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晚年身影》內容簡介:胡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是民主、科學的倡導者。從北大教授。駐美大使、北大校長、《自由中國》雜誌發行人,到“中央研究院”院長,他一介書生,埋首學術之外,批評時政,奔走外交,積極推動國家科學發展與學術研究,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數令人緬懷的典範人物。《胡適晚年身影》從胡適紀念館珍藏的兩千多張照片中,選出二百餘張,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生動地勾勒出主人翁豐富多彩的一生。
基本介紹
- 書名:胡適晚年身影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5129193
- 作者:楊翠華 龐桂芬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0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胡適晚年身影》主要由四部分組成。“早年掠影”收錄了胡適赴美留學、引領文化思潮、由書生而大使而回歸學術的歷程,是胡適一生最具活力的階段。“羈旅海外”則記錄了胡適寓居美國溫情而平實的“黯淡歲月”,包括與友人的往來、講學與研究,以及與台灣政學兩界的聯繫。“歸根台灣”為《胡適晚年身影》的重心,記錄了胡適晚年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後的哀榮。“親友故舊”則選列了胡適一生中與之交往密切的老師、同學、朋友和同事,為讀者開啟了解胡適的另一扇視窗。
圖書目錄
一 出版說明
二 序言
三 導言
壹 早年掠影
一 赴美留學
二 文化導師
三 書生大使
四 重返學術
貳 羈旅海外
一 美國生活
二 寶島行蹤
叄 歸根台灣
一 日暮紀實
二 身後哀榮
肆 親友故舊
一 家人
二 朋友
圖片索引
二 序言
三 導言
壹 早年掠影
一 赴美留學
二 文化導師
三 書生大使
四 重返學術
貳 羈旅海外
一 美國生活
二 寶島行蹤
叄 歸根台灣
一 日暮紀實
二 身後哀榮
肆 親友故舊
一 家人
二 朋友
圖片索引
序言
每日晨昏走過胡適紀念館側邊的人行道,眼睛總會望到一棟黑瓦平房,掩映在幾株龍柏和斑駁的矮牆裡面,腦中也不禁泛起一代學人胡適先生的削瘦身影。在整個近代中國歷史上,如果要找一個曾引領風騷而仍能燭照未來,曾開啟學術典範而仍能啟迪後代,曾譽滿謗隨而仍足資懷念景仰者,除了胡適,一時半刻之間也還想不到第二個名字。
令人困惑的是,近幾年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在海峽彼岸越來越受重視,卻在此岸逐漸被人遺忘。更令人不解的是,胡適與台灣的淵源非比尋常,他幼時曾追隨擔任地方官的父親到台灣住過近兩年的時間,吃台灣米,飲台灣水,晚年回到睽違六十三年的舊遊之地,更把餘生奉獻給台灣,在短短不到四年時間裡,為奠定台灣人文和科學發展的基礎盡心盡力。他對南港社區與教育的關懷,使得居民在他死後自動為他擺設路祭。我們為什麼越來越記不得這一位與台灣有著如此深厚淵源的學界領袖呢?二十一世紀才開始,但台灣好像已經進入了一個不需要政治、學術和道德典範的時代,每天置身於毫無節制的媒體八卦與流行文化泛濫的偶像崇拜之中,我不由得懷念起以前那個還知道緬懷和欣賞胡適以及類似歷史人物的古早時代。
我懷疑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知道民國初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遑論心存嚮往。當年胡適回響陳獨秀的號召,要為中國尋找和創造一個適合當時需要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倡導民主和科學。儘管八九十年後的今天,仍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兩個名詞蘊涵的精義,但是海峽兩岸的知識分子,有誰敢不禮敬民主的“德先生”和科學的“賽先生”這兩座尊神?這些知識分子不見得懂科學精神,但一定知道胡適楬櫫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八字真言;他們也不見得知道民主與責任或容忍之間的關係,但一定曉得民主是時代潮流,總把“民主”兩字掛在嘴邊。即便我們只著眼於一個人的為人處世,也不能不注意到胡先生尊重個人價值的道德實踐、提攜和獎掖後進的大師風範,以及平易近人、有所不為的道德操守。我曾聽人提及,胡適晚年定居台灣,連奉命監視他言行的安全人員,都受到他的人格感動,不僅不暗中亂打小報告,反而以能追隨左右為莫大榮耀。
近代史研究所幾年前從院裡接管胡適故居及紀念館。我出任近史所所長三年以來,一直很關心紀念館的發展和工作方向。對於胡適先生的道德學問,雖然談不上有任何深入研究,但一直相信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數幾個經得起世變考驗的歷史人物之一,所以每次紀念館楊翠華主任提出關於紀念胡適和推動胡適研究的想法或建議,我總是樂意支持和配合。過去三年以來,近史所一方面在不改變胡適故居原貌的大原則下,繼續把紀念館整修成為更適合一般學生和民眾參觀流連的場所;另一方面繼續整理胡適的有關資料,並將之數位化,為海峽兩岸的胡適研究創造更具吸引力的物質條件。 令我們深感振奮的是,2004年夏秋之交,意外地見證了中國大陸對胡適歷史評價的轉變。胡適是國共內戰後期毛澤東欽點的108名戰犯之一。1953年以後,毛澤東更以清算“資產階級錯誤思想”為名,逐步在全中國掀起彌天蓋地的批判胡適運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為追崇鄉賢,更耗時十年,編輯完成44冊《胡適全集》,並進而取得本所出版授權。2004年9月,安徽教育出版社諸負責人,移駕千里之外的北京,在對胡適一生具有特殊意義的北京大學舉辦新書發表會,胡適紀念館主任楊翠華和我專程前往道賀,並順便參加北京大學二十世紀文化研究中心和本所合辦的胡適研討會。我們到了北京以後,才發現事情有變,北京大學當局原先不聞不問,不知何故,卻在我們抵達前夕,突然轉向,臨時決定出面主辦,不僅商洽另一個重要學術團體讓出預定場地,而且恭請中國大陸學界清望極高的胡適的學生——當時正住在醫院加護病房的九十四歲老先生季羨林前來發表主題演講。胡適頭號思想敵人兼第六十九號內戰戰犯的罪名,並未在這次新書發表會上取消,但幾位國家級領導人的出席,以及他們在會上大談胡適思想對當代中國的意義,實際上已經等於承認過去對胡適的批評是歷史錯誤。據說從那時以後,北京大學公開承認胡適曾經擔任過校長,把他的玉照從塵封的保藏室中請出來懸掛。中共官方的態度,雖然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但與從前已有天淵之別,至少承認胡適還是一個值得尊敬和不能忽視的歷史人物。對此巨大轉變,我們內心當然十分高興。
回到台灣以後,近史所決定授權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有三大特色的《胡適日記》;三大特色是:繁體字、不刪節、有檢索。去年為了紀念本所成立五十周年,楊翠華主任建議從兩乾多張老照片中挑選最精彩的二百多張,匯集成冊,讓沒有機會親炙胡適先生的後輩,也可以看到胡適先生晚年怎么生活在他小時候住過的台灣,又如何在絢爛歸於平淡之後,勉力盡一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我覺得這一個工作特別有意義,當然樂觀其成。現在楊主任領導館內同仁,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努力,終於有了成果,內心非常高興,寫幾句話表達我對她們的感謝。是為序。
“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陳永發
令人困惑的是,近幾年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在海峽彼岸越來越受重視,卻在此岸逐漸被人遺忘。更令人不解的是,胡適與台灣的淵源非比尋常,他幼時曾追隨擔任地方官的父親到台灣住過近兩年的時間,吃台灣米,飲台灣水,晚年回到睽違六十三年的舊遊之地,更把餘生奉獻給台灣,在短短不到四年時間裡,為奠定台灣人文和科學發展的基礎盡心盡力。他對南港社區與教育的關懷,使得居民在他死後自動為他擺設路祭。我們為什麼越來越記不得這一位與台灣有著如此深厚淵源的學界領袖呢?二十一世紀才開始,但台灣好像已經進入了一個不需要政治、學術和道德典範的時代,每天置身於毫無節制的媒體八卦與流行文化泛濫的偶像崇拜之中,我不由得懷念起以前那個還知道緬懷和欣賞胡適以及類似歷史人物的古早時代。
我懷疑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知道民國初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遑論心存嚮往。當年胡適回響陳獨秀的號召,要為中國尋找和創造一個適合當時需要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倡導民主和科學。儘管八九十年後的今天,仍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兩個名詞蘊涵的精義,但是海峽兩岸的知識分子,有誰敢不禮敬民主的“德先生”和科學的“賽先生”這兩座尊神?這些知識分子不見得懂科學精神,但一定知道胡適楬櫫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八字真言;他們也不見得知道民主與責任或容忍之間的關係,但一定曉得民主是時代潮流,總把“民主”兩字掛在嘴邊。即便我們只著眼於一個人的為人處世,也不能不注意到胡先生尊重個人價值的道德實踐、提攜和獎掖後進的大師風範,以及平易近人、有所不為的道德操守。我曾聽人提及,胡適晚年定居台灣,連奉命監視他言行的安全人員,都受到他的人格感動,不僅不暗中亂打小報告,反而以能追隨左右為莫大榮耀。
近代史研究所幾年前從院裡接管胡適故居及紀念館。我出任近史所所長三年以來,一直很關心紀念館的發展和工作方向。對於胡適先生的道德學問,雖然談不上有任何深入研究,但一直相信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數幾個經得起世變考驗的歷史人物之一,所以每次紀念館楊翠華主任提出關於紀念胡適和推動胡適研究的想法或建議,我總是樂意支持和配合。過去三年以來,近史所一方面在不改變胡適故居原貌的大原則下,繼續把紀念館整修成為更適合一般學生和民眾參觀流連的場所;另一方面繼續整理胡適的有關資料,並將之數位化,為海峽兩岸的胡適研究創造更具吸引力的物質條件。 令我們深感振奮的是,2004年夏秋之交,意外地見證了中國大陸對胡適歷史評價的轉變。胡適是國共內戰後期毛澤東欽點的108名戰犯之一。1953年以後,毛澤東更以清算“資產階級錯誤思想”為名,逐步在全中國掀起彌天蓋地的批判胡適運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為追崇鄉賢,更耗時十年,編輯完成44冊《胡適全集》,並進而取得本所出版授權。2004年9月,安徽教育出版社諸負責人,移駕千里之外的北京,在對胡適一生具有特殊意義的北京大學舉辦新書發表會,胡適紀念館主任楊翠華和我專程前往道賀,並順便參加北京大學二十世紀文化研究中心和本所合辦的胡適研討會。我們到了北京以後,才發現事情有變,北京大學當局原先不聞不問,不知何故,卻在我們抵達前夕,突然轉向,臨時決定出面主辦,不僅商洽另一個重要學術團體讓出預定場地,而且恭請中國大陸學界清望極高的胡適的學生——當時正住在醫院加護病房的九十四歲老先生季羨林前來發表主題演講。胡適頭號思想敵人兼第六十九號內戰戰犯的罪名,並未在這次新書發表會上取消,但幾位國家級領導人的出席,以及他們在會上大談胡適思想對當代中國的意義,實際上已經等於承認過去對胡適的批評是歷史錯誤。據說從那時以後,北京大學公開承認胡適曾經擔任過校長,把他的玉照從塵封的保藏室中請出來懸掛。中共官方的態度,雖然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但與從前已有天淵之別,至少承認胡適還是一個值得尊敬和不能忽視的歷史人物。對此巨大轉變,我們內心當然十分高興。
回到台灣以後,近史所決定授權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有三大特色的《胡適日記》;三大特色是:繁體字、不刪節、有檢索。去年為了紀念本所成立五十周年,楊翠華主任建議從兩乾多張老照片中挑選最精彩的二百多張,匯集成冊,讓沒有機會親炙胡適先生的後輩,也可以看到胡適先生晚年怎么生活在他小時候住過的台灣,又如何在絢爛歸於平淡之後,勉力盡一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我覺得這一個工作特別有意義,當然樂觀其成。現在楊主任領導館內同仁,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努力,終於有了成果,內心非常高興,寫幾句話表達我對她們的感謝。是為序。
“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陳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