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介紹
梭狀芽孢桿菌存在於正常人的消化道,患者接受抗菌藥物治療後該菌異常增殖,故屬內源性感染,但該菌亦存在於醫院環境中,醫務人員手上亦可攜帶本菌,因此亦可通過糞-口途徑,以接觸傳播方式而發病,造成外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艱難梭菌腸炎多系醫院內感染,幾乎所有抗菌藥物均可誘發本病。人群中發病率極低。發病者絕大多數為老年人。
疾病預防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物和飲水被污染。冷藏食品應加熱煮沸處理後才能食用。避免與病人和有病的動物接觸。
併發症
電解質紊亂
重症患者可合併電解質紊亂、休克、DIC、低蛋白血症、腸出血、腸穿孔以及膿腫、血管栓塞、中毒性巨結腸等,偶有多發性關節炎。
常見症狀
粘液便黃色蛋花樣稀便腹痛發燒便血
約1/2~2/3 的患者發生於抗菌藥物治療後4 天內。按病情分輕、中、重型。
1、輕型:每天稀便3~4 次,黃綠色黏液便,大便可有膿細胞,隱血試驗陽性,可伴發熱和腹痛。腸鏡檢查見腸黏膜正常或輕度水腫,有典型米粒狀隆起,擦之即脫落,露出潰瘍。停用抗菌藥物數天症狀即緩解。
2、中型(典型):腹瀉每天10 余次,大便呈蛋花樣,有假膜和血便,伴發熱和腹痛。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增加,血清α1-球蛋白升高,血清鉀、鈉和白蛋白降低。
3、重型:腹瀉每天20 余次,大便量多,奇臭,常有血便,假膜呈大片或管狀。發熱和毒血症表現較重,短期內出現低蛋白血症。常因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DIC、腸出血或腸穿孔而陷入危重狀態,預後較差。
疾病檢查
1、血象:多數患者白細胞計數升高,可高達60×109/L,中性粒細胞增加。
2、大便塗片檢查可見白細胞,革蘭染色可見大量陽性桿菌,採用CCFA 培養基則85%患者的糞便中可分離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並可用生化試驗或氣-液相色譜加以鑑定。
3、組織培養:可檢出糞便中低至10pg 的細胞B 毒素。此法需細胞培養設備。
4、近年採用的ELISA方法能檢測在100~1000pg 水平的A 毒素或B 毒素,快速、正確、敏感和經濟。
診斷鑑別
服用抗菌藥物後出現典型臨床表現者即應考慮本病,特別是對老年人更應提高警惕。有假膜排出的典型病例停用抗菌藥物或加服萬古黴素治療後病情好轉者,有助於本病的診斷。對輕型病例,明確臨床診斷的最好方法是結腸鏡檢查,應仔細觀察各部位黏膜,因為隆起的黃色小斑塊易碎,並可被充血、黏液、糞渣所掩蓋。病原體培養及毒素檢測對診斷有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治療方式
初步診斷後應立即停用抗菌藥物,如病情需要則應該用很少誘發本病的抗菌藥物。輕症病例停用抗菌藥物後可自愈。病情較重,大便中有假膜者則宜用萬古黴素,500~2000mg/d,分4 次口服。甲硝唑適用於缺乏萬古黴素或萬古黴素治療後的復發病例,用法:600~1200mg/d,分2~3 次口服,療程均為7~10 天。
疾病護理
1、避免受涼,控制情緒外,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發作期、緩解期不能進食豆類及豆製品,麥類及麵製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捲心菜、花生、瓜子等易產氣食物。因為一旦進食,胃腸道內氣體增多,胃腸動力受到影響,即可誘發本病,甚至加劇症狀。
2、柿子、石榴、蘋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膠成分,均有收斂止瀉作用。
3、患者平常應加強鍛鍊,如打太極拳,以強腰壯腎,增強體質。
4、注意腹部保暖。
飲食保健
避免緊張勞累熬夜等等可那會引起代謝紊亂的一些情況,對腹痛、腹瀉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飲食,適當減少飲食中的纖維素成份,像韭菜、芹菜、蒜苔等,要用少渣飲食, 宜多進食溫、軟、易消化的食物,如面片湯、小米粥等,忌暴飲暴食以及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戒除菸酒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