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人類基因組中心總工程師,並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中國卷測序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松年
- 外文名:Songnian H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69年1月
- 職業: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1%人類基因組計畫“完成圖”
- 代表作品:水稻基因組測序(Science,2002)
- 職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個人經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社會任職,獲獎情況,科研成果,研究領域,科研項目,近五年代表性論文,
個人經歷
教育經歷
1991/09-1996/07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理學博士,導師:閻隆飛院士
1987/09-1991/07 天津商學院,食品工程專業,理學學士
工作經歷
2019/08至今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4/07-2019/07 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3/07-2014/07 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7/07-2012/07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助理
2003/02-2019/07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2/02-2008/09 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9/08-2003/02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人類基因組中心,總工程師
1998/08-1999/07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基因組中心,訪問學者
1996/09-1998/07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社會任職
2011/02-至今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執行副主編
2011/02-至今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Chinese Edition) 編委
2010/10-至今 Frontiers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 編委
2008/03-至今 BMC Research Notes 編委
2007/03-至今 遺傳 編委
2003/02-2011/01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編委
獲獎情況
2015年 國務院政府津貼
2015年 河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8年 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
2007年 利用EST信息資源大規模克隆家蠶功能基因 浙江省科技一等獎
2006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
2003年 中國雜交水稻基因組計畫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2002年 中國雜交水稻基因組計畫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科研成果
研究領域
微生物宏基因組研究技術與方法
微生物多組學分析平台搭建
微生物資源生物信息挖掘與利用
科研項目
主持完成及在研的主要科研項目:
1. 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A類)子課題“水稻粒型分子模組系統解析”(2013-2017)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小鼠多組織和細胞鏈特異性RNA-seq數據的Antisense RNA分析及資料庫構建”(2013-2016)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廣東潮汕食管癌發病風險預測的分子基礎研究”(2012-2015)
4、國家“973”項目子課題“基於第二代測序技術及比較轉錄組學的人參皂苷合成途徑及調控網路研究”(2012-2016)
5. 中科院重要方向項目子課題“第二代高通量轉錄組測序數據的非編碼RNA鑑定與分析方法的研究(2011-2013)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水稻中細胞器到細胞核以及細胞器間的DNA序列遷移及其在基因組進化,細胞器起源和進化中的研究”(2007-2009)
7. 國家“973”項目子課題“轉錄組縱深信息挖掘”(2006-2010)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常染色體顯性先天性靜止性夜盲症致病基因的篩查與致病機理研究”(2005-2007)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動植物基因組中可變剪接形式的比較分析”(2003-2006)
10.中科院重大項目“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和家雞基因組多態性圖譜的繪製”(2003-2005)
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人類基因組的研究策略和套用”(2003-2005)
12. 國家“863”項目“家豬基因組計畫”(2002-2004)
13. 國家“863”項目“水稻基因組精細圖的繪製”(2002-2003)
14. 國家“863”項目“超級雜交水稻(秈稻)基因組測序”(2001-2002)
15.北京市科委“大規模基因組測序技術平台的建立與最佳化”(2000-2001)
16.中科院重大項目“1%人類基因組和中國重要戰略資源生物基因組計畫”(2000-2001)
17.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1%人類基因組計畫“完成圖”的繪製”(2000-2001)
近五年代表性論文
1.Li, C., Song, W., Luo, Y., Gao, S., Zhang, R., Shi, Z., Wang, X., Wang, R., Wang, F., Wang, J., Zhao, Y., Su, A., Wang, S., Li, X., Luo, M., Wang, S., Zhang, Y., Ge, J., Tan, X., Yuan, Y., Bi, X., He, H., Yan, J., Wang, Y., Hu, S*. & Zhao, J. The HuangZaoSi maize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enomic variation and improvement history of maize. Molecular Plant12, 402-409, doi:10.1016/j.molp.2019.02.009 (2019).
2.Subramanian, B., S. Gao, M. J. Lercher, S. Hu* and W. H. Chen*, Evolview v3: a webserver for visualization, anno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hylogenetic trees. Nucleic Acids Res, 2019. 47(W1): p. W270-W275.
3.Tang, C*., M. Yang, Y. Fang, Y. Luo, S. Gao, X. Xiao, Z. An, B. Zhou, B. Zhang, X. Tan, H. Y. Yeang, Y. Qin, J. Yang, Q. Lin, H. Mei, P. Montoro, X. Long, J. Qi, Y. Hua, Z. He, M. Sun, W. Li, X. Zeng, H. Cheng, Y. Liu, J. Yang, W. Tian, N. Zhuang, R. Zeng, D. Li, P. He, Z. Li, Z. Zou, S. Li, C. Li, J. Wang, D. Wei, C. Q. Lai, W. Luo, J. Yu, S. Hu* and H. Huang*, The rubber tree genome reveals new insights into rubber production and species adaptation. Nat Plants, 2016. 2(6): p. 16073.
4.Wang, S., Wang, S., Luo, Y., Xiao, L., Luo, X., Gao, S., Dou, Y., Zhang, H., Guo, A., Meng, Q., Hou, J., Zhang, B., Zhang, S., Yang, M., Meng, X., Mei, H., Li, H., He, Z., Zhu, X., Tan, X., Zhu, X.-Q., Yu, J., Cai, J., Zhu, G., Hu, S*. & Cai, X. 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adaptive evolution of Asian tapeworm in switching to a new intermediate host. Nature communications7, 12845, doi:10.1038/ncomms12845 (2016).
5.He, Z., H. Zhang, S. Gao, M. J. Lercher, W. H. Chen* and S. Hu*, Evolview v2: an online visualization and management tool for customized and annotated phylogenetic trees. Nucleic Acids Res, 2016. 44(W1): p. W236-41.
6.Dai, X., Y. Tian, J. Li, Y. Luo, D. Liu, H. Zheng, J. Wang, Z. Dong, S. Hu* and L. Huang*,Metatranscriptomic analyses of plant cell wall polysaccharide degrad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cow rumen.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5. 81(4): p. 13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