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細胞

腦膜瘤細胞

腦膜瘤細胞是瘤細胞的一種,一般發生在蛛網膜內皮細胞,增生異常,比較常見,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後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膜瘤細胞
  • 屬性:瘤細胞
  • 對象:蛛網膜內
  • 對應:增生異常
腦膜瘤,鑑定方法,

腦膜瘤

腦膜瘤細胞
絕大多數細胞都非常微小,超出人的視力極限,觀察細胞必須用顯微鏡。
1677年列文·虎克用自己製造的簡單顯微鏡觀察到動物的“精蟲”時,並不知道這是一個細胞。
1665年羅伯特·胡克提出細胞 在觀察軟木塞的切片時看到軟木中含有一個個小室而以之命名的。其實這些小室並不是活的結構,而是細胞壁所構成的空隙,但細胞這個名詞就此被沿用下來。
1827年貝爾發現哺乳類的卵子,才開始對細胞本身進行認真的觀察。對於研究細胞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的是德國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
1838年描施萊登述了細胞是在一種粘液狀的母質中,經過一種像是結晶樣的過程產生的,並且把植物看作細胞的共同體。在他的啟發下施萬堅信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並指出二者在結構和生長中的一致性。
1867年德國植物學家霍夫邁斯特對植物,施奈德1873年對動物,分別比較詳細地敘述了間接分裂;德國細胞學家弗勒明1882年在發現了染色體的縱分裂之後提出了有絲分裂這一名稱以代替間接分裂,霍伊澤爾描述了在間接分裂時的染色體分布;在他之後,施特拉斯布格把有絲分裂劃分為直到現在還通用的前期、中期、後期、末期;他和其他學者還在植物中觀察到減數分裂,經過進一步研究終於區別出單倍體和雙倍體染色體數目。
與此同時,捷克動物生理學家浦肯野提出原生質的概念;德國動物學家西博爾德斷定原生動物都是單細胞的。德國病理學家菲爾肖在研究結締組織的基礎上提出“一切細胞來自細胞”的名言,並且創立了細胞病理學。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關於細胞結構尤其是細胞核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
1875年德國植物學家施特拉斯布格首先敘述了植物細胞中的著色物體,而且斷定同種植物各自有一定數目的著色物體;1880年巴拉涅茨基描述了著色物體的螺旋狀結構,翌年普菲茨納發現了染色粒,
1888年瓦爾代爾才把核中的著色物體正式命名為染色體
1891年德國學者亨金在昆蟲的精細胞中觀察到 X染色體,
1902年史蒂文斯、威爾遜等發觀了 Y染色體。
1900年重新發現孟德爾的研究成就後,遺傳學研究有力地推動了細胞學的進展。美國遺傳學家和胚胎學家摩爾根研究果蠅的遺傳,發現偶爾出現的白眼個體總是雄性;結合已有的、關於性染色體的知識,解釋了白眼雄性的出現,開始從細胞解釋遺傳現象,遺傳因子可能位於染色體上。細胞學和遺傳學聯繫起來,從遺傳學得到定量的和生理的概念,從細胞學得到定性的、物質的和敘述的概念,逐步產生出細胞遺傳學。
此外,發現了輻射現象、溫度能夠引起果蠅突變之後,因突變的頻率很高更有利於染色體的實驗研究。輻射之後引起的各種突變,包括基因的移位、倒位及缺失等都司在染色體中找到依據。利用突變型與野生型雜交,並且對其後代進行統計處理可以推算出染色體的基因排列圖。廣泛開展的性染色體形態的研究,也為雌雄性別的決定找到細胞學的基礎。
20世紀40年代後,電子顯微鏡得到廣泛使用,標本的包埋、切片一套技術逐漸完善,才有了很大改變。
開始逐漸開展了從生化方面研究細胞各部分的功能的工作,產生了生化細胞學。

鑑定方法

新鮮腦膜瘤組織取自福建協和醫院神經外科25例連續治療的腦膜瘤手術病人,以胰蛋白酶消化法分離細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液進行培養並傳代,顯微鏡下觀察腦膜瘤細胞生長狀況。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對腦膜瘤細胞進行免疫組化鑑定。結果用胰酶消化法培養腦膜瘤細胞,方法簡單,細胞形態典型;EMA、Vimentin表達陽性,鑑定為腦膜瘤細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