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觸診

基本介紹

  • 名稱:腎臟觸診
  • 所屬分類:特殊檢查
正常值,臨床意義,注意事項,檢查過程,相關疾病,相關症狀,

正常值

正常情況下,腎臟一般不易觸及,有時可觸到右腎下極。身材瘦長者,腎下垂、遊走腎或腎代償性增大時,腎較易觸到。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一、觸及腎臟時的可能病變:正常腎不易觸及。能觸及的腎可能為腎下垂、遊走腎、腎腫大或腫塊。  (1) 腎下垂及遊走腎:在深吸氣時能觸到1/2以上的腎即為腎下垂。有時右側腎下垂易誤認為肝腫大,左側腎下垂易誤認為脾腫大,應注意鑑別。如腎下垂明顯並能在腹腔各個方向移動時稱為遊走腎。  (2) 腎腫大:見於腎盂積水或積膿、腎腫瘤、多囊腎等。當腎盂積水或積膿時,腎的質地柔軟而富有彈性,有時有波動感。多囊腎時為不規則形增大,有囊性感。腎腫瘤則表面不平,質地堅硬。腎腫大的特徵如下:  ① 腎腫大的外形仍保持腎形,即駝背的外緣和鈍圓的上下極。既無脾切跡,也無銳利的舌形邊緣。  ② 腎前方皆為腸管,故其前方叩診為鼓音。肝、膽囊及脾表面與腹壁間無腸管,故表面叩診為濁音。  ③ 在腰背部,腎濁音區向內延及脊柱濁音區;腎濁音區向外,與脾或卵巢囊腫濁音區間,隔有一條縱行的狹長的結腸鼓音區。  ④ 腎腫大除向前向下發展外,特點是向外側即腰部發展,使正常人所具有的腰部凹陷曲線消失或外突。其他臟器腫塊都少有此特點。  ⑤ 右腎腫大有時可向上發展,頂向右膈穹窿,引起肝臟旋轉,即肝後緣上升,肝前下緣下降,而覆蓋於右腎的前方。  ⑥ 腫大的腎能隨呼吸運動而上下移動,也可稍被推動,除非因炎症等浸潤而固定。  ⑦ 在腹前部,右腎濁音區與肝濁音區間隔以結腸鼓音區。  ⑧ 腫大的腎及盆腔內來的腫塊,與季肋之間的空隙仍存在,且可伸入手指。而肝、膽囊、牌之腫大或腫塊,與季助間無間隙存在。  ⑨ 腎腫大多為向下發展,但罕見達髂窩(除非巨大腎盂積水和包蟲囊腫),更不會伸入盆內。相反,盆內腫塊為自盆內向上發展,在肛門或陰道指診時,仍可觸及其盆內部分。  二、當腎和尿路有炎症或其他疾病時,可在一些部位出現壓痛點。常用的有:  (1) 季肋點(前腎點):在兩側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點處,右側位置稍低,相當於腎盂位置  (2) 上輸尿管點:在臍水平線上腹直肌外緣 (3) 中輸尿管點:在骼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緣,相當於輸尿管第二狹窄處  (4) 肋脊點:背部第12肋骨與脊柱的夾角(肋脊角)的頂點  (5) 肋腰點:第12肋骨與腰肌外緣的夾角(肋腰角)頂點,當腎或輸尿管發生病變時,上述壓痛點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壓痛。  需要檢查的人群:常規體檢項目,腹部腎臟異常者。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基本無不適合人群,但心理精神異常者應注意。  檢查時要求:  (1) 為避免被檢查者腹肌緊張,檢查者可先將手掌置於腹壁上,使被檢查者適應片刻,再行觸診檢查 (2) 檢查時可同時與被檢查者交談,轉移其注意力,減少腹肌緊張 (3) 各種觸診手法應結合不同的檢查部位,靈活套用。

檢查過程

觸診方法 腎臟觸診一般採用雙手觸診法,其它方法尚有反擊觸診法、側臥位觸診法、坐位觸診法及浮沉觸診法等:  (1) 雙手觸診法:如觸診右腎時,病人仰臥,兩腿稍屈起,醫生位於病人右側,右手掌放在患者右季肋部肋弓的下方,左手掌頂住病人右後腰部。隨著病人呼吸運動將右手逐漸壓向腹腔深部,同時用左手將後腹壁頂向前方,當兩手相互配合觸診時即可觸及腎臟。如未觸到,讓病人深吸氣,使腎臟下降,如果腎臟大部分能被觸知,則可以將其在兩手間夾住,有時僅能觸及腎臟下極。  (2) 反擊觸診法:用雙手觸診時,腹部上的手深按住腫塊不動,在後腰部的手有節律地向前衝擊,則在腹部的手可有硬而有彈性的腎臟衝動的感覺。  (3) 側臥位觸診法:病人側臥,上面的腿屈曲,下面的腿伸直,檢查者觸診手法同上,當病人深吸氣時,兩手相對觸診。  (4) 坐位觸診法:病人坐在靠背椅上,腹肌放鬆,雙手抱肩。檢查者一手握住腰部,以拇指頂住下垂腎的上極,另一手進行觸診。  (5) 浮沉觸診法:病人站立位或坐位。檢查者一手置於其腹部,另一手置於腰部,當腰部之手突然上抬時,腹部之手感覺有腫塊衝動。此法適用於未發生粘連的腎盂積膿性腫塊。

相關疾病

實體腫瘤的腎臟損害,免疫介導性腎臟病

相關症狀

左腰部壓痛,右腰部壓痛,毛根鬆動,嗜食醇酒厚味,精枯髓竭,遺精滑泄,壓痛,腎臟縮小,腎臟破裂,腎臟受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