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中生代金成礦系統結構與深部勘查突破

《膠東中生代金成礦系統結構與深部勘查突破》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楊立強、鄭小禮、於學峰、趙榮新、侯成錄、李大鵬、國紹林、王成龍、李洪奎、高玉傑、王芳、龔慶傑、張良、王偲瑞、高雪、劉學飛、梁亞運、楊林、魏瑜吉、張炳林、賽盛勛、劉亞洲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膠東中生代金成礦系統結構與深部勘查突破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主要完成人:楊立強、鄭小禮、於學峰、趙榮新、侯成錄、李大鵬、國紹林、王成龍、李洪奎、高玉傑、王芳、龔慶傑、張良、王偲瑞、高雪、劉學飛、梁亞運、楊林、魏瑜吉、張炳林、賽盛勛、劉亞洲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200015
成果名稱
膠東中生代金成礦系統結構與深部勘查突破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主要完成人
楊立強、鄭小禮、於學峰、趙榮新、侯成錄、李大鵬、國紹林、王成龍、李洪奎、高玉傑、王芳、龔慶傑、張良、王偲瑞、高雪、劉學飛、梁亞運、楊林、魏瑜吉、張炳林、賽盛勛、劉亞洲
研究起始日期
2006-01-01
研究終止日期
2017-12-01
主題詞
金礦床成因模式;礦化網路結構;構造成礦動力學;勘查方法技術體系;膠東深部

成果摘要

本項目深入研究了山東萊州-招遠金礦區的成礦條件、控礦要素和勘查識別標誌,實施對金礦區、礦田和礦床的成礦規律及成礦作用研究的理論創新,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深部最佳勘查模型,集成蝕變岩型-石英脈型金礦床的深部勘查評價技術系列和最佳方法組合,科學評估區域深部金礦資源潛力,指導區域和礦區的找礦工作,獲得如下主要成果。1、提出古太平洋板塊向華北板塊的俯衝及其伴生的軟流圈物質上涌是膠東早白堊世賦礦花崗岩形成的最可能深部驅動機制;膠東金礦床形成演化受控於""變質核雜岩"",形成於拆離斷層脆-韌性轉換作用過程中,為厘定礦床成因提供了理論依據。2、提出金主要以Au(HS)2-絡合物的形式遷移,流體不混溶是區域脈金礦床最可能的成礦機制,為建立區域成礦系統模式提供科學依據。3、提出了構造體制轉換和構造-流體耦合成礦動力學模式,初步建立了構造-蝕變-礦化網路結構模型,揭示了金礦床(體)的演化/賦存規律,為構建勘查系統模型和隱伏礦體定位預測提供了基礎。4、明確金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總結了蝕變岩-石英脈型金礦勘查技術組合,開展隱伏金礦床(體)成礦預測,圈定了多處預測靶位,部分得到礦山工程驗證,找礦效果良好。,本項目深入研究了山東萊州-招遠金礦區的成礦條件、控礦要素和勘查識別標誌,實施對金礦區、礦田和礦床的成礦規律及成礦作用研究的理論創新,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深部最佳勘查模型,集成蝕變岩型-石英脈型金礦床的深部勘查評價技術系列和最佳方法組合,科學評估區域深部金礦資源潛力,指導區域和礦區的找礦工作,獲得如下主要成果。1、提出古太平洋板塊向華北板塊的俯衝及其伴生的軟流圈物質上涌是膠東早白堊世賦礦花崗岩形成的最可能深部驅動機制;膠東金礦床形成演化受控於""變質核雜岩"",形成於拆離斷層脆-韌性轉換作用過程中,為厘定礦床成因提供了理論依據。2、提出金主要以Au(HS)2-絡合物的形式遷移,流體不混溶是區域脈金礦床最可能的成礦機制,為建立區域成礦系統模式提供科學依據。3、提出了構造體制轉換和構造-流體耦合成礦動力學模式,初步建立了構造-蝕變-礦化網路結構模型,揭示了金礦床(體)的演化/賦存規律,為構建勘查系統模型和隱伏礦體定位預測提供了基礎。4、明確金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總結了蝕變岩-石英脈型金礦勘查技術組合,開展隱伏金礦床(體)成礦預測,圈定了多處預測靶位,部分得到礦山工程驗證,找礦效果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