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猛

胡興猛

胡興猛,中華名醫、上海中潭醫院中醫科主任、中國臨床少見病疑難病研究會會員。擅長B型肝炎、胃腸、結石、男科、婦科雜症等多科疑難病的治療。胡興猛是2000年後最具貢獻性的國醫大師,有力承襲了國醫的理療精髓,為國醫的傳承和發揚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興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59年12月14日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潛江中醫醫學院
  • 主要成就:中華名醫
    中華醫學會疑難病研究會會員
    中國名醫科研成果出版證書
    河南仲景國醫大學研究院研究員
    《全國現代醫學科技論文》編委
    業績納入《共和國名醫專家大典》
人物簡介,人物背景,出身世家,求學名師,現任職務,中醫思想,治病理念,談治胃腸,經絡學說,中醫養生,處方訣竅,治學精神,深入研究,重視經典醫著,務實求表透,繼承與創新互濟,所獲榮譽,盤點中華名醫,

人物簡介

胡興猛(1959年— ),男,湖北潛江人。1968年潛江中醫醫學院畢業,1968-1978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中華名醫、上海中潭醫院中醫科主任、中國臨床少見病疑難病研究會會員、河南仲景國醫大學研究院研究員,2000年後中國中醫領域最具貢獻性的國醫大師。臨床實踐善於辨病辯證,精於譴方用藥,注重跟蹤探索,擅長B型肝炎,胃腸,結石,婦科雜症,男科等多科疑難病的治療。曾獲“中國名醫專家成就貢獻金獎證書”“中華名醫高新科技研究成果領先榮譽金獎證書”“中國名醫科研成果出版證書”(該證均有原衛生部長錢信忠簽名)。其業績已納入《共和國名醫專家大典》、《國家人事部專家愛大典》。
胡興猛胡興猛

人物背景

出身世家

胡興猛出身中醫世家,自幼就痴迷醫學,最崇敬張仲景。其祖父是清宮御醫。叔父為曾國藩御用醫師20年。其父親胡代斌亦為荊州地區名醫,曾被省中醫院聘為函授輔導老師。
胡興猛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12開始誦讀《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和《黃帝內經》等,17歲開方接診,聞名於鄉間。

求學名師

1978年胡興猛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順利畢業,後師從我國著名老中醫任應秋先生。

現任職務

“中華名醫”中國臨床少見病疑難病研究會會員
河南仲景國醫大學研究院研究員
上海中潭醫院中醫科特聘專家
《全國現代醫學科技優秀論文選編》編委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中華醫學會疑難病研究會會員

中醫思想

治病理念

胡興猛一直潛心鑽研醫術,精益求精,兢兢業業,謹遵竭誠為人民服務的行為規範,在學術上恪守“茹古涵今,兼收兼蓄,立足臨床,重在創新”的治學思想。
胡興猛對內科雜病,頗崇景岳;外感熱病服膺葉、吳。臨床治療提倡遵經而不泥古,師法而不拘方,嘗謂:用藥如用兵,有攻有守,知常達變,貴在靈活,化裁在我,惟求取勝。

談治胃腸

新病或暫病,多屬寒,屬實.寒者熱之;若久痛不已,寒漸化熱,實亦轉虛,寒熱達錯,虛實夾雜,選方遣藥,殊費斟酌。蓋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脾性喜燥,宜升則健,胃性喜潤,宜降則和。臨床體會,胃脘痛遷延經年,每有蘊熱,辛燥之品萬難合撤。然痛必氣滯,肆意寒涼,氣機更礙,欲除疼痛,不猶緣木求魚,且肝失疏泄,脾胃升降乖常,余於斯證,獨宗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說,適寒溫,恆取蘇梗之辛香微溫,“斂木氣橫逆,散肝經郁滯,”配黃芩、連翹之苦寒清熱,“入胃以和胃陽而與脾陰表里”;調升降,恆取柴胡之輕舉暢達,“引脾胃清氣行於腸道”,“鎮其陰氣,宣發胃陽”;顧“行營氣而瀉肝木……和逆氣而補脾土”;理虛實,恆取孩兒參之健脾安中,配香附、枳殼之理氣除滿,“氣順則胸膈利”。上列藥物,分之似嫌支離無序,合成湯劑,實為芍藥甘草湯旋覆代赭湯香蘇散柴胡疏肝散諸方之複合,溫涼通補,堪符衡平之旨,庶幾緩緩圖功。

經絡學說

胡興猛指出,經絡包括“點”、“線”、“面”3個部分。近代醫家所發現的壓痛點與過敏帶等,也是經絡反映的印證和充實。有人認為某些壓痛點與皮膚活動點同經絡俞穴不盡符合。這是因為經穴僅僅是經絡學說中的一部分,它還包括經別、奇經、經筋皮部及標本,根結之類。關於經絡學說的研究“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的機體聯繫學說,是闡述人體內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密切影響,說明這些聯繫是人體生命活動、疾病機轉和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它體現了祖國醫學理論中的整體觀點”。

中醫養生

胡興猛對養生學說深有研究。他主張,養生要堅持一個“嗇”字。人的精神氣血是有限的,要處處注意攝養愛護,使之多貯存而少消耗。胡興猛曾分析了中醫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含義,並發表了“高明的醫生是防病於未然,而醫學的最高境界是消滅醫生”的見解。他認為養生的根本在於“全神”。中醫學中的“神”,是人生命的核心。所說的“全神”不僅是通常所說的感覺思維、“神色”、“神氣”,而是指“神明”的妙用。

處方訣竅

胡興猛先生諳熟中醫理療的精髓,在開方就診上,獨創“一方三絕”,在傳統中醫的治療理論中,人體的健康主要由精、氣、神三本元主宰,所謂“一方三絕”就是從精、氣、神三個方面入手,三管齊下,“一絕,固氣;二絕,養神;三絕,煥精”,一要鞏固人體的浩然之氣,二是中醫養神,三是通過調理讓人容光煥發,自然生精。經此一方,百病無恙。

治學精神

深入研究

胡興猛不獨是研究《內經》的專家,而且對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也極有研究。晚年更集一生研究之學力,進一步深入研究仲景之學,為弘揚仲景之學,促進中醫發展作出貢獻。1

重視經典醫著

胡興猛一生閱讀了大量中醫古籍,尤其重視對中醫典籍著作的理論研究,畢生致力於中醫理論的發掘、整理、提高,並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他一直堅持認為,中醫學術中不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有它自身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中醫沒有理論”,“中醫不科學”等觀點,他深刻指出,中醫學是一門經過了幾千年億萬人民實踐檢驗的科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過巨大貢獻,實踐證明,“道經千載更光輝”,中醫不單有它系統的理論體系,而且中醫理論中包含著深刻的整體觀念、唯物論和辯證法,這種自然形成的中醫理論體系,有著科學、合理的內涵。這正是中醫中最寶貴的部分。

務實求表透

診治熱,主張“表”與“透”,提出新感務求表透,不使入內,伏氣務求透表,促其外達。“表”“透”之法,重在祛邪,所以衛氣營血各個階段,凡欲祛邪外解,或導邪由里出表,離不開“表”與“透”二法,而豆豉、豆卷兼具“表”與“透”的性能,最為適當。據此學術觀點,治療變應性亞敗血症、巨細胞病毒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慢性胃炎,先生指出,胃痛一症,歷代醫家多主於寒,寒凝氣滯,不通則痛。但從臨床觀察,脈證分析,慢性胃炎應屬熱郁氣滯、或寒熱夾雜之症,故立調肝理氣、和胃清熱之法,聯繫胃黏膜病變,腺體萎縮者,配合養營活血,腸腺化生者,配合祛瘀消癰,打破了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腺體萎縮不可逆的觀念,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繼承與創新互濟

在醫學繼承和發揚的問題上,胡興猛總的思路是“繼承與創新互濟”,常道,不繼承就沒有基礎,不創新就缺乏活力,既要重視中醫經典著作與各家學說的論述,又不能忽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醫學繼承和發揚、補充與創新的重要性。胡興猛利用胃鏡觀察胃黏膜色澤形態的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所見的紅、白細胞與蛋白、管型,以及腎功能的測定,擴大了“望診”的範圍,豐富了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慢性腎炎的辨證內容,提供了治療的啟示。

所獲榮譽

胡興猛著作頗豐,在《中醫雜誌》、《新中醫》等國家級優秀醫刊多次發表論文,曾多次被國際國內醫界邀請出席高層次的學術會,並參加了《中華名醫高新診療通鑑》(原來衛生部長錢信忠程思遠等國家領導人為該書題詞)
《中國臨床少見病疑難病與特色療法》的寫作。曾獲“中國名醫專家成就貢獻金獎證書”“中華名醫高新科技研究成果領先榮譽金獎證書”“中國名醫科研成果出版證書”(該證均有原衛生部長錢信忠簽名)。
其業績已納入《共和國名醫專家大典》《國家人事部專家愛大典》。
獲獎榮譽獲獎榮譽

盤點中華名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