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結核瘤

腦結核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結核桿菌後形成的一種肉芽腫樣病變。常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結核。目前我國結核的發病率已大為降低,腦結核瘤的發病率為1.4%,占顱內占位病變4%左右。腦結核瘤可發生於顱內任何部位,位於幕下較幕上者多,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臨床上腦結核瘤分二型:全身型:伴有其他器官活動性結核,如肺、淋巴結甚至全身粟粒樣結核,常伴有結核性腦膜炎,全身情況差,一般預後差。局限型:臨床主要表現為癲癇發作、顱內高壓症狀,此型手術治療效果較好。

基本介紹

  • 別稱:腦內結核肉芽腫
  • 英文名稱:brain tuberculoma
  • 就診科室:神經科
  • 多發群體:兒童和青少年
  • 常見病因: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結核桿菌所致
  • 常見症狀:咯血、咳嗽、發熱、盜汗、消瘦,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等
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臨床表現

1.全身型
(1)咯血、咳嗽、發熱、盜汗、消瘦等結核徵象。
(2)伴骨與關節結核,胸壁與頸淋巴結核慢性膿瘺等表現,或結核性腦膜炎表現。
(3)顱內壓增高徵象及小腦功能失調症狀:病人有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局限性腦損害症狀,眼震、肢體共濟失調等表現。
2.局限型
(1)表現有低熱、盜汗、消瘦、血沉快等結核徵象。
(2)顱內高壓症狀和局限性腦損害症狀,表現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偏癱、失語,癲癇發作,小腦損害症狀如眼震,肢體共濟失調

檢查

1.體檢
檢查視力、視野和眼底。有無偏癱、偏側感覺障礙、失語和小腦體徵。胸部檢查有無異常。
2.檢驗
血沉多增快,結核菌素試驗陰性並不能排除結核球,只表明其可能性小。
3.胸部X線檢查
可見結核灶或胸膜增厚。
4.顱骨X線平片
顱內壓增高徵象外,偶見結核瘤鈣化。但需注意鈣化點常位於顱底且可多發,鈣斑部位不一定是主要病灶所在且無特異性。
5.CT或MRI掃描
可直接顯示病變部位及大小。
6.腰椎穿刺
一般可進行測量壓力,檢查腦脊液白細胞計數和蛋白、糖、氯化物定量等。

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配合輔助檢查多可明確診斷。診斷要點為:有顱外結核病灶史;慢性病容;3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多見;病程多為亞急性;有顱內增高征和局灶性神經系體徵,尤其有癲癇發作。

鑑別診斷

腦結核瘤應與顱內其他感染性疾病和顱內其他占位性病變相鑑別。結核性腦膿腫即使通過CT和MRI檢查,也不能與其他細菌性腦膿腫相鑑別,需要其他檢查協助。

治療

腦結核瘤的治療多主張先採用藥物治療4~8周,再通過CT或MRI複查,若症狀不改善,結核球不縮小,再考慮手術切除。藥物治療抗結核藥物的選擇原則與結核性腦膜炎相同,即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鏈黴素聯合套用,多能獲得理想的療效。
常規治療方案:以異煙肼為主聯合鏈黴素、利福平或乙胺丁醇,或異煙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三聯療法,如經治療後症狀好轉,3個月後可改為異煙肼和乙胺丁醇二聯療法,總療程為1.5~2年。二線抗結核藥物有吡嗪醯胺、對氨基水楊酸、乙硫異煙胺、環絲氨酸、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阿米卡星)等。由於抗結核治療的耐藥情況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而採用3~4個一線藥物聯用或一、二線藥物合用。
在治療過程中個別病例在症狀改善的同時,反而出現病變體積增大,並伴有表淺淋巴結增大,稱為“反常性膨脹”,出現這種情況時治療方案可以不變,只需停用激素,但有時這種情況可持續1年左右。

預後

現代技術的發展,腦結核瘤經抗結核藥物治療大多數可治癒,尤其對位於腦功能區和腦幹部位者藥物治療更為重要。不論哪種手術,術後抗結核藥物治療同樣重要,因此,無論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必須繼續抗結核藥物治療,在總的療程結束後,採用CT或MRI檢查,隨訪6個月,複查病人是否有復發現象。

預防

加強對結核病的防治,對於結核病患者,應採取及時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