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的美好時代

膠片的美好時代

《膠片的美好時代》是一本朱冰編制,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膠片的美好時代
  • 出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256頁
  • 類型:書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4月28日)
叢書名: 傳媒記憶·北廣1997
平裝: 25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65704642, 7565704644
條形碼: 9787565704642
商品尺寸: 23.6 x 16.8 x 1.6 cm
商品重量: 499 g
品牌: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ASIN: B007VLZTM0

內容簡介

《膠片的美好時代:北廣"77攝"口述實錄》內容簡介:屬於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傳媒記憶”書系,1977系列之一。《膠片的美好時代:北廣“77攝”口述實錄》採用類似紀錄片式充滿時間感和影像感的寫作手法,分成廣院有多遠,電視有多高,生命有多深三大篇章,營造出懷舊而溫馨的氛圍。對膠片的眷戀,實際上是對一種學習氛圍的想念,是對人與人之間真誠交流與相處的懷念。這些關於影像的那些啟蒙記憶也許是對膠片時代最好的紀念。
《膠片的美好時代:北廣"77攝"口述實錄》的價值不只在於記錄一個攝影班成員的生命軌跡。他們是“77攝”,是中國第一批專業的電視人;他們伴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用影像記錄和發現社會,和一個於反思中求變的大國一同輾轉。

編輯推薦

他們是一群被時代和命運選中的人,這31個人,他們將共同的生日定於1977,他們以班徽作為共同的信物,他們享有中國高校唯一的名號——77攝影班。
翻開由朱冰朱筆的《膠片的美好時代——北廣“77攝”口述實錄》,讓我們走近這個唯一的“77攝”,走進一個只有在1977年才有可能出現的奇特組合,觸摸一段尚未走遠卻盤根錯節、明暗交錯復又漸漸模糊的時光。

媒體推薦

他們是中國歷史山唯一的“77攝”
他們是北京廣播學院77級電視新聞攝影班
1977年,是中國國家命運的大拐點。1977年,也是中國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這一年,被北京廣播學院錄取,對於每一位77攝影班的同學來說,堪稱個人命運系統的一次大大的重啟……
用影像記錄和發現社會,用行動參與和呼應時代,用思考迎接和擁抱變革。在路上,77攝影班曾經和一個於反思中求變的大國一同輾轉…… 對膠片的眷戀,實際上是對一種學習氛圍的想念,是對人與人之間真誠交流與相處的懷念。來自"77攝"關於影像的那些啟蒙記憶也許是對膠片時代最好的紀念。

作者簡介

朱冰,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學者,資深策劃人,獨立作家。與楊瀾合作撰寫《一問一世界》,與畢蜂合作撰寫《口述鳳凰》等作品。

目錄

引子·唯一的“77攝” 001
上篇 重啟·廣院有多遠
01 驕子前傳 003
02 定福莊的早春 019
03 窮人美 030
04 膠片的美好時代 039
05 我為什麼要讚美你? 067
06 接勿愛情 082
07 班 球 091
08 大師瀟灑 099
09 從物質到精神 112
10 班徽只做31個 127
中篇 三重門·電視有多高
11 一線,一線 137
12 第一個!第一個! 148
13 出鏡 , 出鏡 162
14 一等獎!一等獎! 170
15 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183
16 體育大片 198
17 電視有學 214
下篇 重逢·生命有多深
18 翻滾吧,50後 229
19 77攝影·複雜未遂 246
20 班徽永存——從信物到精神 259
後記 264

序言

唯一的“77攝”
被歌德稱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歷史,盡顯人物的關鍵時刻,他們宛若星辰一般永遠閃耀著光輝,普照著人類自身。
以抽象、簡練的線條在由三個圓圈代表的鏡頭組中間嵌入77兩個阿拉伯數字,這個精妙的創意來自一枚由“31”個人秉持的群體信物——班徽。
三十年輪流轉,“77”卓然而立,精緻而簡潔,協調而神秘,深沉而雋永。它,到底有著怎樣的寓意?
77——1977,就是這31個人命運中的關鍵時刻。也因了這個關鍵時刻,他們的個體故事與歷史走勢交相映照,呈現出空前絕後的“唯一”性。
1977年高考:他們是“文革”後的首批高考生,也是“唯一”一批在冬季參加高考、於春季入學的中國大學生。
1977年建制:他們是中國高校歷史上“唯一”的“77攝影班”,因北京電影學院77級未招收攝影專業,於是便先有了他們的身影——北京廣播學院77攝影班,半年之後,才有了北京電影學院著名的78攝影班。
他們是一群被時代和命運選中的人,這31個人,他們將共同的生日定於1977,他們以班徽作為共同的信物,他們享有中國高校唯一的名號——77攝影班。
讓我們走近這個唯一的“77攝”,走進一個只有在1977年才有可能出現的奇特組合,觸摸一段尚未走遠卻盤根錯節、明暗交錯復又漸漸模糊的時光。

後記

這本書與一個學科在中國的成長有著貌似鬆散、其實密切的關聯。
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創生於美國,從1936年愛荷華大學成立的第一個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Workshop)發展至今,全美目前有822個創意寫作班,153個授予藝術碩士學位(Master of Fine Arts)的創意寫作項目,其中37個頒授博士學位。隨著這個學科的普遍開設,美國誕生了大批有著科班背景的當代作家,絕大多數知名作家也都在大學任教創意寫作,這就形成獨具特色的創作傳統和駐校作家制。
中國內地對於創意寫作的關注與發聲,最早來自於滬上高校。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4月,是中國首家致力於創意寫作理論研究並將之與創意寫作教學、創意產業實踐結合的科研單位。中心以創建中國化現代創意寫作學科為目標,致力於歐美現代創意寫作學科的整體引進和中國傳統寫作學的現代化改造,改革中國高校中文教育教學培養機制,培養具有現代意識的專業創作人才以及具有原創寫作能力的創意產業核心從業人才。也是在這一年,經教育部首批試點,復旦大學中文系開始正式招收創意寫作(文學寫作)方向的藝術專業碩士(MFA),嘗試文學寫作的碩士學位教育。
與創意寫作學科在中國的發端同步,理論的準備和教材的儲備也同時開始,2011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出了由本校外國語學院和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刁克利先生翻譯的《成為作家》、《開始寫吧》等四本教科書,這也是中國內地出版的首套創意寫作叢書。一年之後,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主任葛紅兵教授又翻譯出版了《創意寫作的興起——戰後美國文學的“系統時代”》,這是一部美國“創意寫作”的學科發展史,深度呈現了美國高校創意寫作,令美國高校系統性地參與了美國戰後的復興,並在冷戰中不僅僅為科技創造性,而且還為美國文化“創造力”提升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不同於一般大學課程由教授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思維方法,創意寫作的教學接近於集體工作室的運作方式,學生與老師組成一個團隊,通過人文理論的學習和經典著作的選讀,針對具體的寫作項目,經受一輪輪頭腦風暴式的創意洗禮,使得每個參與者成為一個有創意的個體,並通過策劃與寫作系統實現提升自我的人文學養。創意寫作系列成果的推出以及創新的授課學習方式,正在對中國文學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發揮著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
也許是中文和新聞的雙重教育背景使然,加之創意產業的興隆,筆者對於創意與寫作的關注由來已久。2004年,筆者以傳媒發展研究院為平台參與創立了“傳媒前沿圖書工作室”,帶領研究生進行實踐,與作家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等中國一流出版機構合作推出了多部紀實文學作品;2008年之後,又依託傳媒大學電視台成立了“創意與寫作”工作室,以實際訓練課的方式繼續探索,只不過將授課重點放在了電視文體寫作上;2011年又通過參與戲劇與影視藝術學院MFA的教學,將創意與寫作較為系統地進行了推介,學生們的反饋很好,我的收穫也很大。
進入2012年,與母校中國傳媒大學77級電視攝影班合作出品的《膠片的美好時代》以及與台灣銘傳大學合作、正在編撰中的《永遠的校長——包德明》等圖書作品,無疑又是筆者以創意思維統合寫作,將創意與寫作付諸實踐的又一成果。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和文字愛好者,我甚感欣慰。
本書同樣以寫作工作坊的方式推進和完成,有兩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參與了進來:“序言”“驕子前傳”“定福莊的早春”“窮人美”“膠片的美好時代”“我為什麼要讚美你”部分由朱冰撰寫;“接勿愛情”“班球”“大師瀟灑”“從物質到精神”“班徽只做31個”部分由余點撰寫;“一線,一線”“第一個!第一個!”“出鏡,出鏡”“一等獎!一等獎!”“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部分由朱冰、李蕊撰寫;“體育大片”“電視有學”“翻滾吧,50N”“77攝影·複雜耒遂”“班徽永存——從信物到精神”部分由焦陽撰寫;余點和焦陽還參與了“一線,一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部分的修正。朱冰負責全書的策劃、修改和校正。
感謝77攝影班的諸位校友,其中部分文字來自於他們的原創,是他們和我們一起完成了這段書寫;感謝77級攝影班班長,電視與新聞學院任金州書記的關懷,感謝傳媒大學電視台喬保平台長的厚愛,感謝導師鐘大年教授的關照,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蔡翔社長、閔惠泉總編以及總編助理欣雯女士的提攜,沒有他們,就沒有這本書的誕生。
正如77攝影班校友於書中所言,時光恰似膠片,用時方覺其短。幸運的是,冬去春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時代已然到來。
朱冰
2012年3月2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