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心同治

心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一類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據研究資料表明,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僅排在惡性腫瘤之後列第二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正在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已經呈現顯著提高的趨勢,因此,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成為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心同治
  • 原因:心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
  • 社會背景:我國正在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
  • 地位:成為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
簡介,同治認識,

簡介

趙步長
第一節 現代醫學對腦心同治的認識
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老化現象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動脈硬化中最常見的類型,為冠心病和腦卒中的主要病因。
動脈粥樣硬化是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引起,主要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高脂血症、高血壓、吸菸、糖尿病等。同時,職業、飲食、肥胖、性格、微量元素攝入、遺傳等也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有關。
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可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四肢動脈等,其中冠狀動脈和腦動脈的粥樣硬化所引發的疾病是對生命威脅最大的。冠狀動脈是提供心臟自體血液循環的動脈,它所需的血液供應量很大,約占整個心臟排血量的5%。腦在神經系統中居重要地位,是調節人體各器官功能的樞紐,因此腦的血液供應非常豐富。雖然腦的重量僅占人體重量的2~3%,但它的血液供應量卻占全身供血量的20%,所以心和腦這兩大重要器官對血液的供應量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兩大器官發生血液供應障礙,便會引發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為主)和腦血管疾病(以腦卒中為主)的病因,也是兩類疾病的共同病理變化基礎。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便成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本和基礎,比如在臨床中預防和治療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等,同時採取減肥、戒菸、調整飲食結構等措施,可以認為是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和治療,又對冠心病和腦卒中兩大類疾病同時起到了根本上的治療和預防作用,這正是我們提出腦心同治概念的現代醫學理論依據。

同治認識

第二節 中醫對腦心同治的認識
一、中醫對心與腦生理關係的認識
(一)心主神明
藏象學說認為,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活動中,神志活動由“心”主宰。《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心具有主神志的功能。所謂神,即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它不僅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影響整個人體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靈樞·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指出人能夠接受外來信息並作出相應反應。故《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說明心在五臟整體系統中居統治地位,是人體的調控中樞。《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諸血者,皆屬於心”。意指心除主神明外,尚且具有主血脈的功能。“心藏脈,脈舍神”,“血者,神氣也”。心在人體活動中主神志和主血脈,而且兩者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正因為心具有主血脈的功能,才有了主神志的功能。因此,心主血脈的功能出現異常,也會帶來主神志的功能改變。
(二)腦為元神之府
“腦為元神之府”,語出《本草綱目·二十四卷》“辛夷”條下。李時珍最早明確提出腦與神志活動具有密切關係,其功不可沒。腦居顱內,為髓之海。《靈樞·海論篇》謂:“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從其解剖位置上看,上至於天靈蓋,下至於風府穴,藏於顱腔內。腦的生理功能主要與人體某些運動及頭部某些器官功能有關。清·汪昂在《本草備案》中有“人之記性皆在腦中”的記載。王清任在前人的基礎上對腦的功能有了深層次的認識。《醫林改錯》中記載:“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計之清者,化而為髓,有脊髓上行入腦,名曰腦髓,兩耳通於腦,所聽之聲歸腦;兩目系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腦;鼻通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從而把憶、聽、視、嗅、言等均歸為腦的生理功能。近代學者還提出:“腦為奇恆之府,其功能為藏髓,主領肢體”。以上均表明,祖國傳統醫學對腦的生理功能已有了科學的認識。
(三)心腦共主神明
近代中醫學家結合醫學發展,總結前人經驗,提出心腦共主神明。何廉臣認為:“蓋以腦為元神之府,心為藏神之髒,心主神明,所得乎腦而虛靈不昧,開智識而省人事,具眾理而應萬機”。張錫純則提出:“人之神明,原在心與腦兩處,神明之功用,原心與腦相輔相成”,認為神明有“元神”、“識神”之分,“腦中為元神,心中為識神”,亦有體用之別,“神明之體藏於腦,神明之用發於心”。“神志活動的產生是由腦而達於心,由心而發露於外”。“蓋腦中元神體也,心中識神用也。人慾用其神明,則自腦達心,不用其神明,則仍由心歸腦”。“元神在腦,識神在心,心腦息息相通”,神明往來於心腦之路,腦為統帥,心氣上入於腦,心腦神明貫通,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產生意識思維並支配其相應行為。因心腦共為神明之府,又有血脈相通,故“一處神明傷,則兩處俱傷”。腦之神明傷,可累及於心,心之神明傷,可累及於腦。以上論述明確地闡述了心與腦的生理功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中醫對心與腦異病同治的認識
祖國醫學認為本虛標實、久病入絡是心腦異病同治的病理基礎。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反覆發作,經久難愈,入絡入血等臨床特點,其病程較長,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多為慢性遷延性疾病,均屬絡脈病變。此兩類疾病病因病機較為複雜,但綜合而看,不外乎本虛標實。心腎陽氣虧虛為本,痰濁、瘀血阻滯為標。腎之陽氣為一身陽氣之根本,具有溫煦、鼓動心陽的作用,而心之陽氣則為血液運行之動力,能夠推動、溫煦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若患者年老久病,腎元虧虛,腎陽不足,無力溫養心之陽氣,心陽心氣不振,血脈失於溫養,鼓動無力,必將影響血運,最終致絡脈瘀阻,如王清任所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血液在血管中運行勢必遲緩乃至瘀阻”,形成絡病。瘀血阻滯,氣機不暢,津液運化輸布失常,進而內聲痰濁,痰瘀久留,互結而阻於絡脈,使病情更加複雜。心腎陽虛,痰濁瘀血阻滯心絡,痹遏胸陽,心失所養,發為胸痹、心悸,出現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等臨床表現。腎陽虧虛,腦失溫養;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兼之瘀血阻絡,腦絡不暢,清竅失養,則出現眩暈、耳鳴等腦供血不足的症狀。故久病入絡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最終病理轉歸,而因虛致實,痰瘀互結,絡脈瘀阻則是該兩類疾病共同的發病機制,其實質是虛、瘀、痰並存,其中絡虛是心腦血管疾病產生的始動因素,並由此導致絡病經久難愈,漸成痼疾。病久入絡,不僅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象,更是疾病的一種演變規律,包含有具體的病邪、病性、病位等內容,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它表明多種病症發展到一定階段均存在絡脈病變,此即是多種疾病的基礎病變和發展總趨勢之一,也是許多疑難疾病在“入絡”階段異病同治的病理基礎,由此為腦心同治提供了可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