餡,由下向上折起三分之一,再向上折一次,然後以一手之中指為軸,用拇指和中指將兩端捏合,一個挨一個放在篳子上,外圓中空,形如坐佛,捏完後上籠蒸熟,晾涼,裝在瓦器中備用。
在韓城,捏餛飩講究捏得越小越好,所謂“針尖餛飩”,即指其中之佼佼者,專為敬神,招待新女婿及貴賓而做。 臊子湯原湯為骨湯或雞湯。輔料有葷有素,有山珍有海味,在色澤搭配上要五色俱全,在製作上要有絲有片,有丁有段,比如,葷者為豬肉臊子,(不用其他肉類)素者為各類蔬菜,山珍有木耳、蘑菇(或香菇),海味有魷魚、海參。五色者,紅有蕃茄,黃有黃花,油炸腐絲,綠有菠菜、韭菜,白有蔥白、白菜,黑有木耳、香菇等。製作時,蔥白、海帶要切成絲,木耳、菠菜,魷魚等要切成片,海參、口蘑要切成丁,黃花要切成段,生薑則要剁成沫,燴湯時,將上述原料依次放入骨湯,再加入蝦米、食鹽、面醬、胡椒粉、十全大料、味素、香油等,便成了色、形、味、香俱全的臊子湯。 食用時,需兩隻鍋,一隻鍋燜(泡)事先蒸好的餛飩,另一隻鍋燴臊子湯。
吃法
最講究的吃法,是吃“過橋餛飩”。這種吃法,是先將燜好的餛飩盛入稱為“海碗”或“品碗”的敞口大瓷碗內,碗裡放一隻小銅漏勺,置於飯桌中央,用小瓷碗給每人盛上一碗臊子湯,由主人或伺者用漏勺舀入適量餛飩,放入湯中,再調上適量米醋,即可食用。“過橋餛飩”的特點是:餛飩要小,湯料要精(大路菜不可入湯),湯味要美,食具要雅,缺此一項,難以“過橋”。 吃臊子餛飩還要佐以小菜四碟(如醬筍、糖蒜、韭花、辣醬等)。四小菜置飯桌中央,還要放一個精緻的小細瓷碗,盛米醋(不用醋壺)。吃飯前,先用一小盤將小菜、醋碗和盤端上,置於飯桌中央,絕不可用手一碟一碟往上端。上飯,也皆用盤子。
韓城川原地區,經濟發達,盛產小麥、蔬菜,農戶又家家養豬,西北山區特產山珍,發達的商業又為本地運回了各種各樣的埠外物資,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上士商文化,使產生了極富地方特色的食文化,臊子餛飩便成為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標誌著韓城的食文化已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每年正月初一韓城各家早飯必食餛飩,這是韓城與外地春節飲食的最大區別。另外,結婚、祝壽,上樑,喜慶也皆以食餛飩為敬事。一餐餛飩,主人的家道及文化素質便一覽無餘,這是吃其他食品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