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中醫病名,即噎膈)

膈(中醫病名,即噎膈)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病名,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種疾病。多見於高齡男性。噎與膈有輕重之分,噎是吞咽之時,梗噎不順,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噎可單獨出現,是膈的前驅症狀,而膈常由噎發展而成,臨床常噎膈並稱。現代醫學中的食管炎、食管狹窄、食管潰瘍、食管癌及賁門痙攣等均屬本病範疇。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ysphagia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中醫科
  • 多發群體:高齡男性
  • 常見病因:憂思惱怒、飲酒嗜辛、勞傷過度
  • 常見症狀:吞咽梗阻,胸膈痞悶隱痛,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復吐出等
病因,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飲食保健,

病因

本病的發生,多由憂思惱怒、飲酒嗜辛、勞傷過度,導致肝鬱、脾虛、腎傷,形成氣鬱、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所致。其病變部位,雖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與肝、脾、腎等髒的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
1.憂思郁怒,痰氣交阻
憂思傷脾,脾傷則氣結,以致運化失調,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惱怒傷肝,肝傷則氣鬱,使疏泄失職,血行不暢,積而成瘀,痰瘀阻塞食道。飲食難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乾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
2.飲食不節,痰熱瘀結
飲酒過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積熱消陰,津傷血少,痰熱瘀結,致使食管幹澀,食管狹窄而發為噎膈。病變補起,損傷胃津,繼而則腎陰受損,且可由陰損而致陽衰,成為氣虛陽微之證。

臨床表現

1.吞咽梗阻,胸膈痞悶隱痛,大便艱澀,口乾咽燥,形體逐漸消瘦,舌紅,苔白膩,脈弦細者,是痰氣交阻之噎膈。肝氣鬱結,兼有痰濕內阻,氣鬱不暢,痰氣交阻於胸膈,故噎膈。
2.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復吐出,甚則水飲難下,大便堅如羊矢,或吐咖啡色液體,形體消瘦,肌膚枯燥,舌紅少津,或見瘀斑,脈細澀者,是瘀血內結之噎膈。瘀血內阻於食管,氣機升降失司,故噎膈。
3.胸隔疼痛,飲食不下,面色晄白,形寒氣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腫,舌淡少津,脈沉細弱者,是陽虛氣衰之噎膈。久病陰陽互損,中氣衰敗,升降失司故噎膈。

辨證施治

臨床辨證應察其虛實。實者是指氣、痰、血三者互結於食道,虛者是屬津血日漸枯槁。一般初期以標實為主,根據氣結、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別進行治療,但均需加入滋陰養血潤燥之品;後期以本虛為主,應根據津血枯涸及陽氣衰弱的程度,給予不同的調治。
1.痰氣交阻證
證候:吞咽梗阻,胸膈痞滿,疼痛,噯氣,呃逆或嘔吐痰涎,口燥咽乾,形瘦神疲,大便堅澀或便如羊糞,舌質紅,苔薄膩或薄黃,脈弦細而滑。治則:理氣開郁、化痰潤燥。主方:啟膈散。方藥:沙參、丹參、茯苓、川貝母、鬱金、砂仁殼、荷葉蒂等。
2.瘀血內結證
證候: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復吐出,甚則飲水難下,大便堅如羊糞,或吐出如赤豆汁,形體消瘦,肌膚枯槁,舌質紅或青紫,脈弦細澀。治則:滋陰養血,破結行瘀。
主方:通幽湯。方藥:當歸身、升麻、桃仁、紅花、甘草、生地黃、熟地黃、檳榔。
3.津虧熱結證
證候:吞咽梗澀且痛,可進流質飲食,固體飲食難以咽下,形體日漸消瘦,口燥咽乾,大便秘結,五心煩熱,舌質紅乾有裂紋,脈弦細數。治則:滋養津液。主方:五汁安中飲。方藥:水梨汁、蓮藕汁、甘蔗汁、韭菜汁、蘆根汁。
4.氣虛陽微證
證候:長期飲食不下,或食後即吐,泛吐清涎,面色白,精神倦怠,形寒氣短,腹脹浮腫,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則:補氣溫陽。主方:補氣運脾湯。方藥:人參、白橘紅、茯苓、黃芪、砂仁、甘草;右歸丸。

飲食保健

1.飲食
(1)飲食以補養為主,宜細軟、多汁。陰虛者多用豆漿、甲魚、淡菜、銀耳、鴨蛋之類;陽虛者多選瘦豬肉、羊牛肉、鴿子肉、乳品、豆製品、雞蛋等。
(2)忌食生冷瓜果,辛辣、煎烤、及菸酒刺激之品。
2.保健
(1)情志護理,保持心情舒暢,肝氣條達,氣血和順。
(2)保證大便通暢,必要時給緩瀉劑。
(3)根據體力及病情適當安排活動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