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葉白質切除術

腦葉白質切除術

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是一種切除腦前額葉外皮的連線組織的神經外科手術,亦稱腦白質切除術、腦葉切斷術等。腦白質切除術在1930年~1950年主要被用來醫治一些精神疾病,這亦是世界上第一種精神外科手術。治療客體包括精神分裂症、臨床抑鬱症及部分憂慮紊亂症,還包括一些被人們認為有精神疾病徵象(如喜怒無常、年少輕狂)的人。病人術後很可能患上精神幼稚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葉白質切除術
  • 外文名:lobotomy
  • 類別神經外科手術
  • 簡稱:腦白質切除術
發明者,歷史,標準手術,改進手術,評價,

發明者

腦葉白質切除術的公認發明者是安東尼奧·C.D.A.F.埃加斯-莫尼茲(António Cae-tano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他1874年生於葡萄牙。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畢業,1902年成為教授。以後又任里斯本大學醫學院教授。基於腦前葉切除對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說,實施了腦白質切除法,為此獲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1955年逝世。
莫尼茲曾經注意到,在埃及的木乃伊中,不知道為什麼,有幾具的頭蓋骨上有洞。為此,他仔細查閱了有關資料,得知是治療癲癇病留下的痕跡。另外,有些外傷患者,在極偶然的情況下不得不切除腦前葉的外側面。他發現,這些人手術後比受傷前變得溫順多了。根據這些事實,莫尼茲對那些性格異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嚴重強迫症的患者,實施了腦前葉白質切除手術。經過手術後,這些患者無不變得非常馴良和溫順。這種被人們稱為“腦白質切除法”的手術曾風行一時。1949年,莫尼茲為此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歷史

在19世紀末期,人們就開始嘗試對大腦實施手術以解決精神疾病,手術對象除了人之外,還包括狗、靈長類動物等。但是這一時期的手術沒有引起多少重視。1935年,約翰·富爾頓和卡羅爾·雅克布森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報告,提到他們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減少。這一報告引起了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莫尼斯的興趣,他開始嘗試用類似的方法治療人類的某些重大精神疾病。最初,他嘗試通過向額葉注射酒精的方式摧毀神經纖維,但是不久就發現這種做法也會損害到大腦的其他地方。於是他便開發出了被稱為腦白質切斷器的手術儀器來完成額葉的切除工作。
在精神病外科剛發展起來的時候,也就是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美國有很多人支持腦前葉手術。前葉控制衝動和情緒調節,醫生希望通過切除前葉一舉治癒暴力傾向、焦急暴躁等思想和行為病變,而這確實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對病人和家屬都是一種解脫。科學界對此評價甚高。但當時的手術程式比較粗糙。最關鍵的問題是,醫生們不知道自己在乾什麼,手術效果也無法預測。隨著神經外科的發展和人們對神經生物學的理解不斷深入,醫生對腦科學的知識比以前豐富,新技術的套用也使手術變得更精細。比如,大腦成像技術顯示,強迫症患者的大腦皮層中有一個神經環路的活動比正常人要活躍得多。這一環路連線眼後腦前葉與諸如丘腦等的一些大腦深層基團。如果用外科手段切斷該連線,可能有助於糾正強迫症。這些手段有:大腦埋線(用隨身攜帶的電池作為能量來源刺激大腦細胞)、蒼白球切開術或丘腦腹外側核毀損術,目的是毀損很小一部分致病的神經基團。其中,埋線法沒有損害腦細胞,因而是可以逆轉的。如果手術後發現效果不理想,只要將電流停掉,患者就可以恢復原狀。
當時一份宣傳腦白質切除術的廣告當時一份宣傳腦白質切除術的廣告
1996年的一個研究中,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調查了34名接受腦白質切除術或丘腦腹外側核毀損術的強迫症患者,發現38%的患者在手術後幾個月內就有明顯的好轉。到2002年,他們中的20個人已經基本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標準手術

當實行這一手術時,醫生需要在病人的顱骨兩側各鑽一個小孔,然後將腦白質切斷器從洞中伸入病患腦部,在每側選擇三個位置實施手術。這個儀器的外形就像是一把修長而精緻的螺絲刀,不過它的頭部側面開了口而且沒有尖端。然後醫生需要拉動手柄,開口處的鋼絲在拉動作用下便會凸起,切斷神經纖維。1935年,阿爾梅達·利馬在莫尼斯的指導下完成了第一例這種手術,第二年他們將結果共之於眾。他們所治療的第一批20名病人全部存活了下來,這一手術很快在其他國家也流行起來。1949年,莫尼斯因此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
歷史上使用過的一種腦葉切斷器歷史上使用過的一種腦葉切斷器

改進手術

同莫尼斯一樣,美國醫生沃爾特·弗里曼也參加了1935年的倫敦會議。第二年在看到莫尼斯的報告之後,他開始嘗試實施自己的前腦葉切除手術。起初,他使用的是同莫尼斯一樣的手術方式,很快他就發展出自己的一種更加迅速便利的手術方式。在他的手術中,需要的工具是一個類似於冰錐的錐子和一個榔頭,病人被施以電擊以代替藥物麻醉。手術時將錐子經由眼球上部從眼眶中鑿入腦內,破壞掉相應的神經。這一過程十分迅速,而且某些情況甚至不需要手術室就可以施行。1936年到20世紀五十年代之間,美國大約實施了4萬到5萬例這樣的手術,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
改進後的腦白質切除術改進後的腦白質切除術

評價

現在對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所做出的評價一般都是負面的,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對大腦所實施的手術精度很低,對術後效果的評價也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而且手術對象在經過手術後往往喪失精神衝動,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如《飛越瘋人院》,《1984》將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描述成使人喪失反抗意識的手術。1950年左右所做出的調查表明,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在手術後沒有多少變化,另外三分之一比術前還有所惡化。而這三分之一則變得更為衝動乃至於喪失社會性且更為殘暴,喪失人性。隨著後來藥物治療的發展和其他更精確腦外科手術的發展,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被拋棄,或者被改進以在更精確的條件下用來治療癲癇等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