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名詞。指足太陰脾經穴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脾經穴位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足太陰脾經穴位
針灸學名詞。指足太陰脾經穴位。
針灸學名詞。指足太陰脾經穴位。中醫解讀脾經穴位,即足太陰脾經穴位,共21個,分別為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其中11...
②指推拿穴位名。概念 ①指足太陰脾經。②推拿穴位名,位於拇指遠端的指腹面或拇指橈側緣。中醫解讀 一、足太陰脾經 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
歸屬於足太陰脾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述,足太陰脾經所屬穴計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二十一穴。循行 ①起始於大趾末端(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
足太陰脾經之滎穴。大都(手),經外奇穴名,現稱八邪。為八邪穴之一。位於手大指次指之間,當赤白肉際處,微握拳取之,左右計2穴,主治頭風牙痛。是穴位診斷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痔瘡的定性定位穴之一。一般針0.3-0.5寸;可灸。出《奇效良方》相關論述 《靈樞·本輸》:“溜於大都。”《針灸大成》:...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指十二經所統屬的腧穴。據《針灸逢源》所載手太陰肺經11穴,手陽明大腸經20穴,足陽明胃經45穴,足太陰脾經21穴,手少陰心經9穴,手太陽小腸經19穴,足太陽膀胱經67穴,足少陰腎經27穴,手厥陰心包經9穴,手少陽三焦經23穴,足少陽膽經44穴,足厥陰肝經14穴,共309穴。解讀 “十二經穴”...
命關為脾經食竇穴的經穴別名。命關為小兒按摩、診斷用穴。小三關之一,在食指末節的掌側橫紋部。主治小兒驚風。推之可通行血氣,發汗解表,亦可點刺出血。指紋透達食指第三節為命關,表示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故名。相關論述 《扁鵲心書》:“命關二穴,在肋下宛中,舉臂取之,對中脘向乳,三角取之。此...
十二井穴,由十二經的井穴組成,均位於四肢末端。即少商(肺經)、中沖(心包經)、少沖(心經)、商陽(大腸經)、關沖(三焦經)、少澤(小腸經)、隱白(脾經)、大敦(肝經)、湧泉(腎經)、厲兌(胃經)、足竅陰(膽經)、至陰(膀胱經)。主要用於熱性病的急救,主治一切痧暑急症、中風卒倒,人事不省...
①指五臟之一,與胃相表里,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供應各方面的需要,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②指推拿穴位名。概念 ①五臟之一,位於中焦,居膈之下,與胃相表里。②推拿穴位名,脾經。中醫解讀 一、五臟之一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脾的主要生理...
舌針穴位,針灸學術語,是指舌針療法所刺激的舌體上的特定部位。共24穴。1、心穴(舌尖部),主治心經相應疾病。2、肺穴(心穴兩旁0.3寸處),主治肺經相應疾病。3、胃穴(舌面中央,心穴後l寸),主治胃經相應疾病。4、脾穴(胃穴旁開0.4寸),主治脾經相應疾病。5、膽穴(胃穴旁開0.8寸),主治...
通過一定的穴位艾灸,能使人體產生一種溫和灼熱的感覺。利用這種熱力的作用,透入人體肌膚而產生的刺激,能促使血液循環通暢而起到治病和保健之功效。艾葉性溫,有溫經散寒之作用;艾味芳香,有開毛竅,透肌膚作用;艾能溫通十二經脈,通過艾灸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穴點陣圖解 手上穴位 一、穴位:脾經(脾...
取定穴位時,可採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詳見此足底穴點陣圖相關圖示)解釋 太白穴名意指脾經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
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其循行為從足走胸腹。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共有21穴,左右共42穴。循行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1,過核骨2後,上內踝前廉3,上腨4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5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6,...
一、脾經。位置:拇指末節螺紋面。亦稱脾土。操作:旋推或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邊緣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在拇指正面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統稱推脾經。套用: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廋、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證。清脾經能清熱...
太陰脈指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在足大趾與足陽明胃經銜接,聯繫的臟腑器官有咽、舌,屬脾,絡胃,注心中,在胸部與手少陰心經相接。絡脈從本經分出,走向足陽明經,進入腹腔,聯絡腸胃。經別結於咽,貫舌本。經筋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散於胸中。首穴是隱白,末穴是大包,左右各21穴。中醫...
公孫,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沖脈。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及跗內側動脈。主治胃痛,嘔吐,腸鳴,腹痛,泄瀉,痢疾,腹脹,食不化,腳氣等。直刺0.6—1.2寸。名稱釋義 1)公孫。公孫,...
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主治婦科病,血熱性皮膚病,膝股內側痛。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名稱釋義 (1)血海。血,受熱變成的紅色液體也。海,大也。該穴名...
腹哀穴 腹哀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太陰脾經。腹哀穴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解剖 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八肋間神經。[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配合] 配氣海治腸鳴。[陰作] 直刺1~1.5寸。[附註]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常用腧穴之一,為足三陰經(肝、脾、腎)的交會穴,出自於《針灸甲乙經》。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常拔此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對治療內分泌失調,防治現代文明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顯著。直刺1~1.5寸,孕婦禁針。名稱釋義 (1)三陰交...
1 五經指五臟的經脈,即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素問·經脈別論》:“水精四布,五經並行”。2 推拿穴位名,出陳氏《小兒按摩經》。即脾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五穴,分別位於第一至五指遠端的指腹上。《幼科推拿秘書·推拿手法》:“五經者,五指頭之經絡也。...
經穴分類名。見《針經指南》。又稱流注八穴、交經八穴等。是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八個穴位。脾經的公孫(通沖脈)、心包經的內關(通陰維脈)、小腸經的後溪(通督脈)、膀胱經的申脈(通陽蹻脈)、膽經的足臨泣(通帶脈)、三焦經的外關(通陽維脈)、肺經的列缺(通任脈)、腎經的照海(通陰...
腹結穴 腹結穴是指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太陰脾經,主治腹痛,泄瀉,疝氣。[定位] 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解剖] 在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主治] 腹痛,泄瀉,疝氣。[配伍] 配氣海、天樞治腹痛。[刺灸法] 直刺1~2寸。
八脈八穴是經穴分類名,出自《針經指南》,又稱流注八穴交經八穴、八脈交會八穴等。是四肢部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8個穴位。即脾經的公孫(通沖脈)、心包經的內關(通陰維脈)、小腸經的後溪(通督脈)、膀胱經的申脈(通陽躋脈)、膽經的足臨泣(通帶脈)、三焦經的外關(通陽維脈)、肺經的列缺(通...
府舍穴是中醫針灸穴位之一,位於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歸屬足太陰脾經,針灸之可治腹痛,疝氣,積聚。[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解剖] 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外側,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內斜肌下部,...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徵。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足三陰經,為足太陰脾經(21穴);足少陰腎經(27穴);足厥陰肝經(14穴)。分別簡稱為脾經、腎經、肝經。手三陽經,為手太陽小腸經(19穴);手少陽三焦經(23穴);手陽明大腸經(20穴)。分別簡稱為小腸經、三焦經、大腸經。足三陽經,為足太陽膀胱經(67穴);足少陽膽經(44穴);足陽明胃經(45穴...
上三陰交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哈爾濱中醫》。位於小腿脛側面,內踝上緣3.5寸,脛骨內側緣後凹陷處,即脾經三陰交穴上0.5寸,左右計2穴。主治急性細菌性痢疾等。直刺0.3-0.5寸。定位 位於小腿脛側面,內踝上緣3.5寸,脛骨內側緣後凹陷處,即脾經三陰交穴上0.5寸,左右計2穴。主治 急性細菌性痢疾等。操...
脾經隱白、肝經大敦,腎經湧泉,胃經厲兌,膽經足竅陰,膀胱經至陰。以上六井穴在足趾末端,兩側共十二穴,又稱足十二井。十二井穴主治發熱、昏迷、休克、心胸煩悶等症,因此臨床多用於急救。近年來經絡研究中亦多用於“經絡測定。”中醫套用 十二井穴位置及主治 1、手太陰肺經之井穴—少商 定位:在於拇指末節橈側...
脾胃是指脾經和胃經。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後天之本。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疾病簡介 中醫中的脾胃,是指脾經和胃經。脾胃 pí wèi ㄆㄧˊ ㄨㄟˋ(1...
如足太陰脾經穴公孫通沖脈,故公孫穴能治足太陰經病,又能治沖脈病;手太陰肺經穴列缺通任脈,故列缺穴能治手太陰經病,又能治任脈病等。八脈交經八穴,臨床上常採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孫穴配上肢內關穴治療胃、心、胸部病症;上肢列缺穴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病等。此外,上述八穴尚可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