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霖(新記公司《大公報》創辦人)

胡霖(新記公司《大公報》創辦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胡霖(1889-1949)字政之,以字行。四川成都人。近代著名新聞記者、報業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89
  • 逝世日期:1949
  • 性別:男
簡介,成就,

簡介

胡霖 Hu Lin (1889~1949)
胡政之:開創百年報業“新路徑”
胡霖
字政之,筆名冷觀。屬牛,成都市人,新聞記者,報業家。新記公司《大公報》的創辦人。

成就

胡政之1889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箇舊官僚家庭里。他幼年入私塾受啟蒙教育,後入安徽省高等學堂。在這座學堂里,胡政之接觸了近代西方社會思潮,以及先進的自然科學觀。他讀書十分用功,在少年時代打下了良好的文言文基礎。1906年,17歲的胡政之自費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法律,同時學習了幾種外語。回國後,1912年任上海《大共和日報》及民主圖書公司的日文翻譯。同時自組衡平律師團,執行律師業務。不久出任江蘇高等法院刑庭庭長。1913年任《大共和日報》總編輯,兼中國公學法律教員。1915年任吉林巡按使署秘書長。1916年任內務部參事。王郅隆接辦天津《大公報》後,胡政之任《大公報》經理兼總編輯。在《大公報》的幾位創始人中,胡政之從事新聞工作時間最長,積累的辦報經驗最豐富。他多次採訪世界性的重大新聞,精通評論文章,在1919年1月到6月召開的巴黎和會中,胡政之受王揖唐的委託,以《大公報》記者身份,前住歐洲採訪這次會議。他不僅是到會的唯一中國記者,也是中國記者第一次採訪這樣重大的國際事件。在中國報業史中,可以說他是採訪國際新聞的先驅。1920年胡政之任北京《新社會報》總編。1921年於上海創辦國聞通訊社。1924年胡政之創辦了自己的報紙:《國聞周報》。《國聞周報》是一份綜合性的時事周刊,創刊初期的政論、時評大多由胡政之執筆。直到1937年停刊,《國聞周報》在當時是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高的期刊。胡政之主持的《國聞周報》如同一個搖籃,培養鍛鍊了一大批有才幹的新聞工作者,吸引了許許多多熱心的讀者,團結了文化界、學術界的許多作者。同時正是《國聞周刊》為後來新記公司《大公報》的創立,奠定了人力資源的堅實基礎。1926年,新記《大公報》續刊,胡政之任經理兼副總編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後,胡政之主持《大公報》上海版、香港版、桂林版的出版編輯工作。1941年到重慶管理《大公報》事宜。1942年補缺為國民參政員。1943年為參政會訪英代表團團員。1945年4月,胡政之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成員,赴美國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1946年以社會賢達資格參加舊政協,1948年去香港,恢復《大公報》香港版,又在美國出版英文《大公報紐約雙周》。
胡政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善於交際,在軍閥政客的圈子裡吃得開;除了能說日語、英語外,還能看懂意、德等多國文字的報紙;每次採訪重大新聞,胡政之都要自己寫通訊、拍照片,獨立編排整個版面。同時,胡政之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他更是中國近代報刊史上一位傑出的經營家。他熟悉外國報紙的辦報做法,研究英美早期報紙、通訊社的經驗,立志改革中國的新聞機構。在經營作風上,胡政之眼光遠大,以鐵碗著稱。正是胡政之的一系列做法,《大公報》才得以由一個弱小的嬰兒成長為一個有影響的巨人。胡政之一貫重視發現人才、提拔人才。並以戰略眼光培養後備人才。用人唯賢是他的原則,不稱職的隨時辭退,對有用人才則愛護備至,積極發揮其才能,放手在工作中培養。《大公報》培養出來的新聞記者,可謂群星燦爛。如王文彬、范長江等。他們都是到了《大公報》以後才成名的。如果說這些人是“千里馬”,那么,胡政之便可稱為中國新聞界不常有的“伯樂”。由於胡政之在報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為其設立了專門辭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