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紙斗

膠東紙斗

膠東紙斗是山東膠東地區婦女就地取材創造的深受農家、漁戶喜愛的地方傳統民俗器具。這種地方傳統工藝從造型到紋樣寓意再到民俗套用都在不斷升華變化,並且流傳下許多珍貴的手工藝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膠東紙斗
  • 分類:民俗用品
  • 地區:山東膠東
製作方法,裝飾藝術,民俗套用,

製作方法

紙斗的製作工藝和原始陶器的最初形成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先將各色雜紙浸透水分,用碓臼搗或上碾軋成紙漿,淋水後摻和少許白泥土、牛毛菜、浸泡出的榆樹皮汁液或者摻和黑面、柳絮等,再用選好的缸、壇、木製品作為底模一次拍打成型,待似乾未乾之時把紙坯取下,再將取下的紙坯里外裱糊,使定型,最後再用剪紙裝飾。

裝飾藝術

雲子花也叫紙斗花、笸籮雲子,是專門裝飾紙斗的剪紙紋樣。傳統的雲子花是用粉紅色、黃色的電光紙糊在紙斗、笸籮上作底色,再把寓意美好的青(黑)色雲子花紋樣的剪紙裱糊在表面上。榮成地區剪紙色彩尚黑由來已久,到宋以後節慶中才有更多的紅色代替黑色,還出現了半剪半繪以及手繪紋樣。雲子花在題材和內容上不僅講究形式的美感,更強調它的吉祥寓意,那些避邪、驅惡的主題也是為了平安納福。漢代以來民間運用象徵及諧音的手法期盼著吉祥、幸福。到時代,這類圖案已發展成為主流,如剪五隻蝙蝠圍繞著桃子或“壽”字叫做“五福捧壽”,“蝠”與“福”諧音,“桃子”象徵長壽;以蓮花、魚、笙與童子形象組合的剪紙通常讀作“連年有餘”、“連生貴子”等,可劃歸為“有餘”和“生子”兩類,“蓮”與“連”諧音,“魚”與“余” 諧音,“笙”與“生” 諧音;還有魚與鳥紋,這種紋樣始出於原始彩陶及歷代畫像磚、瓦當和器皿上,出現的“鳥銜魚”紋往往帶有生殖信仰的意義。 大的紙斗最早時只有白地青花的,也用色紙和花紙作底色,但剪紙一律用青色。紙斗內里不貼剪紙,只在外面貼。不帶蓋的斗只在底部稍作裝飾,鼓腔上貼四幅大雲子花。帶蓋的斗上下都貼雲子花,斗身根底裝飾一圈三角形連續花紋,花紋的上部貼四幅大雲子花,斗身上部一般都不裝飾。斗蓋的團花剪紙大而精彩,可以說是其點睛之筆。斗蓋邊緣先是一圈較細的三角形連續花邊,再在斗蓋與蓋沿之間貼一條細邊,上下兩條邊之間還要點綴各式各樣小小的雲子花。整個紙斗底部處理穩重,斗蓋繁花似錦,中間一帶空白,好似天地分明,疏密得當,極富節奏感。

民俗套用

日常和禮儀時器具
紙斗又稱“紙缸子”,農民漁戶多用它盛面、盛米及各種小雜糧。大件的紙斗用陶瓮作模,做工厚重、敦實,一般沒有雲子花。一尺左右大小有兩種:帶蓋的盛米盛面,不帶蓋的盛些長長短短的雜物。
紙斗的套用也受到了人們生活觀念變化的衝擊。20世紀70、80年代,無論是膠東農家漁戶,還是城鎮的年輕人結婚時都很少再有用紙斗、笸籮的習俗了。但偶爾還有老年人留戀過去的習俗,做幾件當裝飾品存放在柜子里等孫男弟女結婚時備用。所以有時也能看到新婚家庭擺在新家具上的精美的紙斗。
祭祀用品
臘月二十八,膠東家家戶戶蒸供品,榮成一帶稱“供兒”、“天地供兒”等,而且大小不一。供兒蒸好後,先放一邊涼透,再將美觀的供品擺放到紙斗、笸籮里,上面用紅包袱蓋好,以待過年祭神用。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在航海和漁業集中的地方夜晚還要舉行“放海燈”的活動,放燈前設巨型香案,擺放祭品。入夜由扎制的巨鬼開道,帶上各家製作的小饃、米飯和瓜果,用紙斗、笸籮盛著,向海中拋灑,來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為此,紙斗在膠東這塊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地區被普通的農家、漁戶逐步推廣,成為一種流行的傳統民俗器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