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仲堯墓位於江西省奉新縣浮雲山八百洞右側的雷家山。墓碑曰:“宋國子監主簿胡仲堯之墓”。墓志銘是宋初著名詞人、宰相晏殊寫的。系南唐末至北宋的著名教育家胡仲堯之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胡仲堯墓
- 地理位置:江西省奉新縣
- 建立時期:北宋
- 墓主:胡仲堯
人物介紹,華林書院相關資料,
人物介紹
胡仲堯,華琳胡氏第五世孫,南唐開運丙午年(公元946年)生,北宋景德丁未年(公元1007年)歿。字光輔,奉新同安鄉人。他受學於徐延琳,卻精於《春秋》。南唐時,李煜曾讓他做寺丞官。入宋後,他做過洪州助教,後遷國子監主簿,上任不久,就辭官回家,壽終正寢,享年61歲。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下詔旌表他一家。仲堯進宮謝恩,太宗賜給他共重兩百兩的各種白金器皿。淳化年間(公元990—994年),洪州境內發生了旱災,仲堯開倉降價賣糧,救濟饑民;又用私有財產在家鄉造了一座南津橋(在奉新縣治西,即今上橋之前身,由翰林學士楊億作記)。太宗非常稱讚他這些善行,允許他每年以香稻、時果進貢,並準他進貢時從皇宮內東門進,這算是一種恩賞。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他又打發他的弟弟仲容進宮賀壽守節,這次太宗對他家的恩賞就更隆重了;在爵位上,特授仲容秘書省校書郎之職;在物資上賜袍笏犀帶;在精神上,以御書慰勉。當時公卿名流賦詩稱頌的有七十二人,這些詩都載入(甘竹胡氏十修族譜)。
他辭官歸里後,依然作了不少公益事,如修建縣城西郊昭德觀,並且撥出一筆田產作寺觀的長期開支;當時縣城的孔子廟、學宮,也是他捐助創辦的。因此,後世縣人建立胡氏先賢祠來紀念他和他的兄弟子孫。
胡仲堯平生做的第一件大事。至今還傳為美談的,是他在雍熙年間興建了一所全國聞名、震驚文壇的華林書院。《宋史胡仲堯傳》云:“構學舍於華林山別墅,聚書萬卷,大設廚廩,以延四方遊學之士”。在太宗雍熙至淳化年間(公元981—991年)是書院的鼎盛時期。《天下一統志》中云:“四方之士來此游者常數百人”。先後到這書院講學或題詩讚許他的有宰相陳堯叟、張齊賢、晏殊、呂蒙正、王欽若、吳潛、向敏中以及文學家蘇東坡、黃庭堅、楊億、王禹等;諸公袞袞,盛極一時,書院教育成果昭著,培養了大批人才、僅華林胡氏一家就有55名中了進士,當了御史、尚書、宰相的也不乏其例。宋真宗曾稱讚胡氏:一門三刺史、四代五尚書。他族未聞有,朕今止見胡。宋孝宗也贊道:御筆親題燦飾霞,賜封官職遍天涯。名垂萬古應難朽,慶衍千秋宰相家。
胡仲堯是宋初一位頗有影響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心血,描繪了一幅我國古代教育的宏偉畫卷。由於辦學成績卓著,他曾先後兩次得到宋太宗詔書旌表。北宋詩人黃庭堅也曾以飽醮深厚的感情,為胡仲堯題了一首詩:
監簿仲堯公像贊
炎宗振興,胡運昌隆。
延徒說學,降詔旌門。
同居五代,共爨旌門。
久而彌盛,世代科名。
華林書院相關資料
華林書院 ,是宋代國子監主薄胡仲堯,於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他的家鄉奉新縣治西南五十里的華林山創辦的一所私人書院。宋代著名文士蘇軾、晏殊、楊萬里、黃庭堅等,都曾至華林書院遊歷或講學,使該書院一時聞名全國。
胡仲堯號光輔,是本縣同安鄉(今沿里一帶)人。《宋史》里有他和弟弟仲容的傳記。他的曾祖父胡城,字湯老,是唐末哀帝天四年(907年)進士,官至國子監博士和侍御史。從胡城傳到仲堯,將近百年始終沒有分過家。家中幾百口。公孫父子,婆媳夫妻,叔伯侄娣,妯娌姑嫂,兄弟姐妹,濟濟一堂,雍雍穆穆,禮讓成風。文字學家徐鉉為其作記,所謂“孝友和睦之行,周旋揖遜之儀,修於閨閫,外達於閭里,近古以來,未之有也”。 據有關史料記載,華林書院舊址,坐落在華林山西南的一個山角里,地處一個“四時煙景似滄浪”的幽靜環境,構築成一組優美精緻林式建築群,除主殿外,還有旌闕(盛放御碑的樓觀)、書亭、水閣、山齋、草堂、倉稟、庖廚等等。特別是書院旁邊有一口紀念性的池塘,叫九龍池。每當學者用完筆硯,便到這裡來把它洗滌乾淨,所以又叫作墨池。另外還有一口專供書院食魚的養魚池,有“別開池沼養溪魚”之名。登高望去,兩池相對,仿佛是華林山這條蒼龍的一雙眼睛。 書院開辦了兩百餘年,其鼎盛時期,文人學者,四方雲集,入院求學者常達千人。而且允許女學生入院就讀,這在我國辦學歷史上是創先的。在華林書院讀書,還在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生活。當時的宰相張齊賢曾有詩讚“兒孫歌舞詩書里,鄉堂優遊禮讓中”。 華林書院的教學方法吸取我國古代百家之長,注重全面培育人材。教師都是當時學識淵博之文士,不但教育學生精通經、史、子、集,還給學生講授廣泛的社會知識。學生治學,冬以繼秋,夜以繼日,雨以繼晴,孜孜不倦,開創了一代讀書新風。華林書院取得的教育成果受到數百年稱譽。
據有胡氏家譜記載:從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至宋哲紹聖四年(1097年)的108年中,其所培養的人才,光是胡仲堯一家,就先後中了十二、三個進士。
宋真宗贊胡仲堯的詩云:“一門三刺戶,四代五尚書,他族未聞有,朕今只見胡”。