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字

胡字

胡(Hú)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字
  • 胡,拼音:Hú
  • 類型:中國人的姓氏
  • 百家姓排名:13位
摘要,字義,參考資料,開放分類,相關詞條,

摘要

胡,拼音:(Hú) 牛垂也。從肉古聲。 胡(Hú)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姚後裔。舜,名玄景或重明或重華,黃帝的八世孫。因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范縣), 先秦時期,姚姓姓氏的派生比較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豐、陸等姓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姚姓之後,箕伯直柄中興,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

字義

收起 編輯本段字義
(形聲。從肉,古聲。本義:牛脖子下的垂肉)
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說文》。徐鍇曰:“牛頷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詩·豳風·狼跋》。傳:“老狼有胡。”
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漢書·郊祀志上》。師古曰:“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如:鬍髯朗(羊的別名。胡,頸下垂肉;髯,須);胡皺(牛頷下鬆弛有皺紋的皮);胡袋(某些鳥類頜下的皮囊,也稱喉囊)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為胡
胡(胡、衚)hú
⒈〈古〉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族之統稱:~人。~服。泛指我國少數民族的或外國的:~椒、~琴、~蘿蔔。
⒉亂,無理:~說八道。~言亂語。~作非為(肆無忌憚的做壞事)。
⒊文言疑問代詞。什麼,怎樣:~為慕大鯨?~不歸?
⒋〈古〉指獸頸下的垂肉。
編輯本段起源
胡(Hú)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封媯滿為諸侯,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稱為胡公,胡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姚姓的第三十三代孫,媯滿被周武王的封為陳侯。此後,媯滿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有以胡為姓氏,胡姓,即成為漢族人胡姓的由來。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姚姓後裔,黃帝子孫。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編輯本段姓傳說
胡部落 在蒙昧洪荒時代的中國東部地區,生活著許多以鳥為圖騰的原始人群,後人稱之為東夷。而在東夷族眾多的鳥夷部落中,有一支以(突鳥)(胡鳥)鳥為圖騰,以“胡”作為名稱的部落。
《爾雅·釋鳥》記載了一種(突鳥)(胡鳥)鳥,這種 (突鳥)(胡鳥)鳥“似雉,青身白頭”,很像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頭翁鳥。據學者的推斷,胡即(突鳥)(胡鳥),是以白頭翁鳥為圖騰的部落,後用為國號,當系東夷族中鳥類的一支。後來,在弱肉強食的部落戰爭中被兼併,逐漸消亡,融合到其他部族中去了。
呂氏春秋·勿窮》所載的“胡曹作衣”的胡曹,是被奉為最早的胡之得姓的祖先,其所處的時代大致在黃帝時。清人陶澍在為益陽胡氏《吳支二修譜序》中稱:“余惟胡之得姓,莫古於胡曹。《世本》載其人在五帝時。”胡曹是黃帝的臣子,可能擅長製衣,是衣服的發明者,所以說“胡曹作衣”。
在胡部落衰亡後,其子孫湮沒無聞,但卻沒有滅絕,到西周、春秋時代,出現的以胡為國名的諸侯國。
胡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姚或媯姓,以諡號為氏,為帝舜之後裔,得姓始祖為胡公滿。胡公滿又叫媯滿,是舜帝的後裔,父親虞閼父曾做過周朝的陶正。他是周文王的女婿,武王時把他封在陳國(今河南宛丘),諡號胡公。武王滅商時,舜裔姚姓已傳至第三十四世媯滿。武王為籠絡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帝舜的都城地—陳,稱為胡公。受姓始祖胡公滿,胡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據《史記·三代世表第一》載,舜是黃帝軒轅氏的裔孫,其世系依次為: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喬牛——瞽叟——重華(即舜)。但漢代劉耽《呂梁碑》則認為舜的祖先是虞幕,幕之後依次是窮蟬——敬康——喬牛——瞽叟——舜。《左傳》昭公八年杜預、鄭眾注皆言有虞氏系出虞幕。
舜是中國古代聖明君主。舜字重華,也叫仲華、重明,都是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舜的母親叫握登,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上古社會在群婚制尚未根除的情況下,還殘存著先懷孕後結婚的現象。意感一說可能是假託。也許就是舜出身來歷不明的原因,舜的父親瞽叟、繼母和弟弟象曾想方設法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和諧,每遭毒打虐待,則逆來順受,以德報怨,孝順父母,慈愛弟妹。
舜的努力沒有消除後母和象的嫉恨。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里去修補牆壁,然後放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去挖井,然後朝井裡填土想活埋舜。幸虧舜有個妹妹名喚巢(又作晝巢),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報信,巧妙營救,使得舜多次化險為夷。舜曾經在歷山耕耘田地,而歷山的農夫常常為爭奪田地反目為仇。舜來到歷山之後起早貪黑,辛勤耕種,在他的感染之下,農夫們互相謙讓,歷山一帶糾紛逐漸平息,獲得前所未有的大豐收。舜曾經捕魚於雷澤之畔,而雷澤的漁民互爭漁場,舜便親自去捕魚一年,讓年長者占有好場地。東夷人制陶質量不過關,舜便帶頭制陶,使制陶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
舜治理本部落卓有成效,他曾糴於平陽市,牧牛於潢陽。他領導百姓發展生產,遇到乾旱便替百姓鑿井,遇到有虎豹出沒的山村,便不顧個人安危,豎立標誌警告人們免遭傷害。他不僅獲得老百姓的愛戴,還結交了大批當時的俊傑賢能。他的好友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等,都是國中賢人。舜耕於歷山時,與伯益交友,制陶器於河濱。又與夏禹交友。其中,雄陶疑為有洛氏酋長,方回疑為方人酋長,秦不空疑為秦國始祖,伯益則為少皋氏酋長,禹為夏酋長。說明舜逐漸獲得各氏族首領的支持,很快,他被許多部落聯盟推選為都君,即大酋長了。舜在職期間任用賢能,唯才是舉。高陽氏部落才子重、益、禹、皋陶等8人,被稱之為“八愷”,高辛氏部落賢能稷、契、朱虎、熊羆等8人,稱“八元”,都聽命於舜,成為他的左膀右臂。
不久,關於舜的美德和才能的故事不脛而走,傳遍天下。堯聞聽此訊,以二女娥皇、女英嫁與舜為妃,還派9個兒子幫助舜治理國事。也許身為東夷人的舜與堯處於兩個不同的部族,也許堯還沒有親眼目睹舜傑出的才幹,他對舜進行了各種考驗,然而舜每次都能不負眾望,克服重重困難,凱旋而歸。舜曾深入到狼虎出沒的大森林裡去,在茫茫大森林裡,惡虎毒蛇對他畏而遠之,不能傷及他的肌膚。在狂風暴雨中,他如有神助,從不迷失方向。堯對此非常地驚奇。當堯年老體弱之時,舜代行天子之政。
堯去世之後,舜為堯守孝3年。此後,舜避位讓堯的兒子丹朱當政,但天下諸侯都不向丹朱朝拜,而向舜朝拜。鳴冤叫屈者不向丹朱申訴,而請舜審理案件。丹朱遭到天下人的唾棄,而舜的功德為天下人所交口盛讚。舜通過他的實幹,在百姓與諸侯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人們理所當然地願意擁戴德才兼備、政績斐然的舜,而不太願意擁戴依靠父輩聲望的丹朱。除了丹朱之外,還有當時橫行天下,為害百姓的四凶:(馬+灌-氵)兜、共工、鯀、三苗。舜首先將罐兜、共工、鯀、三苗這4個部落的首領除去,然後將這4個部落流放於四方邊遠地區。舜登上帝位3年後,封丹朱於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為虞國的賓屬國。
舜的智慧,還體現在他的組織才能。他任用的內閣成員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益、蚤、彭祖等,其中皋陶、契、夔龍、益屬東夷族,其餘全屬黃帝族。淡化了東夷與炎黃部落族系之爭,融洽了各個部落間的關係。舜對22位大臣進行了具體分工,讓他們各司其職,有的掌管農業,有的掌管司法,有的掌管天文,有的掌管文化藝術等等,舜的手下人才濟濟,最有建樹的大臣是以治水而名標天下的禹。舜治理天下的時代,是一個從政治到生產、到工藝都十分輝煌的時代。舜的治國之道,主要通過他的言傳身教和身體力行。他貴為天子,仍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
後來,在與治水有功的禹的權力鬥爭中,大禹擊敗了舜所代表的有虞氏,並迫使有虞氏四處遷徙。舜的兒子商均被封於河南虞城,後轉封於商,成為了商人的先祖。而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則大量向南、北、東方遷移,形成了舜族的大遷徙。有虞氏進入衰落時期。
舜的一支後裔虞遂一直留居在虞舜國都蒲板,即今山西永濟縣虞鄉。虞遂的後人曾被封於遂國(今山東寧陽),春秋時為齊所滅。商湯時也曾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但總的說來,舜的後裔在夏、商時期,多湮沒無聞,元氣大傷,所謂“夏後之時,或失或續”,就是有虞氏部落在離析後所受遭遇的寫照。
但到了周朝初年,長期留居虞城的商均後人虞思,在數十代後傳至閼父,又稱遏父,擔任了周朝的陶正之職,主管陶器生產。因制陶有功,得到周文王的賞識,周文王把長女大姬嫁給閼父之子媯滿,至此有虞氏的命運有了一個新的轉機。周武王打敗殷商後,為備“三恪”(即正朔),分封黃帝、唐堯、虞舜之後,媯滿作為虞舜的後裔被封於陳(今河南宛丘),以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以奉舜帝之祀,國號仍沿襲“陳”。
這個陳,即上古陳豐氏部落曾居留的地方,宛丘附近的陳國故地。到周朝初年,虞思的後裔遏父,又稱瘀父,投附周國,擔任陶正之官。舜帝是上古時著名的制陶專家,他的子孫繼承這一技藝,都擅長制陶,正因為瘀父制陶有功,深得周文王(一說為周武王)的歡心,便將長女太姬(一作元妃)嫁給了瘀父之子媯滿,即胡公滿。周武王滅商後,便把媯滿另封於陳,以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他們都是同祖同宗,易於接受統治。這種“以夷治夷”的治國之術,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媯滿統轄陳國故地,以奉舜帝之妃,國號仍叫陳。《左傳·昭公八年》記載:“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周武王命他繼承虞舜帝的正統,成為媯姓與姚姓的正宗,於是,媯滿,又稱胡公滿,成為胡姓得姓的開山祖。
陳國傳到陳幽公時即呈衰敗之勢。幽公荒淫昏亂,遊蕩無度,不理政事,至宣公、厲公、靈公之時,更是愈演愈烈,以致國內連續發生內亂,國勢積弱不振,只得在楚、齊、晉、吳等強國的夾縫中求得生存。陳哀公時,大夫慶虎、慶寅據陳都作亂,使得陳國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哀公死後,閔公繼位,但在楚、吳兩大強國的夾縫中已是無力回天,公元前478年,滅國之災終於降臨,陳國變成了楚國管轄下的一個縣。
二、出自周時的兩個胡國。
1、姬姓胡國:
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媯姓胡氏融合;姬胡的地望在今河南郾城縣一帶,周圍分布著姬姓親族諸國。
《韓非子·說難》記載:“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早在周朝末的公元前745年,鄭國便恃強攻人胡國。
《左傳·昭公四年》的記載:“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滕子、頓子、鬍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於申。”“秋七月,楚子、蔡、陳、許男、頓子、鬍子、沈子、淮夷伐吳。”
在楚與晉、齊、吳的爭霸戰爭中,正位於軍事要衝,迫使它不得不依附楚國。鬍子國曾經跟隨楚國去攻徐和吳。《左傳·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楚“遷許、胡、沈、道、易、申於荊焉。”
當時胡受到吳的威脅,而內遷於楚。
為加強對依附國的控制,公元前531年,楚靈王把胡、許、沈、道、房、申諸小國遷到荊山(今河南靈寶縣,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銅,曾鑄鼎於荊山)。但不久,楚國發生政變,靈王自殺,平王即位。平王為籠絡人心,對各附屬國採取了較為寬大的政策,胡國人民被轉遷到安徽阜陽立國。
此時,楚國強鄰吳國日漸強盛,北上爭雄。公元前519年,吳國攻打楚國,鬍子又隨楚國抵抗吳國的軍隊。據《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記載:吳公子光在戰前曾分析形勢,說“胡、沈之君幼而狂,陳大夫薔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七國同役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吳國採用了驕兵之計,麻痹楚、陳、胡、蔡、頓、沈、許七國的聯軍。
這實際上是吳國肅清楚國外圍以攻楚的一次戰爭,其最終目的是報復楚國。七月,吳與胡、沈、陳、蔡、許、頓諸國軍隊戰於雞父(今河南固始縣東)。吳先以戰鬥力低下的3000名罪人兵(吳把罪犯組成的軍隊)攻打胡、沈、陳三國。罪人兵不堪一擊,三國競相爭獲俘虜。一時三國軍隊陣腳大亂,行陣不整,吳國大軍乘機實行大舉攻擊,分別由吳王僚、公子光、掩余(吳王之子)率領中、右、左三軍三路夾攻。三國大敗,鬍子國君髡、沈子國君逞戰死,陳國大夫被俘。接著,吳軍又故意釋放了胡、沈之囚,使之棄逃至許、蔡、頓告急,大呼:“吾君死矣。”而吳帥緊隨釋囚之後,趁其不備,在鳴鼓聲中,一舉擊敗許、蔡、頓三國。六國既敗,楚軍頓顯孤立,指揮官只得下令撤退。但楚國在回師途中,順便再次吞併了鬍子國,鬍子國被並人了楚國版圖。公元前512年,吳國發生政變,吳王僚被公子光所殺,其子掩余、燭庸投奔楚國,楚昭王把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城父堡,春秋時許國國都)和胡田(即胡國之地)賜與他們。《左傳·昭公三十年》:楚國“取於城父與胡田以與之。”
姬胡亡國後,胡國子孫仍以國號為氏。
2、歸姓胡國
歸姓起源與堯舜時代的後夔,被稱為歸夷,是東夷集團的一支,原居於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遭到商王武丁的討伐,被迫四處播遷。除一部分留居中原建立歸國外,大部分歸人不願臣屬於商而向南遷移。其中一支歸人遷居於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在此建立起鬍子國。
《路史·國名記己》記載:“鬍子國歸姓。歸姓,夔出。”又《路史·國名記戊》記載:“蓋楚之所立。”這個鬍子國為楚國所立(豺-才+出)國的後代。楚國滅礎後,將其後代遷於汝陰西北的胡城,即今安徽阜陽。楚國就將(豺-才+出)的後代轉封於此為鬍子國。胡氏國子孫就以故國國名歸為姓。
公元前495年被楚滅,戰國時為楚邑。春秋時被楚滅掉後,其國君子孫中有稱胡氏的。歸姓鬍子國的歷史比姬姓鬍子國還要早,屢見於卜辭和金文,周初甲骨及周穆王時的銅器銘文都多次提到胡麩、胡侯。1973年在陝西藍田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麩叔鼎。銘文中所說的麩國,就是文獻中歸姓的胡國,其地在今安徽阜陽,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經要地。而歸胡的歷史可上溯到殷商時期,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封國。
歸姓鬍子國為楚國所封,成為楚國的附庸。它位於楚國的東北方向,處於楚國與吳國的緩衝地帶。這時正當吳王闔閭的強盛時期,吳人經常從淮北進軍,西上攻楚。《春秋·定公四年》“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侯、鄭伯、許男、莒子、邾子、頓子、鬍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 同年11月,吳國聯合蔡、唐兩國,大敗楚國於柏舉,攻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逃到隨國。
《左傳·定公十五年》曰:“吳之人楚也,鬍子盡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鬍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為?多取費焉。”’鬍子豹乘吳國軍隊攻進楚國都城之機,占領楚國鄰近胡國的地方。
公元前505年,楚在秦國的救援下,收復了國土,並把國都遷至都(今湖北鐘祥縣西北)。楚作為大國,幾年後很快恢復元氣。這時吳、越兩國連年交戰,無暇對付楚國,於是楚國有機會向那些跟著吳國攻楚的小國首先開刀,報召陵之怨。胡國首當其衝。
公元前495年,楚師大舉進攻,很快就滅掉了胡國,俘虜了鬍子豹。至此,歸姓鬍子國的歷史就結束了。
歸胡亡後,其子孫為追念祖先,分成二姓,一是以國為氏,即胡姓;一是以姓為氏,即歸姓。《通志·氏族略》記載得很清楚:“鬍子國,歸姓,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以姓為氏者世居吳郡(今江蘇蘇州)。”
歸胡的地望在潁州汝陰,古代文獻多有記載。《春秋·昭公四年》記載楚子、鬍子伐吳,杜預註明胡國在汝陰胡城,戰國時屬楚。《太平寰宇記》則說胡城在汝陰縣西北二里處,是春秋時鬍子國的故地。在今安徽阜陽市,除胡城這一古蹟外,西北有女郎台,據說是胡國之女嫁給魯昭侯為夫人,於是築台表示對胡女的禮遇,俗稱女郎台。
三、為他姓改胡姓。
黃姓該胡姓
東漢的重臣胡廣本姓黃或王,他的親生父母因為貧困而不能養育他,於是將他置於瓮中,投入河裡。坐在瓮中的嬰兒沿河順流而下,有一胡姓長者聽到嬰兒的啼哭聲,撈起浮瓮,將孩子撫養成人,這位黃姓的子孫便改從了胡姓。
李姓該胡姓
李唐皇家的後裔為胡三公拯救於危急之中,其後發達,遂為明經胡氏。
當時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握有重兵,權傾朝野,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8月,朱全忠的部下韓建盡將諸王斬盡殺絕於十六宅。不久,已有身孕的淑妃何氏被立為皇后。朱全忠藉故岐兵威逼京畿,第二年正月,唐昭宗在朱全忠的脅持之下,無奈起駕遷往洛陽。二月遷都人馬來到陝州,因為東都洛陽宮殿的情況尚不清楚,於是滯留於陝州。三月朔日,何後臨產,四月,宮闕建造完畢,朱全忠請求發車起駕。皇帝就將太子託付與三公。胡三公臨危受命,不顧個人的安危,將太子帶回婺源考川。昭宗來到洛陽之後,不久就被朱全忠殺害。唐哀宗天祜元年(公元904年),德王裕等九位皇子也慘遭殺害。李唐宗室僅存哀帝,而李昌翼隱存於外。
李昌翼與義父胡三公來到考川之後,因為義父姓胡,也因為婺源有“十胡九汪”之說,改姓為胡,融於眾胡之中,可以掩人耳目。取名為昌翼,也是為了感謝胡三公的覆翼、養育之恩。胡昌翼避亂於考川之後,閉門少出,不願招人耳目。幾年之後,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資聰慧聞名遐邇,引起鄉人的注目和驚奇。弱冠後的胡昌翼登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經科進士,所以後人尊稱他為明經公。胡昌翼長大後胡三公將他的真實身世坦言相告,並且出示當初從宮中帶出的御衣和寶玩。胡昌翼無意仕途,隱居於鄉中,開設書院,傳道授業解惑。不久他的身份逐漸被鄉人所知,鄉人不忌國法,紛紛尊稱他為太子。胡昌翼在鄉里好善樂施,曾經為了便於鄉人出外,而伐木架橋於二十四都朱源溪上,鄉人稱呼此橋為“太子橋”。南宋時由14世孫胡安國重修,13世孫胡次焱定名為“明經橋”,到了元時,胡昌翼的15世孫胡明善將太子橋由木橋改建為石橋,並邀請當朝尚書汪澤民出席橋的落成典禮,作《明經橋碑記》,立石於橋側。
四、少數民族胡姓
在歷史上,鮮卑、契丹、溪、高車、滿、苗、瑤、普米、彝、回、赫哲、達斡爾、傈僳、白、錫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鮮卑族該為胡姓
古代文獻上較早記載少數民族改易姓氏。後魏獻帝時七分國人,分其氏,北魏教文帝詔定代人姓族,為其典型標誌,其中有紇骨氏改為胡氏。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創建的一個王朝。拓跋氏一直以黃帝軒轅氏的後裔自居,約公元4至6世紀,崛起於河西一帶,建立起與中原封建王朝相抗衡的王朝。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舉改革,禁胡語,學習和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就連姓氏也改用漢姓。
鮮卑族本無姓氏,而以部落為號,其後代因以為氏。魏初統國36,大姓99。《魏書·官氏志》記載有118姓,其中宗族 10姓,胡姓為宗族10姓之一。其中長兄紇骨氏,後改為胡姓。
根據《魏書·序紀》鮮卑拓跋氏乃黃帝少子昌意之後裔,在堯舜時代則有始均。其後一直未同華夏有什麼來往。崇尚純樸,未使用文字,處在以契刻為助記憶的傳說時代。至始祖拓跋力微時始有比較詳細的紀年。始祖四十二年遣太子至曹魏,時為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魏書·序紀》記錄了北魏始祖以前的十四首領的名字和廟號。說成皇帝拓跋毛“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傳了13代,至獻皇帝拓跋鄰,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魏書·官氏志》說:“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併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獻帝是始祖拓跋力微之祖父。其時的七姓為:獻帝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次兄為拓跋氏,後改為長孫氏;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命疏族為車餛氏,後改為車氏。與帝室之族,形成十姓。有宣武靈皇后胡氏(為司徒胡國珍之女)、孝明皇后胡氏(為靈皇后從兄、冀州刺史胡盛之之女)、《魏書》所見列傳有胡方回、胡叟、胡國珍(皆為安定臨涇人),《節義列傳》中有胡小虎(為河南河陰人)。現在應該回答這一問題:既然紇骨氏改為胡氏,為什麼後來又出現了紇骨氏?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云:“拓跋氏出自鮮卑西部,其種本雜有丁令(即高車);疑獻帝‘七分國人’時,以其長兄攝高車紇骨部,因以為氏。後魏孝文時有永城侯胡泥,傳稱代人;孝明時有酋長鬍琛,據高平。疑皆此族人。”是一種情況。紇骨氏改為骨氏,也是一種情況。而姚氏和《姓解》、《辯證》的作者都忽視了《魏書·官氏志》的另一條重要資料,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年)發布了一份詔書,規定:“原出朔土,舊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來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壓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職官尚書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緒,亦為姓。諸部落大人之後,而皇始已來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三世有令已上、外為副將、子都、太守、品登仡已上者,亦為族。凡此姓族,之支親與其身有緦麻服已內,微有一二世官者,雖不全充美,亦人姓族。五世已外則各自計之,不蒙宗人之蔭也。雖緦麻,而成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則人族官,無族官則不入姓族之列也。”看來由於紇骨胡氏不甚進取,不符合孝文帝時的姓氏政策,遂逐漸地回復為紇骨氏,或改為骨氏。當然,紇骨胡氏也有可能歸宗於安定、中原之胡氏。
契丹族胡姓
宋人葉隆禮《契丹國志》就說:“故北番惟耶律、蕭氏二姓也。”至於契丹族其他姓氏,則是與漢、奚等族通婚、融合而逐步產生。胡姓在契丹族中產生較早,五代後唐時,即遼初已出現了著名的胡姓人物胡環。
瑤族胡姓
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長期的融合過程中,在姓氏上逐漸形成十幾個大姓,而胡姓在瑤族中堪稱大姓。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盤瑤、花蘭瑤。
胡姓家譜介紹 元至正六年浙江東陽《胡氏族譜序》云:“今輒效歐陽公族譜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次,遠近親疏為別,而書有詳略焉。嗚呼!繼自今,凡我族人子不觀其譜者,重敬念祖宗之澤,以有此身相與和睦,力行孝悌忠信,貧者安而無蹈,富者遜而無驕,仰事俯育之餘,勤學讀書,出而應舉從仕,庶幾君子之歸而不至於下流也。詩曰:‘無忝爾祖,可不懋者哉!”’至明、清、近代,胡氏修譜之法多為歐、蘇並行,略遠詳近,略疏詳親,目的均在“敬祖收宗”,並使子孫和睦相處,力行孝悌忠信。清光緒四年麥田胡氏宗支八修譜“但錄斌公以下者,亦眉山(即指蘇洵,洵為四川眉山人)詳近略遠之旨。”(鄧焯英序)大支六修譜“遠者略之,疏者簡之,疑者闕之,信者詳之,合某裔為某公之雲扔,分某公為某支之派祖,則分之而愈見其分者,合之而共知其合也,此敬宗收祖之大較也”。無不貫穿著歐、蘇修譜的主旨。麥田胡氏族譜各支世系表就是依照歐陽修的“圖譜法”,“歐譜尚直,今之所謂圖也,茲編仿其式,而略事變更……上師史法,旁參私牒,在胡氏族譜,固因創者也”。
胡氏修譜講究實、信,這也是胡氏譜學的重要特徵。《麥田胡氏創修族譜引》云:胡氏在宋代名賢輩出,胡安國之後,散居于衡、潭、溈、鼎間,但“顧裔系文獻無徵,不敢援附,斷自遷溈者為始祖”。
編輯本段姓家譜介紹
元至正六年浙江東陽《胡氏族譜序》云:“今輒效歐陽公族譜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次,遠近親疏為別,而書有詳略焉。嗚呼!繼自今,凡我族人子不觀其譜者,重敬念祖宗之澤,以有此身相與和睦,力行孝悌忠信,貧者安而無蹈,富者遜而無驕,仰事俯育之餘,勤學讀書,出而應舉從仕,庶幾君子之歸而不至於下流也。詩曰:‘無忝爾祖,可不懋者哉!”’至明、清、近代,胡氏修譜之法多為歐、蘇並行,略遠詳近,略疏詳親,目的均在“敬祖收宗”,並使子孫和睦相處,力行孝悌忠信。清光緒四年麥田胡氏宗支八修譜“但錄斌公以下者,亦眉山(即指蘇洵,洵為四川眉山人)詳近略遠之旨。”(鄧焯英序)大支六修譜“遠者略之,疏者簡之,疑者闕之,信者詳之,合某裔為某公之雲扔,分某公為某支之派祖,則分之而愈見其分者,合之而共知其合也,此敬宗收祖之大較也”。無不貫穿著歐、蘇修譜的主旨。麥田胡氏族譜各支世系表就是依照歐陽修的“圖譜法”,“歐譜尚直,今之所謂圖也,茲編仿其式,而略事變更……上師史法,旁參私牒,在胡氏族譜,固因創者也”。
胡氏修譜講究實、信,這也是胡氏譜學的重要特徵。《麥田胡氏創修族譜引》云:胡氏在宋代名賢輩出,胡安國之後,散居于衡、潭、溈、鼎間,但“顧裔系文獻無徵,不敢援附,斷自遷溈者為始祖”。
胡傳淮纂修四川省蓬溪縣《胡氏族譜》
編輯本段姓家譜文獻目錄
北京·延慶胡氏宗譜六卷藏地:美國(清)胡崧等續編清光緒十——年(1885)木活字本 六冊河北霸縣·胡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南開大學 (民國)胡春煦等修 1932年油印本 一冊
遼寧本溪·胡氏譜書一卷
藏地:遼寧本溪市富家樓鄉富家樓村 (民國)胡玉文纂 1921年手寫本
上海·安定胡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日本 美國 (清)胡鵬撰清康熙六十年(1795)序寫本二冊
上海·胡氏乘家傳不分卷
藏地:上海文化管理委員會
(民國)胡祖德纂修 1918年石印本二冊
江蘇豐縣·胡氏家譜四卷
藏地:江蘇豐縣博物館 (清)胡敬敷撰清光緒四年(1878)鈔本
江蘇泗陽·江南淮安府桃源縣胡氏宗譜四卷
藏地:
江蘇泗陽縣檔案館 (清)胡錫椿五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蘇興化·泉泉溪胡氏宗譜
藏地:
江蘇興化縣昭陽鎮南滄辦事處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森刻本 六冊
江蘇如皋·胡氏世譜八卷
藏地:河北大學(民國)胡宗淦續修 1916年木刻本八冊
江蘇鎮江·海陵胡氏支譜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胡彬等重修清鹹豐元年(1851)翼經常恭訂寫本 四冊
江蘇鎮江·潤南官塘橋胡氏重修宗譜四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蔣茂柚纂修 胡名士倡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活字本 四冊
江蘇·丹徒胡氏支譜四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
江蘇鎮江市 美國 (民國)胡煜續輯 胡忻協修 1921年安定堂活字本 四冊
江蘇常州·安定胡氏宗譜二十八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清)胡耀 胡榮庭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思貽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胡氏宗譜十二卷
藏地:南開大學 (清)胡英續修清光緒二年(1876)樂善堂刊本 十二冊
江蘇常州·毗陵胡氏宗譜十二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清)胡餛主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樂善堂活字本 —二冊
江蘇常州·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譜五卷
藏地:南開大學 (清)胡伯良修清光緒五年(1879)敦本堂刊本六冊
江蘇常州·胡氏宗譜八卷
藏地:
江蘇常州市圖書館 (民國)胡紹瑗纂修 1916年大雅堂鉛印本
江蘇常州·東安胡氏宗譜十二卷
藏地:河北大學 · (民國)胡玉霖 胡生奎等纂修 1921年世德堂木刻本 十二冊
江蘇武進·毗陵山東橋胡氏宗六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胡雅堂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序木活字本冊
江蘇武進·毗陵胡氏世牒十卷
藏地:
江蘇常州市圖書館(存卷2) 美國胡裕清等修 1918年木活字本 十冊
江蘇武進·毗陵胡氏重修宗譜六卷
藏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胡福留纂修 1927年郭本堂活字本 六冊
江蘇武進·石安胡氏宗譜八卷·
藏地:美國 (民國)胡紀榮等修 1928年慶宜堂活字刊本 八冊
江蘇無錫·安定胡氏譜不分卷
藏地:南開大學 1928年思貽堂刊本 三十八冊
江蘇江陰·澄江香山胡氏宗譜四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美國 (清)胡景堂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榮壽堂木活字本二十冊
江蘇江陰·澄江香山胡氏宗譜五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胡本坤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榮壽堂木活字本三十四冊
江蘇·(山昆)山安定胡氏世譜十一卷 (清)胡口時修輯清嘉慶中刊本 十冊
浙江寧波·蛟東胡氏重修宗譜四卷
藏地:浙江寧波市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清)胡丹書 王予藩纂修清宣統三年(1911)敬愛堂木活字本 二冊
浙江寧波·慈東田湖村胡氏宗譜十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市天——閣文物保管所 (清)朱宗燮 胡開科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永言堂木活字本十冊
浙江寧波·慈谿田湖胡氏宗譜十三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市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民國)胡昌龍 胡方鍔等纂修 1928年永言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浙江寧波·(釒監)橋胡氏宗譜七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寧波市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民國)董祖義 陳師蕃等纂修 1918年立愛堂木活字本 五冊
浙江奉化·重修胡氏西溪宗譜四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奉化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民國)嚴澄卿纂修 1924年木活字本
四川蓬溪·文井胡氏族譜一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當代)胡傳淮纂修 2000年鉛印本
編輯本段姓名人
在早期歷史上,胡姓的表現似乎比不上他們誼屬兄弟的陳、田等姓,除了春秋時期有過一位以大義化解蒲邑之危的名士胡衍之外,名登史冊的胡姓人物,並不多見。
秦漢天下一統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胡氏“後來居上”,表現得出色極了,就以漢朝的胡安和胡烈來說,他們的事跡,便足以光耀後人——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經在白鹿山聚徒授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了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守的時候,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以“光芒畢露”四個字來形容胡氏在宋朝300多年間的傑出表現,應該是最為恰當不過的了。這段時間,胡氏的才華橫溢,滿門書香,胡安國、胡瑗、胡三省等人,無一不是功在傳統文化,名垂千秋萬世的了不起學者。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經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其後,要不是有胡安國的矢志“搶救”,則今日呈現在後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就很可能兩樣了。胡安國“搶救”了《春秋三傳》,對於整箇中華文化而言,真可以說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供人瞻仰。
胡嶧陽(約1639-1718) 名良相,字嶧陽,即墨人(今屬城陽流亭)終生不做官,以教學授徒為業。“家甚貧,一介不取,蓬室瓮牖,悠然自適。雅工制藝,視進取之途泊如也”,可見這是一個追求迥異於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文人。
民間訛傳為立陽、玉陽、維陽,名良桐,更名翔瀛,字嶧陽,號雲嶼處士,清即墨城陽人。約生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少年時就讀於窪里、慧炬院,清順治十年(1653年)16歲應童子試時,守門人強令其解衣搜身,他怒不受辱,拂袖而去,發誓終生不應試,後以設館授徒為生。
胡嶧陽生有異稟,精研《周易》,於濂洛之學別有微契。家貧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瓮牖,悠然自得。雖雅工制藝,但視進取之途泊如也,惟與嶗山百福庵蔣清山道長相交甚密。著有《易象授蒙》、《易經徵實》、《解指蒙圖說》、《柳溪碎語》、《寒夜集》等。現僅有《易象授蒙》和《柳溪碎語》,《柳溪碎語》手抄本為70頁,共1.6萬餘字。胡嶧陽卒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死後,胡氏族人尊為十世祖,並在流亭村建胡嶧陽祠堂,堂內掛對聯一付,上聯為:“儒也為儒,仙也為仙,精神與墨水同長”;下聯為:“歉而不歉,亂而不亂,唯居之嶗山最穩”。
2008年胡嶧陽子孫重新修訂胡氏族譜。其中包括流亭、窪里、前東城等地的族民。
胡安國,北宋學者。進士。
胡銓(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邦衡,號澹□。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胡宏,南宋理學名家,為胡安國之子。人稱“五峰先生”。
胡定(1709—1789),字敬醇,號靜園。其父鬍子開,是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由江西泰和縣遷自廣東省南雄城定居,以縫紉為業,家境清貧。少時性聰敏,博聞強記,人稱神童。14歲考取秀才,雍正四年中舉,雍正八年中進士,雍正十一年殿試,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元年(1736)授檢討,充《大清一統志》篡修官。乾隆三年主試廣西,並預修《八旗通譜》。乾隆五年他出任陝西道監察御史,並協理山東、江南、浙江諸道。 同年七月,他就上疏奏陳湖南巡撫許容誣陷糧道謝濟世一案,揭發湖廣總督孫嘉淦以及布政使、按察使、長沙知府、衡州通判、善化知縣等朋比傾陷謝濟世情狀。經朝廷派員勘察,雪謝濟世枉,奪孫嘉淦、許容等職。此案攪動了“太平盛世”的一潭死水,牽涉官員位高面廣,朝廷上下震動。乾隆帝親自過問此案,特下諭旨“諸督撫當深自儆省,以嘉淦、容為戒。”胡定亦因此而負秉直敢言之聲譽,轉兵科給事中,巡視北京西城。 在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雲集的皇城根下,胡定一如既往,懲惡揚善,不避權貴。曾訪得轄區內善良和惡棍的姓名於街道各立一榜,以示詔誡。民有訟者,即時判結。有御史貴戚誣臥佛寺僧為盜,繫於獄中。胡定秉公審案,查明真盜,僧冤得雪,御史降官,貴戚除籍。京城為之側目。
後來,胡定以母老乞歸養。服除,復授福建道御史。到任即參奏台防同知不法行為,風烈如故。旋以劾內務部郎中剝削傷民事,軍機大臣責胡所奏不實,奪職下獄,久之案定,罷歸。 胡定為官一生,從切身的經歷中深知直道難行,有幸保命歸來,欣然而語日:“書生之魂來歸舊壤,射聲之鬼無恨他鄉,是我今日之謂夫!”胡定歸來時,兩袖清風,殘牖破壁,生活淡泊,以教書謀生。他曾掌教於瑞州鳳儀書院,又先後主教韶陽、道南書院。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胡定往杭州接駕,得以復職。有人勸其再圖仕進,胡定淡然不應。築室雙柏廬,安度晚年,卒年七十九歲。著有《雙柏廬文集》《御纂通鑑綱目測議》,編纂《南雄府志》十九卷。 翻開《清史稿》,人物列傳有298卷,入傳三千多人,其中第306卷胡定,是廣東省南雄市在清代唯一入國史的重要歷史人物。《直隸南雄州志?宦跡》有胡定傳。國史、方誌都稱胡定是一位秉直敢言,不避權貴,名聞朝野的清官。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縣)人,明朝開國功臣。
胡大海祖籍波斯,其祖先隨蒙古軍來華。胡大海原是一個炸賣油條的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過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縣時胡大海前來拜見,朱元璋一見胡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嚴、憨厚,說話十分投機,非常愛慕,於是留于軍中,命為前鋒。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任江南行省參正政事。鎮守金華(今屬浙江)。雖目不識書,而能折節下士,曾薦劉基、宋濂、葉琛、章溢於朱元璋。軍紀嚴明,曾說:“吾武人不知書,惟知三事,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毀廬舍。”胡大海待人誠懇,對降將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將蔣英暗算。胡大海遇害後,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贈光祿大夫,追填封越國公,謚武莊,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
胡雪岩,清末紅頂商人。 清朝紅頂商人,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岩》。
胡林翼,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1840年先後充會試同考官、江南鄉試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發貴州。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在任強化團練、保甲,鎮壓黃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義和湖南李沅發起義,後總結戰爭經驗編成了《胡氏兵法》。
胡萬洲(1865~1943),黃隴都華橋(今屬汕頭市峽山街道)人。國民黨粵東支部組織代表,護國軍第六軍指揮兼海陸軍司令,陸軍中將,救國軍中路司令,後改任義勇軍第五支隊司令,後任廣州財局咨議、孫中山總統府咨議等職。
胡耀邦,中國共產黨前領導人。(1915年11月25日 - 1989年4月15日)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之一 。1981年至1987年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
胡錦濤,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胡適,近代歷史名人,曾任 國民黨中央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校長。
胡啟立,中共著名委員
胡喬木,同上
胡楓,香港演員。
胡兵,大陸演員。
胡彥斌,大陸男歌手。
胡軍,大陸演員。
胡歌,大陸青春偶像演員。
胡戈,因視頻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成為網路紅人。
胡潤,中國的福布斯排行榜。
胡可,大陸女演員。
胡靜,大陸年輕演員。
胡杏兒,香港TVB女星。
胡定欣,香港TVB女星胡春華
胡春華,河北省省長,中國最年輕省長,45歲,原團中央第一書記
胡和平,清華大學前黨委書記
胡瓜, 台灣著名主持人
胡洪明,著名陶藝家,知名紫砂文化傳播人
胡連翠,安徽省含山縣人,安徽電視台著名導演。
胡革紀,專業編劇,《李白傳奇》、《太上老君》、《錯過》、《女人幫》等電視劇。著名情感專家。
胡傳淮,著名學者、文史專家,著有《張問陶年譜》、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編選《張鵬翮詩選》等。
編輯本段人
【釋義】 ①漢代匈奴冒頓單于給漢帝書中說“ 南有大漢, 北有強‘ 胡’ , ‘ 胡’者, 天之驕子也”(參考黃現璠等著《內蒙古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胡服|胡人|胡越。②泛指古代來自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東西:胡琴|胡椒|胡蘿蔔。③沒根據;毫無道理:胡來|胡鬧|胡扯|胡作非為。④鬍子,嘴周圍及與鬢角相連的臉部長出的毛:鬍子|鬍鬚|山羊鬍。
【胡攪蠻纏】 #hú jiǎo mán chán 胡亂糾纏,不講道理和原則。
〖例句〗小明很不懂事,一個勁地跟他媽媽胡攪蠻纏,讓帶他去公園玩。
【胡思亂想】 #hú sī luàn xiǎng 指不切實際,毫無根據地瞎想。
〖例句〗幻想,是以社會或個人的理想和願望為依據,對沒有實現的事物有所想像。這跟胡思亂想不能相提並論。
【胡言亂語】 #hú yán luàn yǔ 指毫無根據,隨意亂說。
〖例句〗病人神智不清,胡言亂語了一上午。
【胡作非為】 #hú zuò fēi wéi 形容無所顧忌地做壞事。
〖例句〗維護社會治安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決不能讓歹徒胡作非為。
編輯本段更過字義
(形聲。從肉,古聲。本義:牛脖子下的垂肉)
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說文》。徐鍇曰:“牛頷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詩·豳風·狼跋》。傳:“老狼有胡。”
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漢書·郊祀志上》。師古曰:“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如:鬍髯朗(羊的別名。胡,頸下垂肉;髯,須);胡皺(牛頷下鬆弛有皺紋的皮);胡袋(某些鳥類頜下的皮囊,也稱喉囊)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為胡
胡(胡、衚)hú
⒈〈古〉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族之統稱:~人。~服。泛指我國少數民族的或外國的:~椒、~琴、~蘿蔔。
⒉亂,無理:~說八道。~言亂語。~作非為(肆無忌憚的做壞事)。
⒊文言疑問代詞。什麼,怎樣:~為慕大鯨?~不歸?
⒋〈古〉指獸頸下的垂肉。

參考資料

胡氏始源
勤奮耕耘 碩果滿枝——記文史專家胡傳淮,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43504、
http://baike.baidu.com/view/37145.htm#9

開放分類

胡、姚、陳

相關詞條

董 賈 李 呂
我來評價:詞條評價:4分(共45人評價)
5星(權威): 57.8%
4星(專業): 22.2%
3星(豐富): 6.7%
2星(不錯): 2.2%
1星(一般): 1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