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肝硬化是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無過量飲酒)肝細胞瀰漫性脂肪變性和脂肪蓄積。如果未經治療,日積月累脂肪大量蓄積,影響自身的血液、氧氣供應及代謝,造成肝細胞腫脹、炎症浸潤及變性壞死,發展至脂肪性肝炎,並漸至肝臟纖維增生,乃至發展成脂肪性肝硬化。這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個階段的最後一個環節,是一種遺傳-環境-代謝應激相關性疾病。脂肪肝患者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一旦發展為肝硬化,其預後不佳。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肝臟
- 常見病因:繼發於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進展而成
- 常見症狀:肝區不適、乏力、食慾減退、腹脹、尿黃、尿少、腹瀉等,面部可見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鞏膜黃染,腹水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近年來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有增多的趨勢。繼發於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也會通過肝纖維化進展為肝硬化,但多為非活動性小結節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隱匿性肝硬化的重要原因。
臨床表現
脂肪性肝硬化與其他類型肝硬化相比無特異性,可有肝區不適、乏力、食慾減退、腹脹、尿黃、尿少、腹瀉等,面部可見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手掌發紅,面色晦暗,鞏膜黃染、腹壁靜脈曲張、腹水、雙下肢水腫,晚期常合併出血、昏迷、感染、腎衰而危及生命,甚至發展成肝癌而死亡。
檢查
1.肝功能檢查
可見血漿蛋白降低、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膽紅素及尿膽原增高、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例倒置等現象。
2.腹部B超
可有門脈高壓的表現。
診斷
1.無飲酒史或飲酒含乙醇量每周小於140g(女性<70g)。
2.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全胃腸外營養、肝豆狀核變性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肝活檢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學診斷標準。
需除外酒精性肝病、慢性C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狀核變性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並需除外藥物(他莫昔芬、胺碘酮、甲胺蝶呤、糖皮質激素)、全胃腸外營養、炎症性腸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庫欣綜合徵以及與先天性胰島素抵抗綜合徵等相關的脂肪肝。
治療
1.基礎治療
制訂合理的能量攝入以及飲食結構調整、中等量有氧運動、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
2.避免加重肝臟損害
防止體重急劇下降、濫用藥物及其他可能誘發肝病惡化的因素。
3.減肥
所有體重超重、內臟性肥胖以及短期內體重增長迅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都需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控制體重、減少腰圍。
4.胰島素增敏劑
合併2型糖尿病、糖耐量損害、空腹血糖增高以及內臟性肥胖者,可考慮套用二甲雙胍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以期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控制血糖。
5.降血脂藥
血脂紊亂經基礎治療和套用減肥、降糖藥物3~6個月以上,仍呈混合性高脂血症或高脂血症合併2個以上危險因素者,需考慮加用貝特類、他汀類或普羅布考等降血脂藥物。
6.針對肝病的藥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肝功能異常、代謝綜合徵、經基礎治療3~6個月仍無效,以及肝活體組織檢查證實為NASH和病程呈慢性進展性經過者,可採用針對肝病的藥物輔助治療,以抗氧化、抗炎、抗纖維化,可依藥物性能以及疾病活動度和病期合理選用多烯磷脂酞膽鹼、維生素E、水飛薊素以及熊去氧膽酸等相關藥物,但不宜同時套用多種藥物。
7.抗肝纖維化治療
近年國內研究,套用黃芪、丹參、促肝細胞生長素等藥物治療肝纖維化和早期肝硬化,取得較好效果。
8.積極防治併發症
肝硬化失代償期併發症較多,可導致嚴重後果。對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水、肝性腦病、並發感染等併發症,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