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質貯積病

分型,具體分析,尼曼-皮克二氏病,葡萄苷脂醯鞘氨醇脂質貯積病,酸性脂酶缺乏,神經醯胺酶缺乏,半乳糖脂醯鞘氨醇脂質貯積病,硫腦苷脂脂質貯積病,多種硫酸脂酶缺乏,α-半乳糖苷酶A缺乏,GM2神經節苷脂貯積病,GM1神經節苷脂病,

分型

主要有尼曼-皮克二氏病、葡萄苷脂醯鞘氨醇脂質貯積病、酸性脂酶缺乏、神經醯胺酶缺乏、半乳糖脂醯鞘氨醇脂質貯積病、硫腦苷脂脂質貯積病、多種硫酸脂酶缺乏、α-半乳糖苷酶A缺乏、GM2神經節苷脂貯積病、GM1神經節苷脂病等幾種。

具體分析

尼曼-皮克二氏病

一種脂質代謝缺陷病。多見於猶太人,中國也有報導。先天性的神經鞘髓磷脂酶缺乏,引起網狀組織細胞中神經鞘磷脂積聚,形成典型的尼曼-皮克二氏細胞引起的疾病。又稱神經鞘髓磷脂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尼曼-皮克二氏細胞廣泛存在於脾、肝、骨髓、淋巴結及神經節細胞中。
此病於嬰兒時起病,表現為營養不良,發育遲緩,肝、脾、淋巴結腫大,皮膚及肺有細胞浸潤。神經系統表現失明、耳聾、肌張力減退及僵直等。當骨髓浸潤嚴重時,有中度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此病病情兇惡,患兒多在1~3歲內夭折,少數可存活至青春發育期。
從骨髓片上找到典型的尼曼-皮克二氏細胞即可確診。也可從白細胞或皮膚活檢成纖維細胞培養基中測酶的活性而作出診斷。目前尚無特效治療。   檢查培養的羊水細胞提取液的神經鞘髓磷脂酶活性,也可在產前檢測出患病胎兒。

葡萄苷脂醯鞘氨醇脂質貯積病

1882年P.C.E.戈謝首先描述,又稱戈謝氏病。是最常見的遺傳性糖脂代謝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由於葡萄糖腦苷脂酶活性降低,從白細胞和紅細胞膜來的葡萄糖腦苷脂(即葡萄苷脂醯鞘氨醇)分解代謝受阻,不能分解為葡萄糖及醯基鞘氨醇,沉積於單核吞噬細胞系統(肝、脾、骨髓等臟器)。此病可見於任何年齡,有嬰兒型、幼兒型和成人型。嬰兒型於半歲內起病,病情急,兇惡,初期有肝脾腫大,繼而顱神經和腦幹嚴重受累,兩年內死亡。幼兒型於半歲以後發病,病情呈亞急性,內臟和神經系統皆可受累。成人型為慢性,可於出生後至成年時期內發病,一般不侵犯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為肝脾腫大,四肢骨關節痛,皮膚有棕黃色色素沉著。可因脾梗塞和脾破裂而引起急性腹痛。脾功能亢進可使血小板減少而有出血傾向。
實驗室檢查
表現貧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骨髓、肝脾穿刺活檢,可找到含腦苷脂的網織細胞(戈謝氏細胞)。血液酸性磷酸酶常升高,血漿腦苷脂水平也可升高。
用維生素、肝浸膏治療有一定作用。對巨脾及脾功能亢進者,需手術切脾。靜脈輸入葡萄糖腦苷脂酶的治療方法正在試用中。嬰兒患者多夭折,成人患者可存活多年。
對曾患戈謝氏病孕婦的胎兒或雙親是純合子或雜合子戈謝氏病的胎兒,培養從羊膜腔穿刺獲得的胎兒細胞,測定提取液中的葡萄糖腦苷脂酶,可鑑定胎兒是否有戈謝氏病。

酸性脂酶缺乏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酸性脂酶主要功能是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膽固醇脂,使它們從血漿中被周圍組織清除。此酶缺乏時,膽固醇脂和甘油三酯在身體許多組織中沉積。臨床表現主要有兩種:①沃爾曼氏病。1956年由M.沃爾曼首先描寫。是一種脫髓鞘疾病。主要為嬰兒患病,出生後即表現虛弱、肝脾大、腹瀉、腹脹及其他胃腸道症狀,腎上腺鈣化,智力發育落後,患兒很少能生存到1歲。②膽固醇脂貯積病。較為良性,有時到成年才被診斷。體內脂質廣泛沉積,肝腫大,常有高β-脂蛋白血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很少有腎鈣化。
根據臨床表現及皮膚成纖維細胞、淋巴細胞培養(證明酸性脂酶缺乏)可作診斷。無特效治療方法。

神經醯胺酶缺乏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又稱法伯氏脂肪肉芽腫病。由於酸性神經醯胺酶缺乏,脂醯鞘氨醇在組織中堆積。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和進行性畸形,有皮下結節(關節附近和受壓處尤為顯著)以及進行性聲音嘶啞。這些組織有肉芽腫和充滿脂質的巨噬細胞堆積。脂醯鞘氨醇和神經節苷脂也可堆積在神經元中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肺、心臟、淋巴結也可受累。預後不佳。
用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和白細胞證明酸性神經醯胺酶缺乏,可以確定診斷。雜合子的酸性神經醯胺酶活性約為正常人的一半。檢查培養的羊水細胞,視有無酸性神經醯胺酶缺乏,可進行產前診斷,有優生學意義。本病無特效療法。

半乳糖脂醯鞘氨醇脂質貯積病

又稱球樣細胞腦白質營養不良。1916年K.H.克拉伯首先描述此病,故也稱克拉伯氏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半乳糖腦苷脂β-半乳糖苷酶活性缺乏,半乳糖腦苷脂不能裂解為脂醯鞘氨醇和半乳糖,以致半乳糖腦苷脂堆積在腦及周圍神經等組織中,造成神經系統等病變。也是一種脫髓鞘疾病或神經系統變性病。
臨床症狀常發作於嬰兒出生後約3~6個月,最初對外界刺激激惹,很快進展為嚴重的精神和運動障礙。早期反射亢進,以後弛緩和張力低下。常有失明和耳聾。嬰兒很少能活到第2年。
檢查白細胞、血清和培養的成纖維細胞中半乳糖腦苷脂β-半乳糖苷酶活性,有助於確診。檢查培養的羊水細胞中此酶活性,可作產前診斷,這有優生學意義。本病無特效療法。

硫腦苷脂脂質貯積病

一種遺傳性髓磷脂代謝病。又稱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 (MLD)。神經細胞髓鞘內鞘磷脂消失明顯。由於芳香基硫酸酯酶A活性缺乏,半乳糖硫腦苷脂在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堆積,也可堆積在腎、膀胱等內臟中,形成異染性球形顆粒塊,並大量從尿中排出。
臨床症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最常見於出生後的第2年,常在10歲內死亡。也可於5~7歲發病,偶見於成人時發病。早期表現為步態不穩、精神退化、尿失禁。兒童可有失明、言語能力喪失、四肢輕癱和周圍神經病。成人痴呆是常見的表現,病情可進展緩慢。
通過分析白細胞或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中芳香基硫酸脂酶 A活性可確定診斷。通過檢查培養的羊水細胞中該酶活性,可作產前診斷,這有優生學意義。

多種硫酸脂酶缺乏

少見,臨床表現類似幼兒發病的 MLD,併合並有類似粘多糖貯積病特點。
異染腦白質病不伴有芳香基硫酸脂酶A缺乏  患者有幼兒MLD的臨床表現,但芳香基硫酸脂酶A活性正常。這可能是體內硫腦苷脂水解所必須的激活蛋白缺少所致。
芳香基硫酸脂酶A缺乏不伴異染腦白質病   又稱為假性芳香基硫酸脂酶A缺乏。

α-半乳糖苷酶A缺乏

1898年英國W.安德森及德國J.法布里首先分別描述本病,又稱法布里氏病。是X性聯遺傳病,主要為男性發病。α-半乳糖苷酶缺乏導致神經脂醯鞘氨醇三己糖苷在組織沉積。
男性兒童或青春期發病,臨床表現為四肢疼痛,感覺異常,皮膚、黏膜的血管擴張(血管角質瘤),也可有角膜及晶狀體混濁。隨年齡增長,出現白蛋白尿、低滲尿、淋巴水腫,嚴重腎損害導致高血壓和尿毒症。常死於腎功能衰竭或心、腦血管病。雜合子女性大多有中等水平酶活性,多無症狀,偶有嚴重的像男性病人的臨床表現及特徵性的螺旋樣角膜上皮萎縮(裂隙燈檢查發現)。
檢查血漿、白細胞、淚液中α-半乳糖苷酶A活性可確定診斷。檢查培養的羊水細胞,證明α-半乳糖苷脂酶活性缺乏及XY核型可作出產前診斷,有優生學意義。
小量維持用苯妥英鈉可緩解疼痛,直接補充酶的治療正在探索之中。

GM2神經節苷脂貯積病

GM2神經節苷脂沉積於全身所致,因先天性缺乏氨基己糖苷酶所致。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可分三型:嬰兒型(泰伊-薩克斯二氏病,舊稱家族性黑蒙性白痴)最多見,在德系猶太人和居住在美國路易斯安那的法裔加拿大人中發病率最高。愛爾蘭裔美國人次之。表現失明、進行性痴呆、癱瘓、眼底黃斑區的櫻桃紅點是診斷依據。桑德霍夫氏型除腦外,內臟亦有病理變化,臨床似嬰兒型,確診依賴酶檢查。幼年型表現共濟失調、抽搐和進行性精神運動衰退。

GM1神經節苷脂病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GM1-β-半乳糖苷酶缺乏所致,GM1神經節苷脂沉積於腦灰質、白質及內臟,分Ⅰ、Ⅱ兩型,主要表現肌張力低下、痙攣性癱瘓。Ⅰ型尚有特殊面容,需與粘多糖病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