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施縣,古縣名。戰國魏置。治今陝西榆林市東南。秦、漢時為上郡治所。東漢末廢。漢初匈奴南下,與漢以朝那(今寧夏彭陽西)、膚施一線為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膚施縣
- 所屬地區:陝西榆林市
膚施縣,古縣名。戰國魏置。治今陝西榆林市東南。秦、漢時為上郡治所。東漢末廢。漢初匈奴南下,與漢以朝那(今寧夏彭陽西)、膚施一線為界。
膚施縣 膚施縣,古縣名。戰國魏置。治今陝西榆林市東南。秦、漢時為上郡治所。東漢末廢。漢初匈奴南下,與漢以朝那(今寧夏彭陽西)、膚施一線為界。
陝西省延安市境內現存7座古城遺址,即延安市區中心的延安府城,膚施縣城,高奴縣城、北關圍城、南關圍城、豐林縣城和鋪城遺址。地方志記述 位於延安府城遺址之東(即今陝西省延安東關一帶),與府城隔河對峙,故又稱東城。延河繞其城下...
劉邦二年(前205),翟國地歸漢,仍置上郡,治所膚施縣,轄膚施等23縣。新莽時,改上郡為增山,增山領上陵疇、廣信、積粟、卑順等14城。東漢,增山復為上郡,隸并州,治所膚施。建安十八年(213)上郡改入冀州管。三國,為...
延安府城至民國二年(1913),一直是延安府的所在地,亦是膚施縣縣城,金元兩代曾是陝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民國初年後,逐漸拆毀,今僅存遺蹟。地方志 延安府城,又名西城。位於今市區中心,延河與南川河匯合處,也即東、南...
時榆陽區北部為匈奴占據,南部歸漢上郡膚施縣。漢元朔二年(前127),武帝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此後,增置郡縣,屢遷關東等地貧民於隴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並將歸降的匈奴人、西域龜茲國人安置在這些地區,其聚居地稱為...
上郡,古代郡名。據傳最早為戰國時期魏文侯所置(即公元前446-公元前396年間)。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獻上郡15縣於秦,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膚施縣(今綏德縣)。西漢、東漢時沿置,曹魏時與其他郡縣並為新興郡。隋朝...
膚施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上郡。趙武靈王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漢書》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膚施,即其處也。魏、晉陷戎狄。隋煬帝大業二年,分豐林、金明二縣於此置膚施縣,復舊名也,屬延安郡。皇朝因之。縣有五龍山...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月,膚施縣併入延安縣。1975年8月,撤延安縣設延安市,隸屬於延安地區。1996年12月26日,延安地區撤地設市,原延安市改稱為寶塔區。2022年,寶塔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試點單位。2022年,寶塔區實現生產...
延安路 延安路,元改延安府置,治膚施縣(今陝西延安市)。轄境約當今陝西省宜君、黃龍等縣以北,宜川、吳堡、府谷等縣以西,葫蘆河下游和白于山以東等地。明復改為府。延安路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本境在上郡膚施縣內。二世三年(前207),項羽滅秦,將上郡改為翟國。漢高祖元年(前206)秋季,翟國改為上郡。元封五年(前106),上郡隸屬并州刺史部,郡下設12縣,本境歸上郡獨樂縣。東漢,仍設上郡...
《橘錄》是中國最早的柑橘專著。又名《永嘉橘錄》、《橘譜》。作者韓彥直,字子溫,陝西延安府膚施縣人。南宋名將韓世忠長子。生於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卒年不詳。書成於1178年作者“知溫州”任內。有多種版本行世。近代以來,...
劉世芳,字光斗,陝西延安府膚施縣(今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官至翰林院簡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入京,授弘文館編修。自成敗山海關,與方以智乘間南歸。終事不詳。人物生平 劉世芳,字光斗,陝西...
韓彥直(1131年-?),字子溫,生於延安府膚施縣,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長子,南宋著名農學家,政治家。1148年,中進士,曾任屯田員外郎、工部侍郎、戶部郎官、司農少卿、刑部侍郎、工部尚書、臨安知府、溫州知州等職,以光祿大夫致仕,...
東周,春秋時屬林胡地。戰國時,北屬林胡,南歸魏境。魏置膚施縣於境內(今黨岔附近)。秦,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始統於秦。境歸秦,屬上郡膚施縣。西漢,本境分屬朔方刺史部上郡奢延縣(址於現靖邊縣城西北30千米紅柳河南岸...
豐林縣,古縣名,今延安市東北,隋朝時屬雍州延安郡轄。唐武德三年(620)於延州豐林縣僑置綏州。文獻記載 六年綏州徙置延川縣,七年又遷於魏平縣(今子洲縣南)。豐林縣處豐林城,在延安府東三十五里。亦漢膚施縣地。後魏僑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