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松(1939—2008),女,漢族,1939年出生於上海,原名胡若梅,是著名愛國人士、原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之妻,北京市知名畫家,原台兒莊李宗仁紀念館名譽館長,其生母為影星胡蝶。
2008年11月25日下午6時,胡友松在山東德州慶雲縣海島金山寺去世,終年6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友松
- 別名:胡若梅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39年(己卯年)
- 逝世日期:2008年11月25日
- 信仰:佛教
人物生平,成長經歷,婚姻生活,婚後生活,自述嫁因,身世來歷,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胡若梅,這是母親胡蝶為她起的名字,意思是希望女兒如梅花般美麗堅強。由於是私生女,若梅從小就不知道父親是誰,也不曾問過。母親只是跟她說過:“誰要問你,你就說有媽媽,不要提爸爸。”
胡友松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百樂門”,參加給前方戰士募捐的活動,母親在台上表演,她提著小籃子在場裡來回走動。她有漂亮衣服,能坐高級轎車,但是她卻沒有自己的家。她從小就住在酒店包房裡。
胡友松的母親胡蝶,1908年生於上海。16歲考入中華電影學校,從此步入影壇,並很快就在中國影壇走紅,成為民國三四十年代的第一電影明星,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后”。
也有說胡友松根本不是胡蝶的女兒。胡友松的生身父母根本不是名人,1937年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當時尚在襁褓中的胡友松被送到紅十字會孤兒院。後來被張宗昌的妾從院中領走撫養,輾轉來到北京,與一胡姓男子同居,這也是胡友松胡姓的由來。胡友松從小與養母無感情,護校畢業後先分配到安外結核病醫院,後又調到積水潭醫院和復興醫院。後來是經過張常介紹認識的李宗仁。以上資料見尹冰彥先生(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第五、六屆北京政協委員,李宗仁晚年在京最熟悉的朋友,李公館的常客)的文章《李宗仁歸國後生活拾零》,(載《北京文史資料》第50輯,p90-120。1994年,北京出版社)。
中學畢業後相繼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復興醫院擔任護士;1966年7月26日,時年27歲的胡友松與75歲的李宗仁在北京正式結婚;1985年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退休後學習中國畫,其作品受到書畫家的好評;1995年在北京廣濟寺皈依佛門,法號妙惠居士;後曾任山東省台兒莊李宗仁紀念館名譽館長等職;
成長經歷
6歲時,小若梅因患濕疹(俗名黃皰疹)看醫生,醫生根據孩子的病情建議胡蝶最好將若梅送到北方去生活一段時間。此時,恰好軍閥張宗昌暴斃濟南火車站,他的姨太太沈文芝逃到南京當家庭教師,胡蝶便委託沈文芝將若梅帶到了北方。在小若梅的記憶里,沈文芝這位養母對她特凶,常常無緣無故地衝著她大發脾氣,拿她出氣,有時還不給小若梅飯吃。
1951年,已移居香港的胡蝶得知女兒的艱難處境後,便來到北京,準備將若梅接到香港,但沈文芝一口拒絕,無奈之下,胡蝶留下了一隻裝滿金銀首飾的手提箱給沈文芝,並囑咐她用這些東西換來的錢供若梅生活、上大學。然而,沈文芝很快將這滿滿一箱的財物揮霍掉了,到若梅中學畢業時,箱子已是空無一物了。
若梅中學畢業後,考入一所醫專就讀。醫專畢業後若梅便被分配到北京積水潭醫院工作,後又調入北京復興醫院當護士。在那“政治掛帥”、“階級鬥爭天天講”的年代裡,無論她怎么努力工作,這位“國民黨高官”的女兒,也得不到組織的承認,相反還承受著各方面的政治壓力,時刻都有成為“專政”對象的可能。
婚姻生活
李宗仁先生萬萬沒有想到,胡友松會同意這樁婚事。因為胡友松對這位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愛國將軍早已敬佩不已。加之她長期在原單位受壓抑,為了擺脫這種困境,胡友松欣然答應了李宗仁先生的要求。
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在中央有關部門的安排下,1966年7月的一天,李宗仁和胡友松在北京李宗仁先生的官邸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結婚儀式,從此這對紅顏少女和白髮將軍終於走到一起了。
胡友松在北京復興醫院當護士,她不僅人長得漂亮,氣質好,而且正好從事的是醫護工作,最符合照顧李宗仁的條件。
李宗仁對這個落落大方、聰明伶俐的女孩子一見傾心。但是,一個年過古稀,一個風華正茂,婚事的關鍵在胡友松。
胡友松很快同意了這樁婚事。她說:和李先生結婚,一方面是出於我本身的政治壓力,都說我是國民黨大軍官的女兒,在原單位很壓抑。另外一方面,我覺得李先生是歷史人物、愛國人士,我很敬佩他。
1966年7月的一個日子,李宗仁和胡友松在北京西總布胡同51號李宗仁的官邸完婚。這樁婚姻曾經引起不小的風波,很多人誤解胡友松,以為她愛慕虛榮,看中的是李宗仁的財產。胡友松是個要強的女人,一進李公館,她就向工作人員聲明:我不管錢,所有存摺、鑰匙都不管,也不繼承財產,我只照顧李先生的起居。胡友松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在李宗仁臨終前的日子裡,正是由於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看護,使李宗仁感到莫大的慰藉和滿足。對此,李宗仁的長子李幼鄰曾經向有關部門表示,我父親最後的日子是她照顧的。我感謝她,她是李家的人。
“李先生和我結婚非常高興,他把我們兩人的合影照片沖洗了很多張,分別寄給國內外的朋友,在每張照片的後面,他都激動地寫上:這是我的夫人胡友松!”
“他的親屬都在國外,我作為他的妻子,有責任照顧好他。我責無旁貸!”關於和李宗仁的結合,胡友松終於向我吐出了兩句話,讓我聽得熱淚盈眶。兩句話里,包含了多少已經逝去的喜悅、傷心、委屈、艱辛和磨難啊!她不願意回頭看,是因為她不願意發出嘆息。
然而這種和美僅僅持續了兩年,1968年4月,李宗仁因患肺炎住院,8月又查出得了直腸癌,於1969年1月30日午夜12時溘然長逝。彌留之際,李宗仁老淚縱橫。他說,作為軍人,他一生只流過兩次淚,一次是母親去世,這一次是對胡友松深情牽掛。
婚後生活
李宗仁先生去世後,胡友松女士靠自己的微薄工資養活自己,維持自己清貧的生活。然而,她對李宗仁先生生前的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是十分愛護。因為,她知道丈夫的每一件用品都是珍貴的文物。就是在她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也從沒想到去變賣這些東西。1969年到1982年間,胡友松女士先後將丈夫李宗仁的8萬餘元的私人存款和國家兩次發放的13.7萬餘元生活費,全部上交國庫。她還將李宗仁先生生前的160餘幅珍貴歷史照片捐贈給中國歷史檔案館。
1996年,胡友松又把收藏多年的李宗仁的60多件遺物捐贈給台兒莊李宗仁紀念館,其中有被文物部門鑑定為價值連城的原越南共產黨主席胡志明所贈的重達45公斤的李宗仁半身青銅像,瑞士手錶廠建廠百周年時贈送給各國首腦的金表和傅作義將軍生前贈送給她的有“軟黃金”之稱的火狐標本等。
與此同時,她表示不要國家任何照顧,完全能夠自食其力,她自己節衣縮食,卻不斷把微薄的退休金捐獻給希望國小;在抗洪救災義賣活動中,她把自己的賣畫所得5200元錢全部捐給了災區人民,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李先生的愛國精神一直銘刻在我的心底,永不磨滅”。
台兒莊百姓從來沒有忘記過李宗仁,也在四處打聽胡友松的下落。1996年8月,她被接到台兒莊參觀考察,受到台兒莊有關領導和民眾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回到北京,她決定把李宗仁的遺物全部捐獻給台兒莊人民。胡友松於1995年在北京廣濟寺皈依佛門,法號妙惠居士。
胡友松生前一直居住在山東棗莊市台兒莊區當地政府為其安置的別墅內,2008年臘月29日查出患上直腸癌,正月十六日在棗莊市立醫院進行手術治療,11月4日病情惡化,11月18日住進山東德州慶雲縣海島金山寺,11月25日去逝,終年69歲;胡友松一生簡樸,沒有後人。
自述嫁因
一次我和醫院裡的其他幾位醫生一道被邀請去參加國務院一個部委的聯歡晚會,就在這次聯歡會上我無意之中遇到以前認識的張成仁先生,他是上海很有名氣的記者和翻譯家。
由於彼此都熟悉,所以,我們每次一見面,我就會把單位里的一些事情以閒聊的方式告訴他。有一次,我請他幫忙換個工作,因為我對自己乾的這一行實在是感到厭倦了。張成仁很熱心地對我說,他在北京的政界也有些朋友,有機會一定幫我多詢問一下。看從哪個方面入手能夠辦成。我很感激。
早在1966年的6月初的一天,張成仁碰到了老朋友程思遠。兩個人漸漸談到了回國以後的李宗仁。程思遠說李宗仁在最近一段時間裡一個人生活很不便,情緒也十分低沉。張成仁不解地問是怎么一回事,程思遠說是由於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潔在跟著他回國後,不幸患乳腺癌去世了,李宗仁感到很孤獨,也很苦悶。作為跟隨李宗仁多年的老部下,程思遠最了解他,想私下先物色一下,給李宗仁找個伴兒,來照顧他晚年的生活。張成仁就推薦了我,他說我如何如何合適什麼的。
張成仁找我要了一張近期的照片,說是介紹工作的時候要用。也就是說,最初張成仁把我介紹給李宗仁之前,並沒有直接講明他們的真實目的,而是首先問我想不想換個工作。我一聽這個訊息,當然覺得是個好事了。好像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已經到了正常的下班時間,張成仁打來了一個電話,他在電話里首先問我知道不知道一個叫做程思遠的人,我想到他說的是不是那個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啊,於是,就脫口而出說知道這個人,但對方並不認識我。張成仁聽了,笑了起來,在電話里對我說,等一會兒就和程思遠一起來醫院接我,就帶我去見一個大人物。我聽了,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平時張成仁是從來不會開玩笑的呀!今天怎么這樣的反常呀!
我站在醫院的大門口等著,不大一會兒,一輛灰藍色的伏爾加牌轎車慢慢停在我的身邊。張成仁搖下車窗探出頭,笑吟吟地讓我快上車。我坐進轎車後,坐在後排的張成仁指著前排的一個身材精瘦的中年人,向我介紹說他就是程思遠。程思遠微笑著轉過頭,我也對著程思遠禮貌性地點了點頭。張成仁看著我有些迷惑的表情,故作神秘地對我說要帶我去見一個人,也許會對我調動工作有好處。
在路上,我靜靜地聽著張成仁和程思遠在隨意地說著話,但話題的內容我也聽不懂。所以,也沒有插上一句話。轎車拐進了一條狹窄的小路,在門牌“西總布胡同5號”的門口停了下來。這時候,張成仁對我說,你知道今天我帶你見的大人物是誰嗎?我自然是不解地搖了搖頭。張成仁說這個大人物是李宗仁先生,我聽了並沒有感到太吃驚,只是下意識地重複了一句,因為我在鄉下的時候聽村裡的高音喇叭播放過有關他回國的報導,但為什麼要帶我來見這位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大人物呢?我只是感到困惑。
身世來歷
關於胡友松身世,即其為胡蝶女兒一說,一直有人存疑,茲列舉如下:
(1)所謂“不知道父親是誰”?
按照“胡友松”或“若梅”的年齡可以推算,她應該在上海生於1939年,即抗日戰爭爆發後的第3年。
胡蝶在1935年年底與潘有聲結婚,在上海九江路的聖三一教堂舉辦了中西合璧式的婚禮。此後夫妻和睦,從來沒有外遇。如果“若梅”確實為胡蝶的女兒,她應該姓潘,怎么可能“隨母親姓的從來就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更荒謬的是所謂“她也曾多次問過自己的母親,而母親的每次回答都是‘不知道’?”
(2)所謂“從小就隨母親生活在南京或上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潘有聲胡蝶夫婦舉家逃難到香港。如果“若梅”確實為胡蝶的女兒,她應該出生於香港,根本不可能在南京或上海!
既然她生於1939年,那么,這位“若梅”記事的年代,只有20世紀40年代中(1942或1943年以後),而這時候,胡蝶夫婦舉家到了重慶!
(3)所謂“若梅小時候對於母親的印象,她說總是片場的記憶”?
上面說了,這位“若梅”記事的年代,只可能在1942或1943年以後。而這時候胡蝶在重慶苦苦煎熬於大特務頭子戴笠的淫威、軟禁之下,根本就沒有在“片場”拍攝過電影!
這位“若梅”的記憶也未免太玄乎了。她胡說什麼“明星公司帶著胡蝶穿梭在各地片場,從上海到天津,有時還會跑到東北”?其實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毀於抗日戰火之中,在1938年以後就不復存在了。上海、天津、東北,當時都是日本侵略軍的占領區,這期間胡蝶根本就不可能“穿梭”到什麼“上海、天津、東北”各地去。
(4)所謂“6歲時,胡蝶便委託沈文芝將若梅帶到了北方”?
這位“若梅”6歲時,也就是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的那一年)。胡蝶根本沒有可能“委託若梅的養母”把她“帶到北方”!
(5)所謂“將她送給張宗昌的九姨太(沈文芝)做養女”?
所謂“當胡友松6歲的時候, 她母親就將她送給了舊軍閥張宗昌的九姨太(沈文芝)做養女。張宗昌暴屍山東後,沈姨太一直帶著小若梅(胡的小名)住在南京一家飯店裡。”
張宗昌是山東軍閥(1881—1932),著名的“三不知”將軍,即“兵不知有多少 ,錢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1932年9月4日張宗昌在山東濟南火車站被仇人槍殺。這距離“胡友松6歲的時候(1945)”已經有13個年頭。時間根本對不上。
再說,張宗昌的九姨太“富貴兒”原是一個雜耍藝人,平日裡浪跡街頭巷尾,因擅長耍花軲轆棒,有時也在雜技團里獻藝。張宗昌有一次觀看曲藝,相中了富貴兒,經人撮合,收為九姨太。哪裡叫“沈文芝”?
(6)所謂“1951年胡蝶來到北京,準備將若梅接到香港”?
1951年胡蝶根本就沒有來到北京。……
而我們搜尋早一些的資料,看到這樣的證據。也許是較可信的吧:
以上資料見尹冰彥先生(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第五、六屆北京政協委員,李宗仁晚年在京最熟悉的朋友,李公館的常客)的文章《李宗仁歸國後生活拾零》,(載《北京文史資料》第50輯,p90-120,1994年,北京出版社)。
歷史評價
雖然還有人稱她王曦,但習慣叫她胡友松,她也想像松樹一樣堅強挺拔。
她經常接到李家後代的信件和電話,這使她頗感欣慰;曾經有人說,她與李宗仁的結合是一種政治婚姻,為此她做出了很大犧牲,問她是否後悔過;她說,在她的心目中,李宗仁始終是一位英雄,一位偉人,她依然在心底保存著對李先生的緬懷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