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平滑肌瘤

起源於膀胱壁由成熟平滑肌細胞所構成的良性間葉腫瘤。約占膀胱腫瘤的0.5%。是最常見的膀胱非上皮性良性腫瘤。平滑肌瘤多好發於子宮、胃腸道、皮膚及皮下軟組織,發生於尿路系統的平滑肌瘤罕見,1974年Farman等總結7784例平滑肌瘤,95%發生在女性生殖系統,僅5例發生在膀胱。

根據腫瘤部位與膀胱壁的關係將膀胱平滑肌瘤分為膀胱黏膜下、膀胱壁間和膀胱漿膜下3型。其中,以膀胱黏膜下型最為常見,約占63%,其次為膀胱漿膜下型,約占30%,膀胱壁間型占7%。腫瘤呈膨脹性生長,膀胱黏膜下型平滑肌瘤有時可形成似帶蒂的膀胱腫瘤。腫瘤常在膀胱後壁,有完整的包膜,腫瘤大小從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平均直徑約為6cm左右,多為單發。顯微鏡下瘤細胞呈梭形,胞質豐富,邊界清楚,有縱行的肌原纖維,染色呈深粉色,胞核棒狀,兩端鈍,無間變,無核分裂,瘤細胞聚集成束,成編織狀或漩渦狀排列,在平滑肌纖維間有時有不等量的纖維組織。

發病年齡分布廣泛,高發年齡為30~40歲。好發於女性,約為男性的4倍。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泌尿外科
  • 多發群體:女性
  • 常見病因:發病可能與內分泌因素、炎症刺激或胚原性因素等有關
  • 常見症狀:尿路梗阻症狀、膀胱刺激症狀、腹痛和血尿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

病因

膀胱平滑肌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發病可能與內分泌因素、炎症刺激或胚原性因素等有關。

臨床表現

常見的臨床症狀為尿路梗阻症狀、膀胱刺激症狀、腹痛和血尿,少數患者無任何臨床症狀。臨床表現與腫瘤類型和發生部位、腫瘤大小有關。黏膜下型以血尿為主要表現,腫瘤較大或位於尿道內口附近時,可表現為尿頻、排尿困難甚至可因腫瘤阻塞尿道或從尿道脫出而發生急性尿瀦留。壁間型腫瘤早期無症狀,腫瘤較大時突入膀胱腔亦可致血尿尿頻排尿困難。漿膜下型腫瘤常無症狀。

檢查

B超和CT/MRI結合膀胱鏡檢查是術前診斷膀胱平滑肌瘤的主要手段。
B超檢查顯示腫瘤多表現為界清、均一的低回聲實質性腫塊,表面膀胱黏膜為強回聲。CT一般表現為軟組織密度影,CT值約30Hu左右,密度均勻,邊緣光滑,增強後均有不同程度強化。MRI檢查膀胱平滑肌瘤的特點是瘤體多為圓形或卵圓形,形態規則,少數呈分葉狀,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無侵襲表現。腫瘤T2WI呈低信號,T1WI呈等信號,與盆壁肌肉信號基本一致。增強後有較為均勻一致不同程度度強化。
膀胱鏡檢查可見被覆正常膀胱黏膜的膀胱壁內腫塊,但當腫瘤表面黏膜形成潰瘍或糜爛時,容易誤診為惡性腫瘤,需結合影像學檢查。
術前細針穿刺活檢或術中冰凍切片可以幫助明確診斷。確診需術後病理檢查。

治療

對較小、無症狀的平滑肌瘤患者可暫不手術,嚴密隨訪。由於膀胱平滑肌瘤一般有包膜,膀胱部分切除術、腫瘤剜除術及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是常用的術式。腫瘤剜除術及膀胱部分切除術適用於較大的廣基腫瘤。TURBt一般適合於較小或有蒂的腫瘤。膀胱平滑肌瘤術後預後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