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疾病名稱,英文名稱,別名,分類,ICD號,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併發症,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相關藥品,
基本介紹
法布里將該疾病的皮膚表現稱為瀰漫性體血管角質瘤,我們現在仍使用這個詞來描述該疾病的皮膚損害。這種X連鎖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半合子的男性,也有許多有關女性患者其他器官受累的報導。本病是一種多器官多系統疾病,包括皮膚病變、神經系統病變、如
無汗症、肢端感覺異常、心血管病變、眼部病變、其他如貧血,淋巴組織增生,肝脾腫大,骨無菌性壞死,肌病及低丙種球蛋白血症等。
Anderson-Fabry綜合徵腎臟受累多出現在20歲後,主要表現為輕度
蛋白尿,偶爾伴隨
血尿,偶見腎病綜合徵和較輕度的高血壓症狀。一般腎功能減退緩慢,患者常於40歲以後發生終末
腎衰,偶爾有嚴重腎小管功能障礙,出現腎性尿崩症、腎小管酸中毒或腎性糖尿。
Anderson-Fabry綜合徵主要為對症及支持療法,特別是在疼痛和發熱期間。主要是針對神經性疼痛、慢性腎功能不全、心臟病變等臨床表現的對症治療。在透析和腎移植技術開展之前,本病死於尿毒症的平均年齡為42歲。由於腎移植治療的開展,心血管病變成為本病主要死因。由於B血型特異性的糖鞘脂的累積,B血型和AB血型的患者臨床表現更為嚴重,且預後較差。
疾病名稱
Anderson-Fabry綜合徵
英文名稱
Fabry disease
別名
Fabry-Anderson病;法布里氏病;費波瑞病;磷脂沉著綜合徵;瀰漫性血管角質瘤;遺傳性營養不良類脂沉積症;alpha-galactosidase A deficiency;Andeson-Fabry disease;angiokeratoma corporis diffusm syndrome;α-半乳糖苷酶A缺乏病;安德森-瀰漫性體血管角質瘤;血管角質瘤綜合徵;Anderson-Fabry綜合徵;Fabry's syndrome;Ruiter-Pompen綜合徵;Sweeley-Klionsky綜合徵;出血性小結節病;弗布利氏綜合徵;弗布利綜合徵;瀰漫性全身血管角質瘤糖脂沉積症;斯-克二氏綜合徵
分類
腎內科 > 遺傳性腎臟病
風濕科 > 遺傳及先天性異常
腫瘤科 > 小兒腫瘤
ICD號
N07.8
流行病學
Anderson-Fabry綜合徵最早由Fabry(1898)報告,並描述了其病理改變及系統性受累的臨床特徵。女性攜帶男性發病。其病態基因來自雜合子母親,僅有少數病例是因新近發生基因突變。女性攜帶者的第2代中,男孩發病的可能性是50%,女孩作為病態基因攜帶者的可能性也是50%。女性攜帶者本身有的在成年之後才出現輕型症狀,如角膜渾濁和皮膚症狀等。患病男性的第2代中,所有女孩都是病態基因攜帶者,所有男孩均正常。發病多見於5~15歲。
Anderson-Fabry綜合徵最常見於白種人,也見於亞洲人,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及黑人發生率只有1/4萬。幾乎所有患者都為正常核型,只有一例患者組型為47,XYY。本病男性發病及病情較女性重;發病年齡在兒童後期到青少年早期,存活期在50歲左右,女性攜帶者可存活至70歲。
病因
Anderson-Fabry綜合徵為性連鎖顯性遺傳疾病,致病基因定位於X染色體長臂中段Xq22.1。因此,半合子男性病情重,而雜合子女性病情表現多樣,多數輕度異常(如僅有角膜環生狀混濁),甚至無症狀,少數重如男性。該基因突變導致α-半乳糖苷酶A(一種溶酶體水解酶)缺乏,使終端α-半乳糖殘基不能從中性糖鞘脂(neutral glycosphingolipid)分子上解離,而使如此的中性糖鞘脂,主要為醯基鞘氨醇三己糖苷(ceramide trihexoside),也有較少的醯基鞘氨醇三己糖苷沉積至體內各器官致病。臨床發現B型或AB血型的Fabry病患者常發病早、病情重,這是因為這兩種血型人群還具有另外兩個糖鞘脂——B和B1糖鞘脂,當α-半乳糖苷酶A缺乏時,它們亦不能解離掉分子終端的α-半乳糖殘基,該B及B1糖鞘脂也一同沉積至器官組織。由於B或AB血型患者比O或A血型患者有更多的糖鞘脂沉積,故病情重。
發病機制
1967年Brady等闡明了Anderson-Fabry綜合徵的生物化學缺陷。他們認為溶酶體酶醯基鞘氨醇己三糖苷酶活性缺陷導致了神經氨醇分解代謝減低,從而導致細胞內神經氨醇半乳糖苷醯基鞘氨醇的沉積。上述細胞內沉積物a末端連線一個半乳糖苷殘基。由於人們對這一特異酶缺陷的認識,現在可以準確地診斷半合子的男性,並可以辨認雜合子女性攜帶者以及在宮內受到影響的胎兒。
現已明確,血管角質瘤綜合綜合徵是一種X連鎖遺傳的疾病,缺陷基因位於X染色體長臂上。半合子中該基因的外顯率很高,酶缺陷的臨床表現既有家族內也有家族間變異。α-半乳糖苷酶的整個基因組序列都已被破譯,而且可以得到足夠長度的cD-NA。不同家族分子排列不同,存在著外顯子突變、基因重排和鹼基對缺失。受影響的半合子男性表現出多系統臨床表現,雜合子的女性則有著不同的臨床表現,也可無症狀,但可找到脂質貯積的證據。
先天性細胞內溶酶體α-半乳糖苷酶缺乏是發生本病的病因。該酶可催化醯基鞘氨醇己三糖苷末端的半乳糖分子裂解,進一步使醯基鞘氨醇己三糖苷被分解利用。該酶缺乏時,病人血及尿中醯基鞘氨醇己三糖苷即增加,並累積在全身中、小血管與組織內,損害器官之構造與功能。正常時神經醯胺三己糖-α-半乳糖苷酶在肝、腎、腦、脾內都存在,而以小腸黏膜中最多,該酶缺乏時使神經醯胺三己糖苷蓄積於體內,後者來自衰老的紅細胞,沉積物主要見於血管內皮和腎。全身血管壁的內皮和平滑肌有糖脂沉積、血管腔狹窄。腎血管和腎小球上皮有糖脂沉積。腦和末梢神經系統也有血管改變,神經元本身也有少量沉積。甚至心肌、肌肉、肝、脾、骨髓、淋巴結、角膜中均有沉積,造成功能障礙。
Anderson-Fabry綜合徵的病理特徵為全身各種組織細胞記憶體在的細胞質包涵體均含有結晶性黏脂物質。在受累的皮膚和黏膜部位,真皮上部有一層上皮細胞和擴張、充滿血凝的小血管,並在各種類型細胞記憶體在包涵體,即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表皮細胞、汗腺上皮細胞和神經膜細胞。包涵體呈PALS,蘇丹黑染色陽性。外面包有一層膜,對酸性磷酸酶呈陽性反應,從而表明包涵體具有溶酶特徵。在電鏡下檢查,包涵體顯示為親水性成層結構,這種結構有的像髓磷脂樣呈同心圓排列,有時可見“斑馬小體”。
腎內的黏脂沉積首先發生於腎小球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亨利襻上皮細胞和遠曲腎小管上皮細胞,以後發生於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和結締組織細胞。在肝實質細胞、庫普弗細胞、脾網狀細胞、心肌細胞都可見有包涵體。在其他系統上皮細胞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網狀內皮系統,也可見有這種包涵體。
神經系統的病理改變主要為血管異常,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內無包涵體,但在自主神經的神經節細胞內可見有包涵體。
臨床表現
Anderson-Fabry綜合徵兒童期或青春期起病,最早為6歲。可有反覆發熱、出汗減少、四肢燒灼樣感覺異常、肢端疼痛和腎功能衰竭,甚至發生腦血管栓塞。皮損主要在下腹、大腿和陰囊部位出現小紅點,呈丘疹樣紫癜。神經系統症狀較多,由於末梢神經、後根、脊髓后角病變而致四肢陣發性燒灼樣疼痛和感覺異常,自主神經系統受累而有陣發性腹痛、嘔吐、腹瀉、少汗、高熱;腦血管壁受累可引起偏癱、失語、抽搐等局灶性症狀;垂體、丘腦下部受累可有內分泌異常。眼部症狀也較多見,有視網膜血管及眼結合膜血管迂曲擴張、角膜混濁、眼瞼水腫,重者視力有影響。腎、心、肺、骨關節可出現相應症狀。
腎臟表現
腎臟受累主要表現為高血壓、血尿、蛋白尿和脂肪尿,50%患者出現水腫。腎小管功能不全如濃縮稀釋、酸化功能等障礙是本病的早期表現。隨病情進展,30%患者在20~40歲最後進入終末期出現腎衰竭,此時腎臟體積變小。如腎血管病變比腎小球病變嚴重可並發腎梗死。腎臟病變是Anderson-Fabry綜合徵發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也是本病常見表現。腎臟病變最常表現為20~30歲間出現的隱匿輕微蛋白尿(0.5~2.0g/24h)。30~50歲常發展至尿毒症伴高血壓,也有患者早在10~20歲發展至終末期腎臟病。一般腎病範圍的蛋白尿不常見。無蛋白尿的患者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可見尿中馬爾他十字或在亮區顯微鏡下發現卵圓形的脂質體,提示存在脂質貯積病的可能。如在尿中發現髓磷脂體可確診法布里病。雜合子(女性)和半合子(男性)患者尿中神經鞘脂的含量比正常人多20~80倍。患者可有輕微的鏡下血尿。由於該疾病以X連鎖的隱性方式傳遞,半合子腎功能衰竭很常見。而雜合子也可發展至終末期腎臟病。
皮膚血管角質瘤
皮膚損害是本病的早期表現,可早至6~9歲時就出現,但多數發生在青春期,發病率約90%,平均發病年齡17歲。皮損為瀰漫性血管角質瘤,即為散在性或成簇的圓形或卵圓形青紅色乃至黑色痣樣小丘疹,其大小為2~4mm不等。系皮膚血管的內皮細胞與平滑肌因鞘糖脂的沉積而弱化後擴張而來,有出血傾向,壓之不退色,較大皮疹可有過度角化。開始主要分布於陰囊、陰莖和大腿內側,以後可發生於臍周、骶部、肘、手指、髖兩側和口腔黏膜。出生時僅可見,以後可擴展成4mm,可高出表面,分布於臍膝之間的所謂“坐浴區”(軀幹下部、臂、股、髖部及會陰處),常兩側對稱。隨年齡增長,角質瘤的數量與面積也增多增大。另一種皮損為分布於腋窩、上胸部和其他部位的毛細血管擴張。個別病例,四肢和胸部可出現結節性紅斑樣皮損,或出現眼眶、足部腫脹。皮膚損害常與疼痛發作同時發生,並有30~40歲後加重及淺表皮膚血管血栓形成傾向。血管角質瘤主要見於男性病人,但亦可見於少數雜合子女性病人。皮損通常不累及面部和眼。
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常
神經系統表現常是本病最早出現的症狀,發病年齡在10歲,最初表現可發生在年僅5歲的小兒,可先於血管角質瘤多年前出現,故兒科醫師對此現象的認識十分必要。
血管角質瘤綜合綜合徵神經系統受損的表現,主要是發作性痙攣掌痛(Fabrys危象)與四肢蟻爬感。Fabrys病患者痙攣掌痛與四肢蟻爬感典型表現是在冷熱、運動、勞動後,手掌和足底間歇發作性刺痛、燒灼痛,向四肢近端放射,嚴重的周期性發作持續數分鐘到數周。呈周期性發作疼痛者為77%,慢性病程者為89%,終身持續者為90%。也可表現為雷諾征、腹痛。隨年齡增長疼痛發作次數減少、程度減輕。誘發因素有發熱、天氣變暖、運動、緊張、飲酒。疼痛程度劇烈時,常伴有疲乏無力、發熱、出汗與血沉增快而誤為風濕。查體無神經系統體徵。
此外,尚有37%患者有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症狀,發病年齡一般大於26歲,表現為腦卒中(占24%),痴呆、被動和壓抑社會交往活動障礙等人格改變(占18%)。腦脊液檢查正常,腦部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可早期發現白質和灰質小的病灶。
自主神經功能受損可以出現少汗或無汗、縮瞳、淚液與涎液減少、陽萎與直立性低血壓等,出現胃腸道症狀者約有69%,表現為餐後發作性腹痛、腹瀉、噁心嘔吐,脂肪不能耐受等,多數患者明顯消瘦。
眼部病變
眼部體徵是Fabrys病具有特徵性變化之一。角膜混濁可見於所有的雜合子和大多數的半合子。患者可表現有晶狀體前部和後部的異常,出現白內障及視網膜血管迂曲、擴張,角膜混濁、角膜漩渦狀沉積物,儘管這不影響視力或視力輕度減退,特別是女性患者70%~80%可以僅表現出該病的眼部體徵,當眼科醫師發現患者角膜變性或者晶狀體的改變時,應該想到Fabrys病,並建議患者去做基因檢查,以便發現該患者的其他家庭成員是否也患有此病。因此,眼科醫師在Fabrys病的診斷中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臟損害
心臟受損常常是Fabrys病患者的死因之一。主要表現為傳導障礙,心肌病,冠狀動脈功能不全或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肌梗死,高血壓(腎臟缺血導致腎素分泌增加),瓣膜與升主動脈退行性病變(二尖瓣脫垂多見)。一般來講,Fabrys病患者溶酶體酶α-半乳糖苷酶A酶活性僅有正常人的1%~17%,如果殘餘酶活性高,患者可以無症狀或僅出現心臟的病變。當引起缺血性心臟病時患者可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骨、關節損害
骨骼變化少見,可出現關節運動受限。肘或腕關節運動受限可引起局部肌肉失用性萎縮。部分病例手指攣縮。急性發作期,多有關節及肌肉疼痛。
性腺發育不良
性慾和生殖力下降,這可能與睪丸受累有關。
其他系統器官
血管角質瘤綜合綜合徵患者除以上臨床表現外,還可以見到進行性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78%);面部出現水腫,嘴唇增厚,唇皺褶增多畸形(56%);此外,部分患者可出現溶血性貧血、淋巴結病、肝脾腫大、骨無菌性壞死、肌病、肺功能減退、免疫功能低下,血小板聚集增強而易發生血栓與栓塞。
併發症
Anderson-Fabry綜合徵的常見併發症有胃腸道病變如餐後上腹不適、早飽感、噁心、嘔吐、腹瀉和腹部痙攣性疼痛、空腸憩室並腸穿孔。如腎血管病變比腎小球病變嚴重可並發腎梗死。其他如心臟損害嚴重者可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死亡。皮膚損害時,有30~40歲後加重及淺表皮膚血管血栓形成傾向。神經系統病變時可並發梅尼埃綜合徵。
實驗室檢查
尿液檢查
常規檢查可見血尿、蛋白尿和脂肪尿,腎小管功能不全如濃縮稀釋、酸化功能障礙等。尿沉渣檢查可見有脂質包涵體的細胞,超微結構檢查發現含有典型包涵體和游離髓磷脂體的完整細胞。仔細鏡檢尿沉渣,常可見內含雙摺光脂質的泡沫樣上皮細胞(此脂質細胞在偏光鏡下形似馬爾他十字架),對本病具有提示意義。
血液生化檢查
血漿、白細胞或成纖維細胞中的α-半乳糖苷酶活性明顯降低。其原理是由於溶酶體酶α-半乳糖苷酶A將醯基鞘氨醇水解為鞘氨醇和一個自由脂肪酸,當缺乏該酶時糖鞘脂在血漿中的濃度和組織中的沉積增多。半合子患者血漿中醯基鞘氨醇三羥化物濃度增高可達正常值3倍,在一些組織中增多可達300倍。
羊膜或絨毛囊穿刺
通過檢測羊水及絨毛中(妊14周時)α-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有助於產前診斷。
輔助檢查
腎活檢病理檢查
光鏡下腎小球髒層上皮細胞(有時還有壁層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及腎小管上皮細胞)增大,含無數空泡,空泡中充滿脂質,偏光鏡下見雙摺光脂質體,形似馬爾他十字架;腎小球壁局灶性增厚,腎小球周圍及間質纖維化。
Anderson-Fabry綜合徵腎小球變化最顯著,石蠟切片顯示腎小球髒層上皮細胞擴大,細胞內空泡形成,空泡通常小而均一,故細胞呈蜂窩狀,胞漿幾乎消失而不宜辨認,壁層上皮細胞受累相對少見,內皮細胞和系膜細胞偶可見到空泡。在早期或較輕的患者,腎小球可無其他異常,隨著病情進展至腎功能衰竭,逐漸進展至腎小球節段性或全球性硬化。在硬化小球仍能發現有空泡形成的細胞,為進展性腎病患者的診斷提供了線索。腎小管有相似空泡細胞,以遠曲小管和亨勒(Henle)襻最為明顯。近曲小管細胞較少受累。動脈及小動脈中有大量空泡細胞。內皮細胞常受累,細胞擴大呈泡沫狀。血管中層平滑肌細胞內有大小不等的空泡。
鋨固定塑膠包埋組織切片用甲苯胺或亞甲藍處理後,可在先前提到的細胞內包涵體的相應部位見到細的暗染的顆粒狀包涵體。這種技術診斷價值更大,尤其是在完全或局灶硬化的腎小球,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辨認受累的間質細胞。
免疫螢光檢查常為陰性。發展至晚期損害的腎小球,如節段性硬化時,可出現IgM、C3和C1q呈節段性或顆粒狀分布於血管壁或系膜區。
電鏡下顯示上述細胞包含無數圓或卵圓形層狀小體(這些小體被稱為“斑馬小體”或“髓鞘脂影”),對本病診斷很有意義。
Anderson-Fabry綜合徵幾乎所有腎臟細胞均可受累,以腎小球毛細血管上皮細胞最甚,受累細胞溶酶體內可見典型的同心圓排列的層板樣異常包涵物,為電子緻密的嗜鋨性層狀小體,由於切面不同可呈太陽光環狀、蠕動的絨毛狀或斑馬紋狀結構。多種細胞胞質內有多種形態擴大的溶酶體,呈洋蔥皮樣、層板樣、緻密實心球狀或空泡狀,因此該病的溶酶體改變亦可呈多樣性。此外,還可有上皮細胞足突融合,基膜灶性增厚等改變。
X線檢查
胸片常見有高血壓心臟病、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徵象。腎盂造影顯示腎功能不良。腸道受侵犯可導致腸黏膜增厚、結腸袋消失。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改變為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如間歇性竇房阻滯、室上性逸搏等。
診斷
Anderson-Fabry綜合徵雖有許多特徵性表現,但臨床誤診10年以上者並不少見。一般來講,Fabrys病患者的發病年齡在兒童晚期或青少年早期,男性發病,女性為攜帶者或輕症患者,B型和AB型血型者發病早且較嚴重。患者平均存活年齡為50歲,女性基因攜帶者的生存年齡較長,約70歲。死因主要是腎衰或心腦血管併發症。
由於Anderson-Fabry綜合徵患者神經醯胺三己糖苷的正常分解代謝所需的溶酶體酶α-半乳糖苷酶A功能缺乏或活力降低,糖鞘脂代謝存在障礙,致使脂質分解代謝過程中神經鞘脂類,主要為腦胺三已糖苷(ceramidetrihexoside,CTH)在全身各種組織中廣泛沉積,如血管內皮與平滑肌的細胞內、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周圍神經系統神經節、皮膚、眼、胃腸道、心臟、腎臟等,因此臨床症狀表現為多系統損害,有時以某一系統症狀為主。通常依據臨床表現、特徵性體徵以及陽性家族史,活檢組織以及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內α-半乳糖苷酶活性低下等明確診斷並不困難。如果臨床表現提示為α-半乳糖苷酶A缺陷,通過測定從外周血分離出來的白細胞中該酶的濃度可助診斷。半合子患者幾乎無酶的活性。如果該酶活性達正常人6%~20%,則可無臨床症狀。在雜合子,該酶活性水平介於正常人和半合子之間。測定白細胞中α-半乳糖苷酶A活性不是辨別攜帶者的敏感方法,辨別攜帶者最好是測定尿中醯基鞘氨醇雙半乳糖化物和三羥化物濃度。測定培養的羊膜細胞α-半乳糖苷酶A水平可進行產前診斷。
只有很少的貯積疾病有與Anderson-Fabry綜合徵一樣的腎臟病變和貯積物的分布。腎小球小管上皮細胞空泡形成無特異性,但包涵體超微結構特點有診斷意義。在考慮為本病且有症狀的男性患者,如包涵體分布廣泛且受累細胞中包涵體數目眾多,尤其是在腎小球的上皮細胞中,應考慮本病診斷。尿沉渣發現含有典型包涵體和游離髓磷脂體的完整細胞,對診斷有重要價值。
產前診斷也很重要,早在妊娠第11周就可根據羊水細胞酶的活性作出診斷。
鑑別診斷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與本病不同之處是皮損略大,數量多,外形極不規則,不波及下半身,也無發作性疼痛和發熱。
Fordyce血管角質瘤
Fordyce血管角質瘤見於30歲以上的男性,皮損局限於陰囊。
岩藻糖苷貯積症
岩藻糖苷貯積症雖然出現血管角質瘤,但起病年齡較小,多有侏儒、智力低下、小腦症狀和肌痙攣。可供鑑別。
疾病早期或症狀不典型時的鑑別
在疾病的早期或症狀不典型時,應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風濕熱臨床較為常見,一般有先期的鏈球菌感染史,抗“O”增高、皮下結節、關節炎及舞蹈病等症狀體徵,抗風濕治療有效。
藥物性眼損害有明確的服藥史,如氯喹可引起與Fabrys病相似的角膜混濁現象。
年輕人出現嚴重的痛性神經病變或有抽風、偏癱、人格與行為改變,伴進行性腎、心血管和腦血管的功能障礙,應想到本病,MRI可早期發現腦損害。
此外,注意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腎小球腎炎和腎小管功能障礙的疾病相鑑別。
治療
Anderson-Fabry綜合徵征尚無根治療法。對10餘歲患兒關節痛和末梢神經痛可用苯妥英鈉緩解。酶補充療法已初步獲得成功,可將從小腸、胎盤和尿中提出的酶給予注射。但目前該療法仍在試驗階段,效果短暫,尚難廣泛套用於臨床。由於正常人尿或胎盤中高度提純的腦胺三己糖分解酶(Ceramidetrihexoside-cleaving enzyme)可使血中腦胺三己糖苷濃度下降,故有人報導輸入正常人血漿或白細胞也有一定療效。地塞米松有助於緩解急性症狀。對於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者,可予對症處理。某些病例經腎移植治療,不僅氮質血症,而且其他症狀也有所減輕,如感覺異常和皮膚損害的減輕。
近年對Anderson-Fabry綜合徵的治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尋求病因治療,但目前還在探索中。至今本病主要為對症及支持療法,特別是在疼痛和發熱期間。主要是針對神經性疼痛、慢性腎功能不全、心臟病變等臨床表現的對症治療。
基因治療和去除酶解物治療
美國生物學評估和研究中心(CBER)2003年批准了Genzyme公司生產的Fabrazyme(agalsidase beta,agalsidase-ß),並用於Fabrys病患者。Fabrazyme是經基因工程制出的α-半乳糖苷酶A,代替了患者體內缺乏脂肪代謝酶。臨床試驗顯示Fabrazyme能通過彌補溶酶體酶的缺陷,啟動積聚的脂質分解,定期清除器官、細胞內的脂肪沉積,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改善心臟功能和穩定腎功能,但仍不能逆轉已存在的腎臟損害。儘管Fabrazyme在美國剛被批准,但它在歐洲的套用已有2年,在對58人的研究中,每2周靜脈用藥1次,可明顯清除2/3患者腎臟和其他組織的脂肪積聚,患者疼痛症狀也有明顯減輕,擺脫了麻醉鎮痛藥,獲得了較好的療效。Fabrazyme的有效性研究和最終是否對患者有益,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因Fabrazyme有一些嚴重的副作用,包括疼痛的輸液反應和變態反應。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提醒在患者輸液時應仔細監測注意臨床副反應。其他提高酶活性的方法包括:如輸正常人血漿、移植胎兒肝、血漿置換、輸注白細胞、血小板、胎肝等,效果尚不肯定。
腎移植
進入終末腎衰後可作透析或腎移植對腎衰竭的患者有效。新近發現腎移植後,儘管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並無明顯上升,但在改善患者尿毒症症狀的同時尚改善了全身脂質代謝。有報導在移植腎上又發現糖鞘脂沉積,但此沉積慢而輕微,對移植腎危害不大。由於移植腎提供了α-半乳糖苷酶,部分患者移植後腎外表現有所改善。
對Anderson-Fabry綜合徵腎移植患者要多加注意,因其常有不可預期的高死亡率(1年和5年的死亡率分別為43%,47%);這多是由於膿毒血症所致,現無證據表明Anderson-Fabry綜合徵腎功能衰竭患者的細胞和體液免疫系統與其他尿毒症患者有什麼不同。儘管典型的糖鞘脂包涵體會在移植腎中再次出現,但程度和嚴重性少有臨床意義。
對症治療
對症治療主要是針對神經性疼痛、慢性腎功能不全、心臟病變等臨床表現的對症治療。疼痛對加巴噴丁(Neurontin)、卡馬西平或鴉片類藥物反應差;阿司匹林可套用治療;高血壓可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藥。對脂肪不耐受者,可套用專為脂肪吸收功能障礙者配製的Lipisorb液。此外,活血化瘀的中藥可能對控制本病的症狀有所幫助。
預後
Anderson-Fabry綜合徵反覆進行性發作,最後可導致尿毒症、心力衰竭而死亡。在透析和腎移植技術開展之前,本病死於尿毒症的平均年齡為42歲。由於腎移植治療的開展,心血管病變成為本病主要死因。由於B血型特異性的糖鞘脂的累積,B血型和AB血型的患者臨床表現更為嚴重,且預後較差。
預防
Anderson-Fabry綜合徵目前無有效預防措施,積極對症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並預防早期發生腎衰竭。
1.為了提高人口素質,針對個體,必須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避免遺傳病後代的出生(即實行優生)和遺傳變異的發生及早做婚前檢查、遺傳諮詢、產前檢查和遺傳病的早期治療。
2.正確對待遺傳病、了解發病機率,採取正確的預防、治療措施。
(1)糾正代謝紊亂。
(2)糾正酶活性異常。
相關藥品
磷脂、亞甲藍、加巴噴丁、卡馬西平、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