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化學與界面化學

膠體化學與界面化學

膠體與界面化學是研究膠體分散體系和界面現象的一門科學,與能源、材料、生物、化學製造和環境科學有著密切的關係,並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所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重大科學問題,如土壤改良、功能與複合材料、三次採油、漿體的管道運輸、人造血漿、藥物緩釋與定向、摩擦與潤滑和油漆塗料等,與國家安全、能源開發、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關,因此在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學科簡介,學科發展,

學科簡介

膠體與界面化學是研究膠體分散體系和界面現象的一門科學,與能源、材料、生物、化學製造和環境科學有著密切的關係,並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所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重大科學問題,如土壤改良、功能與複合材料、三次採油、漿體的管道運輸、人造血漿、藥物緩釋與定向、摩擦與潤滑和油漆塗料等,與國家安全、能源開發、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關,因此在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學科發展

膠體與界面化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他的歷史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從1862年開始的,創始人是英國科學家Thomas Graham,他系統研究過許多物質的擴散速度,並首先提出晶體和膠體(colloid)的概念,制定了許多名詞用來形容他所發現的事實,如溶膠(sol)、凝膠(gel)、膠溶(peptizatiion)、滲析(dialysis)、離漿(syneresis)。儘管在這一時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知識,但是膠體化學真正為人們所重視並獲得較大的發展是從1903年開始的,這時Zsigmondy(德)發明了超顯微鏡,肯定了溶膠的一個根本問題——體系的多相性,從而明確了膠體化學是界面化學。
1965年召開的美國第39屆膠體與表面科學會議,共有文章44篇,其中7篇來自國外;1975年的第49屆會議,共有文章154篇,其中70篇來自國外;1985年的第50屆和第5屆國際表面和界面科學會議,共有708篇文章,其中一半來自國外,有1000人參加。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膠體與表面科學在這二十年處於一個十分活躍的蓬勃發展的階段。近年來,由於實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像超離心機、光散射、X射線、多種電子顯像鏡、紅外線以及各種能譜等的套用),又使膠體和表面化學在微觀研究中躍進了一大步。
我國膠體與界面化學的發展基本上是從解放後開始的,著名的化學家傅鷹院士是我國膠體與界面化學的主要奠基人,其對吸附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2年以來的30年,我國膠體與界面化學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進10年發展尤為迅猛。1983年成立了中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膠體與界面化學學科組,該學科經過了23年的建設和發展,於2006年升格為膠體與界面化學專業委員會。1983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迄今已經舉行過13屆了,從歷年全國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的與會代表數可以看出,30年來我國的膠體與界面化學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大批的青年學者加入到膠體與界面化學的科研隊伍中,一批膠體與界面化學學者在國際上已經具有影響,一批研究突破已經引起國際同行的密切關注和認可。2006年10月15日至20日,第12屆國際界面與膠體科學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次會議充分代表了國際膠體與界面化學學科的研究水平,展示了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也是對中國膠體與界面科學家研究水平重視和承認的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