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贊華(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胡贊華, 抗日時期國民黨第五軍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副(犧牲後追贈為上校),一九O四年出生於浙南著名紙山的陳岙地方上陳村,即現在的甌海縣澤雅區周岙鄉上陳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贊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南著名紙山的陳岙地方上陳村
  • 出生日期:一九O四年
抗日時期國民黨第五軍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副(犧牲後追贈為上校)胡贊華先生,一九O四年出生於浙南著名紙山的陳岙地方上陳村,即現在的甌海縣澤雅區周岙鄉上陳村。陳岙座落崇山峻岭的一個窮山溝中,山多田少。當時全村約有兩百餘戶,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依靠做衛生紙是家庭經濟主要來源。胡先生的家庭在當時是屬於小康之家,略有幾畝山田,一家十口,兄弟二人,他排行第二,父親是中醫師,以行醫為業。
胡贊華先生兒時讀書於私塾(當時稱蒙館),他二叔就是這所私塾塾師,稍長進永嘉縣立第四高等國小校讀書,寄宿校內(校址在郭溪鄉任橋村,後遷到瞿溪,即現在三溪中心國小)。高小畢業後,考取浙江省第十師範學校,連預科共五年畢業。去廟後國小(潘鑒宗先生創辦)教書兩年。
一九二四年六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創辦軍官學校。當時全國處於軍閥割據和混戰之中,生產凋敝,民不聊生。胡贊那時正在二十餘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憂國憂民,尋求出路,一直嚮往國民政府的革命旗幟。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凱歌中,決心投筆從戎,於一九二六年冬與同鄉黃震沼先生聯袂赴廣州投考黃埔軍校,錄取後編入第七期步兵一隊受訓。一九二八年三月黃埔軍校遷到南京,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門外鋪一條寬廣的馬路,命名黃埔路,以示學校為黃埔軍校的繼續。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畢業,被分配在國民政府警衛二師擔任排長,駐在南京。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胡贊華先生在第五軍八十領先師五二四團任連長,駐守在上海閔行,他奮不顧身,身先士卒,與敵人血戰三晝夜,不幸左眼中彈,治癒後(換上假眼)不久,晉升為營長。
一九三七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日寇一面加緊進攻華北,一面到處挑釁,在上海製造了虹橋機場事件。上海軍民於“八·一三”奮起抗戰,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全體官兵在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援下,抗擊日寇的進攻,戰鬥非常激烈,歷時三個多月。謝晉元團長奉令率領五二四團一營八百壯士在上海蘇州河北岸擔任掩護任務,堅守四行倉庫,連續抗擊日軍四晝夜的猛攻。
上海陷落後,五二四團除第一營外,餘部撤往南京,駐守在雨花台一帶。當日寇包圍南京後,該團堅守陣地,在敵機狂轟濫炸下,仍與敵寇浴血奮戰,結果全團官兵壯烈犧牲。胡贊華先生陣亡時,年僅三十八歲,屍骨下落不明。
南京陷落後,日寇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婦孺老婦均不能免,死者達三十多萬人,這是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南京大屠殺的戰犯經國際法庭的審判,受到應得的懲罰。但當前日本仍有一小撮人在撰寫日本教課書時,企圖篡改歷史,美化侵華戰爭,把南京大屠殺的鐵的歷史事實一筆勾銷。當年參與南京保衛戰而壯烈犧牲的胡贊華先生在天之靈,也會同全國人民(包括台灣人民)一道,同聲表示堅決反對的。
胡贊華先生犧牲後,當時永嘉縣黨部、縣政府、團管區和他的生前友好陸軍中將陳素農(黃埔三期,永嘉白泉人)等曾借甌海中學禮堂(今溫州四中)召開追悼大會,參加者達數百人。嗣後每年都發給其家屬撫恤金。可惜撫恤令、照相冊、同學錄等歷史文物均在十年浩劫中焚毀。
台灣海峽西岸人民同是炎黃子孫,曾經歷兩次國共合作的胡贊華先生,如地下有知,一定雙手贊成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到那時,胡贊華先生必將含笑於九泉之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