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定位
1987年1月,《中國記者》問世。發刊詞中明確提出了融三刊精華於一爐,實行“文字攝影並重,國內國際並重”的編輯方針,在同類刊物中顯示了
獨樹一幟的特色。
90年代初,總結辦刊經驗,《中國記者》提出新聞期刊是“輿論導向之導向”的觀點,得到新聞界的普遍認可。
黨的十五大後,《中國記者》提出“用辦新聞媒體的辦法辦新聞業務刊物”的觀點,得到有關輿論管理部門的肯定和廣大讀者的認同。
在建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中國記者》提出新聞媒介要積極為經濟建設服務,組織一系列溝通媒介與企業的活動,成為企業產品和理念服務社會的高速引擎和巧妙平台。
主要欄目
瞬間
視點
焦點
案例與方法
論壇
專題
特稿
數字媒體
人物故事
攝影
傳媒運作
國際視野
地方
言論信息
發展歷史
《中國記者》的前身《工農兵通訊》創刊於1933年的江西瑞金,是紅中社(新華社的前身)的業務刊物;紅軍長徵到延安後,改為《通訊》。建國後,正式創辦《新聞業務》,1956年起向全國公開發行。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華社將社內三個面向全國的業務刊物(《新聞業務》、《新聞攝影》、《新聞縱橫》)在《新聞業務》的基礎上合而為一,創辦《中國記者》,1987年1月正式出版。
2019年1月,此前多個版本均有入選的《中國記者》被北京大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版)剔除。
專業評價
根據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中國科技情報所等機構對國內1萬多種期刊按130類進行分析、檢索的結果,《中國記者》列“新聞學、新聞事業類核心期刊”第一。該機構是國內唯一的
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和確認機構。
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載與某一學科(或專業)有關的信息較多,且水平較高,能夠反映該學科最新成果和前言動態,受到該專業讀者特別關注的期刊。
新聞學、新聞事業類核心期刊的評定辦法。通過載文量統計、文摘量統計、引文量統計,初選出一批名列前茅的期刊,再根據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載文量、被摘率、影響因子等指標加權進行計算,確定前10位為該領域(學科)核心期刊。
《中國記者》連續三屆(1992年、1996年、1999年)列“新聞學、新聞事業類核心期刊”第一。
2001年2月,《中國記者》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選用為來源期刊。
行業影響
《中國記者》編委會主任由新華通訊社社長李從軍親自擔任,新華社各業務部門負責人擔任編委;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記協領導、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全國31家省、市、自治區黨委機關報以及新民晚報、羊城晚報、今晚報、文匯報四家省級報紙的社長或總編輯是《中國記者》的特邀顧問。
《中國記者》總編輯擔任中國新聞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獎評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