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惡

脾惡指外科瘡瘍疾病所見的七種惡候之一,臨床常見形容消瘦,瘡陷膿臭,不思飲食,納藥嘔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脾惡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外科正宗》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外科瘡瘍疾病所見的七種惡候之一。

解讀

中醫外科之五善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善證。七惡為心惡、肝惡、脾惡、肺惡、腎惡,以及臟腑衰敗,氣血衰竭等見於臨床之七種惡候。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云:“癰疽證候,善惡逆從,不可不辨”。所謂“善惡逆從”是根據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情況,概括總結出來的四個方面的辨證要點。中醫臨證時往往要通過善惡、順逆來判斷疾病預後、轉歸。五善七惡之說,最初萌芽於《內經》。北宋的《太平聖惠方》繼承歷代醫家的經驗,加以歸納總結,最早創立了五善七惡學說。《外科正宗》始創五善七惡配合五臟之說,所言善惡,與瘍科症狀吻合,條理清楚,易學易懂,故沿用至今。脾惡為外科瘡瘍疾病所見的七種惡候之一,臨床常見形容消瘦,瘡陷膿臭,不思飲食,納藥嘔吐。是因人體感邪後,由於正氣虛弱,氣血不充,在正邪鬥爭中正不勝邪,而以病邪占優勢地位,這種病證難於治癒,預後不良,故稱為惡證。

中醫套用

五善七惡之說為瘍科辨證的特點之一,並為歷代瘍醫視為判斷疾病轉歸的關鍵。如《證治準繩·瘍醫》謂:“五善見三便瘥,七惡見四則危。”《醫宗金鑒》亦云:“五善為順七惡逆,見三見四死分明。”但臨床上也可見雖為惡證,但診治正確,用藥得當而治癒的,故其說可供參考而不可拘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