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胸天牛

脊胸天牛

昆蟲名,為鞘翅目,天牛科(Cerambycidae)。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四川、雲南等地。寄主有芒果、腰果、人面子等。幼蟲鑽蛀枝條和樹幹,使枝條幹枯,颳大風時常造成斷枝或樹幹倒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脊胸天牛
  • 拉丁學名:Rhytidodera bowrinii white
  • 別稱:波氏脊胸天牛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天牛科 Cerambycidae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四川、雲南等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25—35毫米,寬5—8毫米,褐色至棕褐色,體狹長,兩側平行。前胸前端狹於後端。前胸背板前後端具橫脊,中間具19條隆起的縱脊,脊溝叢生淡黃色的絨毛 。翅面粗糙,並有灰白色的短毛和金黃絨毛組成的長條斑紋,排成斷續的5縱行。體腹面及足密被灰色或灰褐色絨毛。
脊胸天牛成蟲圖脊胸天牛成蟲圖

長圓筒形,長約1毫米,青灰色或黃褐色,表面粗糙,無光澤。

幼蟲

成熟幼蟲體長46—63毫米,圓筒形,乳白色,被稀疏的褐色絨毛。上顎齒形,黑色。前胸背板前緣兩側具褐色絨毛,胸部氣門位於中胸中部,橢圓形。腹部背面成泡狀突起,具2橫溝,橫溝前後側各具乳頭狀突起1列,各列由10—16個突起組成。腹部第1—3節具側盤,第7—9腹節上側片突起明顯,肛門具3個裂片。

長43—47毫米,初黃白色,後變淡黃褐色,將羽化時複眼黑色,脛節端部、跗節和腹部腹面赭紅色。

發生規律

華南年發生1代,跨年完成,部分兩年1代。以幼蟲越冬。成蟲發生時間因地區略有差異。在海南,成蟲出現於3—7月,4—6月是其羽化高峰期;在雲南,6—8月為成蟲羽化盛期。成蟲產卵於枝條、葉面及枝條斷裂或樹縫隙中。卵散產,大多一處一粒,也有多達6—8粒粘結成塊,卵期約10天。幼蟲孵化後大多從枝條木梢的端部侵入,由枝端向下往主幹方向蛀入,蛀至分叉處,往往向上蛀食叉枝的一小段後再返下往主幹方向蛀食,從小枝至乾枝乃至主幹。隧道為簡單的圓筒形,內壁黑色,幼蟲可在其上下活動。被害枝條上每隔一定距離有一排糞孔。幼齡時排糞孔小而密,隨著蟲齡增長,排糞孔漸大而距離逐漸加大。小枝條上的孔洞排出粒狀蟲糞及木屑,疏鬆呈黃白色;大枝幹上蟲糞混著黑色粘稠液體由排糞孔排出,掉落至下方的葉片上或地上,凝結成塊,是此蟲存在的重要標誌。幼蟲鑽蛀的隧道,如在小枝條里,沿樹枝中心向下延伸;如在大枝幹里,則常靠邊材鑽蛀;如枝條側斜,其隧道及排糞孔常在下側方;若枝幹豎直,則各個方向均可被蟲蛀害。不論隧道在枝幹的方向如何,其排糞的分支子隧道一定是向下傾斜,以利排糞和防雨水侵入。幼蟲期260—310天。老熟幼蟲在隧道內築一段長7—10㎝略寬於一般隧道的蛹室化蛹,蛹室兩端常用含碳酸鈣的白色分泌物隔開。蛹期30—50天。成蟲羽化後在蛹室中滯留一段時間(10—30天),而後拓寬排糞孔爬出。通常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白天藏匿於濃密的枝葉叢中。交尾發生在當晚9—10時,經交尾的雌蟲在雄蟲離去數分鐘即開始產卵。每雌蟲一生產卵6—25粒,成蟲壽命13—36天。

防治方法

①清除蟲害枝。每年7月起,逐株檢查芒果樹,發現蟲枝即從最後一個排糞孔下方15cm處剪鋸除蟲害枝,檢查上部分的切口斷面是否有蟲道,如有可用鐵絲刺殺其中可能殘留的幼蟲。
②對已入大枝幹的天牛幼蟲,可用針筒注射80%敵敵畏或38%氯馬乳油原液到最後一個排糞孔。
③對於樹冠已被破壞的重蟲樹,可在收果後重修剪,將病蟲老弱枝全鋸除,只保留主骨枝,同時,加強管理,增施有機肥,促進新枝梢的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