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臀突客蚤
- 拉丁學名:Xenopsylla minax Jordan,1926
- 二名法:Xenopsylla minax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蚤目
- 科:蚤科
- 屬:客蚤屬
- 種:臀突客蚤
形態特徵,模式產地,生境,生物學資科,生活史,叮咬症狀,生態學因素,監測與預防,
形態特徵
眼發達,眼鬃位於眼的前方;下唇須長達前足基節端部;後頭鬃僅1根,後緣鬃3~5根,下3根間距幾相等。胸 後足第1跗節後緣端長鬃內側1根很長,明顯超過第2跗節的末端,有的可達第4跗節末端。第2跗節端長鬃超過第5跗節末端。第7背板後緣臀前鬃之後方形成一個明顯的三角突起。抱器3個指狀突起均發達,彼此有明顯的間隙,P1略高於P 2,P 2略高於P3。早受精囊頭部較大,頭尾之間的頸凹很深,尾基較窄,尾末段較長。
模式產地
蘇聯Semi tschenskoi Djarkent, 采自檉柳沙鼠、姬鼠和大沙鼠。
生境
寄生 宿主:大沙鼠。
生物學資科
臀突客蚤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該蚤在準噶爾盆地西半部(克拉瑪依)至阿拉山口是大沙鼠寄生蚤的優勢種。作者於1958和1960年3~9月在克拉瑪依地區檢查了3193隻大沙鼠,獲蚤52910隻,該蚤占76.8%,平均蚤指數為13.5。季節消長據文獻記載春秋季較高。我們亦證實春季(3-5月)最高。在新疆境內該蚤與簇鬃客蚤的分布區正相反,以克拉瑪依為界越向東該蚤數量越少,至巴里坤和哈密該蚤趨向消失。次要宿主可見於大沙鼠分布區內的子午沙鼠、虎鼬、蒙古兔、西伯利亞五趾跳鼠、狐狸等,也偶爾寄生於灰倉鼠和小家鼠。按動物區系,它隸屬蒙新區的西部荒漠亞區。國內還分布於內蒙古。國外分布於蘇聯巴爾喀什中南部。
生活史
卵期:5月7日開始產卵,5月17-18日大多數1齡幼蟲孵出,因此卵期為10~11 d。
幼蟲期:5月17-18日孵化的1齡幼蟲逐漸成長,至6月4日,不論是基礎中繭內的前蛹還是平皿中的3齡成熟幼蟲均開始化蛹。因此幼蟲期為18~19 d。
蛹期:6月4日出現的蛹,到6月14日開始羽化出雌性成蟲,6月16日開始羽化出雄性成蟲,故蛹期為10~12 d。雄性平均較雌性晚2~3 d羽化。
孕卵期:6月18日,將22匹(10♀,12♂)子1代成蟲另罐飼養於小白鼠體,經過13 d,至7月1日出現子2代幼蟲,減去卵期10~11 d,故孕卵期為2~3 d。
生活史周期:從上述數據可以算出,臀突客蚤從親代成蟲產卵到子1代成蟲產卵,完成一個生活史周期共歷經40~45 d。在觀察生活史周期過程中,製作幼蟲和蛹的形態標本20份。共獲子1代成蟲63匹(35♀,28♂)。
叮咬症狀
受試者在被蚤叮咬吸血結束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反應。被叮咬處可見一個小紅點狀咬痕,周圍出現直徑5~8 mm淺紅色或紅色近圓形的斑塊。伴有癢感。紅斑一般在1~2 d內消失,但一名受試者的咬痕發黑,紅斑逐漸變為紫紅色,持續5 d後才慢慢消退。
生態學因素
臀突客蚤是阿拉山口口岸地區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也是該區其它嚙齒類、野生動物類的次要蚤種,不論在炎熱的夏季還是在寒冷的冬季,是均能出現的優勢蚤種,但其數量、繁殖、傳播疾病等活動也隨季節、氣候、溫度、濕度變化而改變。在春季是臀突客蚤繁殖產卵的高峰,導致春季鼠體蚤大量增加。在炎熱的夏季洞乾、洞口游離蚤增多,而到秋末其數量逐漸減少。在冬季不論是鼠體蚤還是洞乾、洞口蚤,其分布數量均是一年中的最低。因此氣候、溫度、濕度是影響臀突客蚤生存、繁殖、洞口、洞乾蚤的重要條件,是導致其叮咬吸血、傳疫等生態學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監測與預防
根據臀突客蚤有關季節消長調查結果的規律性,可以為提高鼠疫病原學、血清學檢出率,為預防人間鼠疫的發生服務。在3-5月鼠體蚤高峰時是進行鼠疫監測的最好時期,可以獲得更多的鼠及其體表寄生物材料。在4-5月鼠疫傳播流行高峰時是加強和開展動態監測及病原體檢測的好時機。在5-8月是洞乾、洞口游離蚤的高峰期,此時應高度警惕,尤其是野外作業的人員,應做好預防保護措施,以防止人間鼠疫的發生和流行。由於該蚤可以自然感染鼠疫菌及其分布廣、密度高,且多宿主的寄生性,因此決定了它傳疫的廣泛性。為此,凡有該蚤寄生的宿主動物都應加以警惕。該蚤在自然界中繁殖產卵的時間長、能力強,但能否叮人吸血呢?為了證實這一結論,筆者曾在2009年做過專門的實驗,結果該蚤在脫離自然界宿主後,在實驗室條件下,仍然可以繁殖產卵、發育為成蟲,並可以叮人吸血,從而證實該蚤在傳播鼠疫過程中的作用和能力,並決定了該蚤在該區傳播鼠疫的作用,除了印鼠客蚤外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