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變性小關節損傷性骨關節炎

因退行性改變波及到腰椎後方小關節的一部或全部,呈損傷性骨關節炎反應,並產生腰腿痛症狀者,稱為腰椎退變性小關節損傷性骨關節炎。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腰椎
  • 常見病因:由小關節本身的退行性改變所致;也可繼發於雙側關節突不對稱、腰椎間盤退變或腰椎間盤突出後
  • 常見症狀:腰痛,根性症狀,牽涉痛症狀,固定性壓痛,叩擊痛及傳導痛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由小關節本身的退行性改變所致;也可繼發於雙側關節突不對稱、腰椎間盤退變或腰椎間盤突出後。

臨床表現

1.症狀
(1)腰痛 為持續性鈍痛或酸痛,活動後加重。急性發作時,腰部可僵直,一般無腰部活動障礙。
(2)根性症狀 當神經根受到小關節突增生肥大部分刺激時,可發生下肢放射痛,呈現神經根性症狀。
(3)牽涉痛症狀 小關節突通常受神經背內側支支配,關節產生退變至小關節突不穩、局部增生。下腰椎的小關節突骨關節炎通常會擴散到腰骶部、大腿外側,有時甚至到小腿,有些同時會產生麻木症狀。但沒有明確的定位體徵。
2.體徵
小關節處有固定性壓痛,壓痛點深在,有叩擊痛及傳導痛。急性發作時,腰椎生理彎曲可消失,腰椎棘突排列不齊,患椎棘突間距離增大,在此處加壓,可出現一凹陷。

檢查

1.X線攝片
需攝腰椎正、側位及左、右45°斜位X線片。早期可無明顯陽性發現;後期,患處的關節突增生、小關節面硬化、上關節突向上突出並有骨贅形成,呈現肥大性改變。由於小關節周邊骨贅形成,可使椎間孔變小。
2.體層攝片及CT檢查
(1)體層攝影 可能顯示小關節的狹窄及骨贅形成等改變。
(2)CT檢查 可清晰地顯示出小關節病變的程度及其與神經根管、椎管之間的解剖關係。

診斷

1.臨床表現
如前述的臨床症狀與局部體徵。
2.局部封閉試驗
以1%普魯卡因,用心內注射針注入到病變小關節周圍,如果在10分鐘後腰痛症狀減輕或消失,則為陽性,有助於對本病的診斷。
3.影像學所見
依據X線平片、體層攝片或CT片的表現協助診斷。

治療

目前為止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根治腰椎退變性疾患。所有的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都只能是起到對症減輕症狀,有時可能會起到延緩疾病進展的作用。
1.非手術治療
(1)臥床休息 急性期應當臥床休息1~3周。
(2)理療 可選用超短波、微波、頻譜等多種物理治療
(3)局部保護 配戴腰圍或支架。
(4)腰背肌鍛鍊 為增強骶棘肌,可採用“飛燕式”方法訓練,每次50下,每天3次。鍛鍊時,患者俯臥於木板床,雙手置於臀部,同時挺胸仰頸及雙下肢呈伸直抬起,此時僅腹部與床面相接觸,然後復原。
(5)藥物 疼痛明顯者可口服止痛藥,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等
2.手術療法
(1)嚴重腰、骶部疼痛,影響生活。可以選用手術治療。可選用微創治療,即經皮脊柱內窺鏡PELD技術,行神經背側支射頻消融術。手術後腰骶部疼痛緩解情況通常與術前腰椎小關節突局部封閉後效果一致。
(2)如果同時合併椎間孔或側隱窩狹窄,刺激出行神經根,產生根性刺激症狀,腿痛嚴重;或出現神經根麻痹。建議採用神經根管減壓手術。目前可以選用的手術方案比較多。可以採用微創的經皮脊柱內窺鏡椎間孔成形術、MED通道小切口減壓術、或傳統開放入路的減壓術。
(3)如果同時合併節段不穩或腰椎滑脫,或手術減壓所致的醫源性不穩定,需要同時行固定融合術。目前選用的手術入路方法包括兩大類,傳統開放入路和微創入路技術。融合技術,可以選用橫突間後外側融合技術、椎板間後側融合技術、椎間融合技術等。

預防

1.防治過度勞累;
2.保持正確姿勢:要保持腰背挺直,最好要勞逸結合;
3.保護良好的生活習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